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即阿拉坦。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這些兵變的士卒,大多數逃往塞外,阿拉坦汗對有才能的人賜給很多牛羊和帳篷,讓他們或扮作僧人,或扮作道士,或裝成乞丐,到沿邊各地及北京周圍搜集情報,他們把中原的情況如實地報給阿拉坦汗。

同時,阿拉坦汗貼出布告,廣納人才,他承諾:“舉人諸生幸臨者,我厚遇之,與富等。”就是說,凡是舉人、進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能屈尊來到土默特草原的,一律像丘富那樣予以重用。

這對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明朝邊民來說是極大的誘惑。於是,“詐稱舉人諸生,日詣虜帳,趾相錯”。有人既沒中舉人,也不是進士,聽說阿拉坦汗這樣尊重人才,為了混口飯吃,他們冒充舉人、進士奔赴草原。每天阿拉坦汗的大帳裏人擠得滿滿的,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這種濫竽充數的現象很快被阿拉坦汗發現了,他並沒有怪罪這些人,為了選出真正的人才,阿拉坦汗命丘富對那些自稱有功名的人逐一考核。確實有水平的,封以官職,讓他們管理十幾戶人家。稀鬆平常的,分給一塊地,令其耕種。總之,不管你是不是人才,隻要投到阿拉坦汗帳下,都讓你有田種,有飯吃。幾千來年,中原人就是為了有田種,有飯吃,這對明朝百姓的誘惑太大了。

光陰如箭,日月如梭。一晃就是十幾年,豐州灘聚集的漢人達五萬之眾。這還是明朝嚴密封鎖,嚴刑限製,不然,說不定還會有更多的漢人逃向草原。

這天,丘富帶著幾個人興衝衝地來到阿拉坦汗的大帳:“可汗,我給你帶來幾位大才子!”

阿拉坦汗一聽“大才子”立刻站了起來。

丘富一指身邊的小個子介紹說:“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飽學之士趙全。”

阿拉坦汗上下打量趙全,見他有三十四五歲,五官端正,臉色微黃,兩道八字眉,一綹山羊胡,二目炯炯放光。

阿拉坦汗忙迎上前:“噢,趙先生,久仰久仰,快請坐。”

阿拉坦汗用標準的漢語與趙全交流。

趙全一拱手:“可汗的威名傳遍長城內外,今日一見,真是三生之幸,三生之幸啊!”

兩個人客氣一番。隨後,丘富一一介紹:

“可汗,這位是蕭芹,這位是呂明鎮,這位是王廷輔,這位是喬源……他們都是當今名士,因為嘉靖無道,明廷腐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都是來投奔可汗的。”

幾個人一一給阿拉坦汗行禮,阿拉坦汗以禮相還:“好好好,太好啦!”

有人沏上了茶,趙全喝了一口:“可汗,自朱明王朝建立,蒙古人抓到漢人非殺即奴,蒙漢兩族的仇解都解不開。自從可汗統領蒙古右翼之後,以超人的智慧,吸引漢人,接納漢人,讓漢人在豐州灘上開荒種地,使蒙漢百姓互為唇齒,農耕遊牧相得益彰,草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識之士無不欽佩,人們都稱讚可汗是順義英主啊!”

趙全解釋說:“順義就是順應正義,順應人心,順應曆史潮流,順應天地萬物之理。”

阿拉坦汗謙虛地搖了搖頭:“先生過獎了,我哪裏擔當得起‘順義’一詞,更擔當不起‘英主’,我隻是土默特萬戶的首領。”

趙全把話題一轉:“雖然可汗在蒙漢百姓心中高如日月,不過,在下還有幾句逆耳之言,不知可汗想聽否?”

阿拉坦汗坦誠道:“中原有句話: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先生盡管說,我洗耳恭聽。”

趙全道:“那在下就不客氣了。豐州灘富庶,百姓擁戴,右翼強大,明廷恐懼,這的確是好事。可是,古人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可汗眼前正麵臨危機啊!”

阿拉坦汗一愣:“危機?”

趙全的目光凝重:“右翼三麵受敵,可汗沒有感到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