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道:“臣遵命。”
說罷,便退出了禦書房。
康熙皇帝突然叫住了他。
玄燁痛徹心扉道:“張愛卿啊,就再給於公一個太子太保的封號吧,朕對不起他!”
張英有些猶豫,見康熙皇帝如此眷顧於成龍,他有些嫉妒,吞吞吐吐道:“皇上,你這.....這.....這不合適吧,太子太保隻有本朝的一品以上且有功勞在身的官員才能得以殊榮啊!”
康熙皇帝覺得他有些羅嗦,使了一個臉色,催促道:“快去吧,人都死了,一個虛名難道張愛卿你還不願意給他嘛!就按照朕的意思辦吧!於公的家人一定要好生照顧。”
康熙皇帝與眾大臣商量之後,最終決定給於成龍“清端”的諡號。“清”字就是清廉的意思;“端”字就是端正、正直,不為勢利所趨的意思。
也隻有這個諡號,才能充分的體現出於成龍的一生。
於公被授予太子太保銜,這是隻有正一品大員才能享此的殊榮。太子太保雖然是一個榮譽,但是這個榮譽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就連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昀紀曉嵐也不過是得了個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屬於是東宮官職,其主要職責是保護教授太子。康熙皇帝追封於成龍這麼一個太子太保銜,其用意可能在於以於成龍為師表影響太子吧。
三、贏得身前身後名
於成龍去世的消息很快就傳遍江寧府(南京)的大街小巷,百姓聽聞於成龍逝世,是痛哭流涕。江寧城出現“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這是何等景象,於成龍對江南百姓的影響竟會如此之深。
康熙二十三年冬天,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南巡期間,他順便探聽了於成龍在江南時候的政績。
康熙皇帝帶著一幫大臣微服江南民間,見街市一居民家中供奉著於成龍的塑像。並每日朝拜,於公的塑像正放在他家的客廳正中,所以康熙皇帝和大臣們一眼就能看到。康熙皇帝和大臣們也產生了好奇心,便直入該居民的家中。見這老漢一個勁兒地給於成龍上香磕頭,康熙皇帝一行也不便打擾,直到他磕頭完畢。
康熙皇帝才走到老漢的身後,好奇地問道:“老人家,我們是從外地來此遊玩的人,正好見你在此叩拜這名官員,所以就冒昧的進來了,想必你拜的這名官員應該就是本朝的於成龍於公吧?”
老漢應道:“正是於大人!”
康熙皇帝就更加好奇了,於成龍就是再怎麼深得民心,也不至於讓百姓如此對他吧。便接著問道:“既然是於大人,那又何必將他做成塑像當作神靈供奉在家裏呢?還對他三拜九叩,焚香禱告!”
老漢歎了一口氣,感恩戴德道:“公子你有所不知,於大人可是我們一家的恩人呐。我們一家老小本不是地道的江南人,而是客居在此,早年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兵荒馬亂,我們一家四處飄零,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又開始鬧糧荒,我們一家就快要餓死了,是於大人將他身上唯一的幾兩銀子拿出來送給我們,救了我們的命,聽說他自己卻是以粗糠粥充饑。是於大人讓老漢一家得以活下來,所以,我們一家決定世世代代供奉於大人,老漢有一天死了,就由兒子、孫子代替!”
康熙皇帝大為驚訝,想不到於成龍卻如此深得民心。
這次微服出巡,玄燁看到在江南的街道上,甚至有酒家為了紀念於成龍,將自己店裏的酒命名為“於公酒”。
此次出巡,康熙皇帝才真正的了解於成龍,他清廉的程度遠比他想象的還要清廉。之前朝廷大員對於成龍的舉報純粹是誣告,是一些奸佞之臣對於公的誹謗,好在康熙皇帝始終都是相信於成龍的。康熙皇帝通過這次在江南民間的明察暗訪,充分確信了自己的決定,於成龍的為人他是深信不疑的。
康熙皇帝在心裏已經感到很自豪,自己信任之人終究是忠於國家的,是忠君的。南巡完了以後,康熙皇帝回到紫禁城,當眾向大臣表揚了於成龍,對於成龍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下詔:“國家澄敘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當優加異數,以示褒揚。原任江南江西總督於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訪吏治,博采輿評,鹹稱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一。應從優褒恤,為大小臣工勸,其詳議以聞。”
事後,康熙皇帝還親自給於成龍作詩、撰寫碑文,以作表彰。詩文是:服官敦廉隅,抗誌貴孤潔。江上見甘棠,遺愛與人說。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五日,康熙皇帝親自為於成龍撰寫了碑文,內容是:朕讀周官六計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審觀臣僚,有真能廉者,則委以重寄,賜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標準也。爾於成龍,秉心樸直,蒞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於尤善,以故累加特擢,皆朕親裁。蓋拔自庶官之中,洊受節鉞之任,爾能堅守夙操,無間初終。古人脫粟布被,或者嫌於矯偽,爾所謂廉,本於至誠。聞爾之風,可以興起。乃本憖遺,忽焉奄逝。日者有方察吏,南及江表,采風謠於草野,見道路。思清德在人,於今不泯。唯爾之廉,天下所知。朕俯合輿情,載褒勁節,既考名副實,諡曰清端,葬祭以禮。又晉之崇秩,賜予有加,恩恤爾子。嗚呼,人臣行己、服官、事主之道,爾可謂有始有卒者矣,顧不可以風世也!
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再一次南巡,見江南百姓仍然在紀念於成龍,康熙很是感動,也很欣慰,隨即寫下了一副對聯:“曆仕甘棠隨地轉,兩江清節至今傳。”
於成龍的去世,康熙皇帝是痛徹心扉、痛心疾首,為此黯然神傷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成龍的子孫受祖上福蔭,相繼入朝為官,孫子於準最後竟做到了貴州巡撫,雖然不及祖父於成龍,但是貴州巡撫也算是封疆大吏了,也是從一品大員,於準跟他祖父於成龍一樣,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清官,這些大概是受到了於成龍的影響,跟於家的家教有關。
不管怎麼說,於公的一生都是精彩的,都是偉大的,他享年六十八歲,但是真正出仕是在四十五歲的時候,為官隻有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相當於他人生的三分之一還少點。四十五歲以前,於公是個懷才不遇的文人,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報效國家,渴望拯救黎民,好在老天開眼,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即便是大器晚成。他為官二十餘載,但足以羞煞那些為官一世的平庸之輩,他不為勢利所屈,不畏強權,不為名利,一心隻想為百姓謀福祉。
幾百年過去了,百姓對於成龍的印象依然沒有模糊,仿若剛剛離開人世一般,幾百年時間裏,於公的清風亮節一直在影響著後人。
----本書完----
後記
於公雖為舉人,然卻有進士之才。按慣例,於公隻是個明朝舉人,根本不可能在清朝擔任兩江總督那樣的封疆大吏,且不說他還是一個漢人。這樣的例子在清王朝曆史上並不多見,於成龍可說是開了先河,可見康熙皇帝是怎樣一個君主。康熙皇帝知人善用,且不論對方是何出身,是何身份,他完全不受其祖宗約法所牽製,繼往開來,成就千古一帝,開創“康乾盛世”。這些都和君臣同心同德是密不可分的,康熙一朝,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出現廉吏最多的時期,這顯然跟康熙皇帝的整頓吏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