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爾津還年輕,不能讓她這樣孤零零地一個人生活。再說你也是快四十歲的人了,不要說一個可汗,就是台吉、首領,哪個不是妻妾成群?
阿拉坦汗道:“我的條件很簡單,就是漢民把他們的餘糧全部賣給我們。”
丘富大喜:“這對種地的漢民來說,可是天大的喜訊,他們一定願意。”
阿拉坦汗沉思一下:“可是,明廷封鎖長城,漢民兄弟怎麼才能過來呢?”
丘富信心十足:“可汗放心,我們白蓮教早就滲透到明軍之中,隻要我去一趟明朝,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十天之後,丘富從明境回來了。
達雲恰也在阿拉坦汗的帳中,見丘富隻領回十幾個漢民,他有點兒失望。
丘富笑道:“達雲恰台吉是嫌丘某帶回的人少嗎?丘某隻跑了幾個村子,當地的漢民不但要來,而且,還要帶上他們的父母妻子,叫上親朋好友。漢民比我們還著急呢!種地不像幹別的,誤了農時,一年的收成就沒了。”
達雲恰喜道:“那先生為什麼不把他們領來?”
丘富搖了搖頭:“人太多了,數百人一起走,丘某怕被明軍發現,所以,我讓他們分批走,過幾天就都到了。可汗,達雲恰台吉,你們就瞧好吧!”
阿拉坦汗喜出望外:“先生了不起啊!”
丘富謙虛地說:“可汗過獎了。”
阿拉坦汗吩咐達雲恰:“快去搭帳篷,馬上讓漢民兄弟安頓下來。”
達雲恰清脆地答道:“是,阿爸。”
達雲恰走後,阿拉坦汗問丘富:“先生,你們漢民都是種地的能手,你給我好好看看,草原上哪個地方最適合種糧?”
丘富成竹在胸:“可汗,丘某早就看好了,豐州灘北依大青山,南眺黃河,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沛,特別適合開荒種地。”
阿拉坦汗躊躇滿誌:“好!那就開發豐州灘。”
豐州灘的地理位置不是很明確,大致在呼和浩特、包頭一帶的土默特平原上。
春天的豐州灘上沸騰起來,蒙古人趕牛,漢人扶犁;漢人刨坑,蒙古人下種。蒙漢百姓相互幫助,恰似一幅壯美的耕種畫。
阿拉坦汗不但動員蒙古民種地,他自己也深入其中。在丘富的指導下,阿拉坦汗知道了下種多深,種子點幾粒,土培多厚,水澆多少……
銀英和阿木爾津都來了,由於以往的恩怨,兩個人在一起顯得有點兒尷尬。
阿木爾津朝銀英笑了笑,銀英也朝阿木爾津笑了笑。
還是阿木爾津先開了口:“銀英,你點種子,我培土,我們一起種好不好?”
銀英爽朗地說:“好啊!”
阿噶就在兩個人身邊,他靈機一動:“我再給你們找個刨坑的。”
阿噶來到阿拉坦汗身邊:“可汗,阿木爾津和銀英那兒缺個刨坑的,你快過去吧。”
阿拉坦汗拎起钁頭:“好嘞!”
阿木爾津笑了,銀英笑了,阿噶更是開心地笑了。
秋天的豐州灘儼然成了豐收灘,望著收獲的穀子、玉米、高粱,人們都樂得合不攏嘴。
阿拉坦汗和丘富正在算計今年的收成,阿噶從帳外走了進來:“可汗,帳外來了十幾個漢民兄弟,他們拉了幾車糧食,說是來交稅糧的。”
阿拉坦汗一皺眉:“交稅糧?誰讓他們交稅糧?”
阿噶忙解釋:“誰也沒讓他們交稅糧,是他們自願的。”
阿拉坦汗轉怒為喜:“快請他們進來。”
四個年長的漢民一進帳就給阿拉坦汗跪下了:“可汗,我們是豐州灘八百多漢民推舉出的代表,我們是來交稅糧的,請可汗收下。”
阿拉坦汗把四個漢民一一攙起:“快起來,快起來。中原有句話:一諾千金。我當初向你們承諾過,不收稅糧。”
四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一個說:“可汗,自古以來,交皇糧國稅,天經地義,你不收我們也要交。”
另一個說:“可汗,這是我們漢民的一片心意。”
還有一個說:“可汗,我們在明朝實在活不下去了,是你收留了我們,讓我們開荒種地。今年豐收了,我們不能忘恩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