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汗心中十分欣慰:“你們都是我的恩人。沒有你們,草原的蒙古民就要挨餓。你們種地,把糧食賣給我們,我就滿足了。大丈夫言必信,諾必誠,行必果。幾位老哥哥,你們不會讓阿拉坦做一個不守信義的人吧?”

年齡最大的老者終於說出了心裏話:“可汗,你不收,我們心裏不踏實啊!”

阿拉坦汗搖了搖頭:“老哥哥,你放寬心吧,隻要有我阿拉坦在,決不收一粒稅糧。”

四個老人萬分激動:“謝可汗,謝可汗!”

一連三年,豐州灘年年大豐收,阿拉坦汗信守承諾,仍不收稅糧。

夜裏,有人點燃篝火,蒙漢百姓唱著歌,跳著舞,歡笑聲傳到很遠很遠。

豐州灘種地不收稅糧,還給搭帳篷安置住處,此事不脛而走,明境的百姓奔走相告,一批批漢民偷渡到豐州灘。

春種之後,人們閑了下來。和煦的陽光照耀在草原上,銀英和阿木爾津一邊說,一邊笑,阿拉坦汗走了過來:“說什麼呢,這麼高興?”

銀英道:“阿木爾津說,種子太神奇了,一粒埋在地下,就能長出好多好多。”

阿木爾津說:“銀英說,衣服要是像種子一樣就好了。”

阿拉坦汗哈哈大笑:“這個想法有意思,有意思……”

三個人正說著,見前麵停了幾輛車,丘富正組織人們卸車上的帳篷。

阿拉坦汗走了過去,銀英、阿木爾津跟在他身後。

阿拉坦汗問:“丘先生,哪來的帳篷?”

丘富道:“可汗,是漢民拆下來的。漢民說可汗把帳篷都給了他們,可汗自己住的卻很緊張,漢民兄弟要把帳篷還給可汗。”

銀英一臉茫然:“那漢民兄弟住什麼?”

阿拉坦汗的眉頭皺了起來:“丘先生,我住得挺寬敞,這些帳篷是專門給漢民兄弟用的。”

丘富一笑:“可汗,漢民已經用不著帳篷了,他們都在豐州灘上蓋房子了。”

阿拉坦汗又驚又喜,漢民在草原上蓋房子,這說明他們不想回去了。

阿拉坦汗激動起來:“這可太好了!先生,漢民兄弟在哪兒蓋的房子?快帶我去看看。”

阿拉坦汗和銀英、阿木爾津隨丘富向東而去。可走了沒多遠,阿噶迎麵而來。

阿噶興高采烈地說:“可汗,告訴你一個消息,漢民兄弟在豐州灘上蓋房子,這可是咱們草原上的奇聞哪!”

阿拉坦汗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我們正要去看看呢!”

幾個人快馬加鞭來到一片房子近前。房子雖然都是土坯的,但十分整齊。

有幾戶漢民在給房子抹泥,人們發現了阿拉坦汗,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跪在阿拉坦汗麵前——

“草民叩見可汗,願可汗千歲,千千歲。”

阿拉坦汗跳下馬:“各位漢民兄弟,快快平身。”

這些漢民又跪在銀英和阿木爾津麵前:“叩見二位汗妃,願二位汗妃永遠年輕漂亮。”

蒙古民尊可汗的夫人為哈屯,漢人有點兒不習慣,故稱汗妃,但人們都聽得懂。

銀英欣然接受,阿木爾津的臉卻紅了:“我,我不是……”

阿木爾津想對漢民說她不是阿拉坦汗的汗妃,阿噶的心一動,他未置可否,而是說:“阿木爾津夫人一說話臉就紅,大家都快起來吧!”

阿噶既沒否定阿木爾津不是汗妃,也沒肯定她是汗妃,而是用“夫人”一詞搪塞過去了。

銀英也順水推舟:“是啊,阿木爾津夫人就是這樣。”

阿噶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阿拉坦汗道:“走,進屋看看。”

屋裏雖然簡陋,但暖意融融。

見兩個孩子正在讀書,阿拉坦汗笑著問:“讀的什麼書啊?”

大一點兒的孩子道:“我和弟弟在讀《大學》。”

阿拉坦汗感慨地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的精髓。當年石先生教我學的第一本書就是《大學》,《大學》確實是本好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