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報告
一、2008年全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8年,是甘南州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麵對難以預料的重大突發事件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甘南州堅持一手抓處突維穩,一手抓經濟建設和恢複重建,奪取了抗擊冰雪災害、維護社會穩定和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2008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43.37億元,增長11%,大口徑財政收入4.43億元,增長2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66億元,增長2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6億元,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7810元,增長13.6%,農牧民人均純收人2049元,增長19.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3%以下。
(一)農牧村經濟穩步發展,農牧村條件進一步改善。新農牧村建設取得新進展,“農牧互補”戰略深入實施,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8個省、州級新農牧村試點村建設通過省州驗收;各類牲畜年末存欄達到397.43萬頭隻,增長0.51%;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98萬噸,油料總產量1.94萬噸,增長6.4%;60個村完成“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年度建設任務,全年勞務經濟收入達到4.2億元;九甸峽庫區2062戶9338名群眾整體順利外遷;農牧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以工代賑和易地搬遷牧民新村建設完成當年建設任務;全州飲水安全工程解決3.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抗震救災鄉村應急供水處理工程解決4萬多受影響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成農牧村沼氣池5600口,實施2007年以工代賑49個,新建縣鄉公路56,55公裏,鄉村道路103.45公裏,橋梁3座,河堤18.63公裏。
(二)積極搶抓政策機遇,項目工作取得新突破。首先,針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和新增中央投資投向,共向上申報符合新增中央投資六個方麵內容的項目170項,國家已安排甘南州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72個、1.97億元;依據《國務院關於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支持的重點,提出了93個方麵135條政策實施意見和81個方麵重大建設項目167項;積極開展政策實施意見和項目前期工作。其次,項目前期和爭取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州確定了26個關係長遠發展的重點項目及各縣(市)重點項目,加快開展前期工作。蘭州至合作鐵路、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甘南拉卜愣飛機場等重大項目爭取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共組織重大項目規劃23個,開展項目前期工作238個,其中通過省級評審、評估的項目有75項,水電站建設項目核準6項,批準開展項目前期有8項。2008年,通過發改委渠道爭取到中央和省級各類建設項目244個,安排國家、省上各類建設資金5.24億元,比上年增長50.6%。第三,項目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繼續實行重點項目投資進度調度會,固定資產投資進度月通報製、重點建設項目投資進度通報製、新建項目開T時限製和重點建設項目進度督查製,全力抓好256項政府投資項目和37項水電站建設進度,組織有關部門對88項建成的政府投資項目進行了竣工驗收。全年共組織施工項目530個,比上年增加32個。
(三)沉著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紮實開展災後恢複重建工作。“3.14”事件平息後,組織編製了全州黨政機關及公檢法司重建方案,提出重建和維修項目364個,總投資1.15億元。汶川特大地震給甘南州舟曲等縣(市)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組織編製了《汶川地震甘南州災區恢複重建規劃》等6個恢複重建規劃,共爭取到各類救災恢複重建資金7.99億元,國家下達災後民房重建資金3.9億元,開丁.建設民房1.66萬戶。對口援建工作進展順利。爭取省上安排910萬元夏河縣“8.20”特大暴洪泥石流災害恢複重建。
(四)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工業化水平有了新提高。水電、建材、畜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和升級明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七大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水泥、發電量、鮮凍畜肉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0.01億元,增長13.5%,T業化水平達到22.9%,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至0.89噸標準煤。
(五)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一是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遊牧民定居工程2008年工作任務實施順利;2006年第二批及2007年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完成建設任務455萬畝;完成補播改良草場1%萬畝;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完成建設任務。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迭部至九寨溝、鐵尺梁隧道、迭部至紅星等公路及8條續建通鄉公路建設順利;甘南拉卜愣飛機場預可研報國務院審批,開工建設4條通鄉公路;12座電站實現發電或部分機組發電,迭部洛大330千伏送變電、舟曲丁字河口110千伏送變電等4項工程建成運營;合作多河330千伏送變電工程開工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公檢法司、基層政權等基礎設施有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