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5%,第二產業增長16%,第三產業增長12%。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28:40: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達到90億元以上;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人力爭搏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6.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製。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正確應對危機,強化工作措施,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著力在搶機遇、抓投資、快增長、促發展、保和諧上下工夫,密切關注國家政策變化和宏觀經濟走勢,準確把握和靈活運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把擴大投資需求與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增加有效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適時掌握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應對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全力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搶抓政策機遇,加快項目建設,繼續保持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以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為依托,強力推進項目建設。一是加大後續項目挖掘力度。潛心研究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圍繞十大工程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掘、篩選、論證、儲備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項目支撐。二是紮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嚴格落實重點項目建設責任製,著力推進總投資230億元、當年投資95億元的420個項目建設,力促火電二期、鎢鉬深加工和花草灘、長山子煤田等投資上億元的重大項目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加快寶瓶河、大孤山、陶萊河三道灣水電站和曰產5000噸新型幹法水泥等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抽水蓄能發電、煤化工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張掖軍民合用機場前期工作,加強蘭新鐵路客運二線、西氣東輸二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的協調服務,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三是大力拓展投融資渠道。繼續完善重點項目建設的選擇、滾動、責任和激勵機製,做好項目推介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支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的平台作用,進一步擴大銀企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四是切實提高項目監管水平。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法人主體到位的項目建設機製,嚴格落實項目管理“四製”和環境、安全“三同時”製度,進一步提高監管水平。
(三)突出工業發展,強化節能減排,助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資源開發利用和加工轉化為重點,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大力扶持發展馬鈴薯、玉米製種、番茄、麥芽、脫水菜、畜產品等加工工業,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500萬千瓦發電工程建設,突出抓好裝機42萬千瓦的19座水電站建設,積極推進火電二期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風能資源勘測進程,進一步壯大基礎能源產業。以建設鎢鉬產業基地為重點,不斷擴大矽鐵、錳鐵等產品的生產能力,積極引進開發特種鐵合金、多晶矽、鍶鎂合金等高附加值產品,加速有色冶金產業的發展。充分挖掘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進一步擴大紅礬鈉、碳酸鍶、仲丁靈生物農藥等產品的生產規模,加快核黃素、土黴素等項目建設,促進礦產化工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二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把工業園區作為項目建設的載體、產業聚集的窪地和招商引資的名片,強化規劃指導,完善配套設施,明確功能定位,提高準入標準,引人競爭機製,促進園區快速發展。三是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以提高資源轉化利用率為核心,建設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和資源循環型社會為重點,加強工業汙水處理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積極探索推進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大力引進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加快傳統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產業化水平,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一是加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力度。以建設金張掖玉米製種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工程、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基地和百萬頭肉牛基地為重點,做強做大玉米製種、馬鈴薯、溫室蔬菜及葡萄、肉牛養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加快建設亨彙麥芽公司5萬噸麥芽、恒達公司5萬噸啤酒原料、祁連公司2萬噸肉牛屠宰等農產品加工項目,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繼續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製,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二是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範力度,大力推廣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係,嚴格落實防檢疫措施,保障農牧業健康發展。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以實施30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為重點,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務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科技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四是著力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加快國家大型商品糧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沼氣、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加固、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等項目建設,努力做好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退耕還林後續產業開發等項目的爭取工作;積極推進1縣、30個示範點、2萬戶小康住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