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12(3 / 3)

於成龍不僅是位清官,而且他還是位多才多藝的才子,工書法,擅長詩詞寫作,且功力嫻熟,如數十年苦練一般。於公一生著作頗豐,就連在出仕的這二十多年間,他的文藝創作也一直沒有間斷過,依然一如既往的在閑暇之餘揮灑筆墨,表達自己的思想。於成龍一生的著作,主要由其門生搜集整理,再由其孫於準編輯成書《於山奏牘》七卷附錄一卷、《於清端政書》八卷傳世,此外,於公在就任兩江總督兩年時間裏,還曾組織當地一些文學泰鬥,編輯完成他的《畿輔通誌》四十六卷、《江南通誌》五十四卷,這些著作都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如此,於公曾經還奉清朝廷命,組織編纂了《畿輔通誌》《江南通誌》和《江西通誌》等地方誌書,為後世研究地方曆史提供了資料,對此,於成龍功不可沒。

於公不僅在官場上鐵麵無私、剛正不阿,在文藝創作上也是一樣,無論是他的書法,還是詩詞,都看不到半點獻媚之意。他的書法剛勁有力、下筆如刀,揮筆如行雲流水一般,看不到一絲大意。他的詩詞作品,無不透露七尺男兒的錚錚鐵骨,且飽含深意,很是貼切現實,以至於後來組織編纂《四庫全書》的乾隆朝大學士紀曉嵐,還曾這樣評價過於公:“國朝於成龍撰,前七卷皆曆官案牘奏疏,末一卷為詩文。詩文皆不擅長,可雲疣贅,餘皆有用之言也。”紀昀也是位正直的謙謙君子。並且在《四庫全書》裏,還收藏了於成龍的兩部文集。

於成龍的門生,後來出任嶽麓書院山長的李中素,在整理於成龍的遺稿期間,對他的作品評價相當高,原話是這樣的:為人臣而知讀是書,其常也必廉,其變也必勇;為人子而知讀是書,其養也必力,其哀也必毀。以此治兵,必無覆敗之虞;以此臨民,必免貪戾之禍。以之為國,則達經權;以之居家,則敦孝悌。主編《清史稿》的史官,對於成龍的評價是:“於成龍秉剛正之性,苦節自厲,始終不渝,所至民懷其德。彭鵬拒偽命,立身不苟,在官亦以正直稱。陳瑸起自海濱,一介不取,行能踐言。陳鵬年、施世綸明愛人,不畏強禦。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節聞於時。成龍、世綸名尤盛,閭巷誦其績,久而弗渝。康熙間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聖祖所以保全諸臣,其效大矣。”史官是將於成龍和當時康熙朝的另外幾位清官並列起來寫的評價。

於成龍他再怎麼清廉,也隻是相對清廉,無絕對清廉。康熙皇帝之所以將於成龍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畢竟我也不是生活在那一時代,於成龍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無從考察,隻能從簡短的曆史史料上進行主觀判斷。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康熙皇帝之所以稱讚於公為“天下廉吏第一”,一方麵大概是出於政治需要,他要將於公推崇為官吏的楷模,讓天下官員都效仿於公,以此才能說服天下官吏從清廉做起。而且做了清官是有好報的,是能夠得到回報的,這大概也是於公最後能當上封疆大吏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若好人無好報,清官難以得到升遷,想必也就沒有多少官員願意當清官。所以,康熙皇帝給於公不斷升官,不僅僅是因為他清廉,康熙這樣做,也是為了給天下人看。但是,於公清廉是事實,清廉奉公是他出仕這二十多年的原則。贓官沒有最髒,清官也沒有最清;其結論還是隻有相對的清官而無絕對,但是於公這個相對的清官,已經有了相當的境界、相當的成績、相當的名聲,這就算對得起百姓了。這也是我本書開端要用“千古一吏”來進行詮釋和褒獎於公的原因。當然,這個“千古一吏”並不是我在肆意推崇於公,而是針對曆史事實來對他的定義。

清官曆朝曆代都是有的。這些清官最後都還當的比較大,尤其是像劉統勳、劉羅鍋這樣的官員,都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機大臣、大學士。盡管如此,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官二代,不是官二代必然就是受祖上福蔭入朝當官的,即便有那麼幾個靠科舉當上官的,畢竟占少數。所以,這些官二代,出身本來就比普通人要好,不缺吃穿,錦衣玉食、綾羅綢緞,不缺錢的他們,腦子裏麵自然沒有貪汙的意識。但是,相比之下的窮苦人家的子弟靠科舉贏得個一官半職,最後還能堅守清操,這樣的人就值得佩服了,於公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出生的於家,雖說是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父親、祖父那輩已然淪落為平民,他入清朝為官,僅僅隻是依靠了前朝舉人這樣一個籌碼。過慣苦日子的於成龍,做官到羅城,本可在當地大撈一把,然而他沒有,直到後來,當上了兩江總督那樣的封疆大吏,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堅守清操,不拿百姓一分一文,堅持每天吃青菜白飯,兩江總督的俸祿也不少,他為何要這般作踐自己,難道他真的是嘩眾取寵,沽名釣譽嗎?非也,他是將自己的俸祿都捐給了災民。再說,他也不是在當了兩江總督以後,才開始吃青菜的,而是他自羅城出仕以來這二十多年來,吃青菜、粗糠的日子就從來沒有間斷過,難道說他為了嘩眾取寵為了沽名釣譽,讓自己白受二十年的委屈嗎?假清廉是可以靠裝出來的,但是一個人的人格騙不了,於公的書法、詩詞中透露出來的正是這直衝雲霄的浩然正氣。所謂,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也正是這個道理。

於公自羅城出仕以來,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所以,給於公這個“千古一吏”的光環,他自是當之無愧。當然,於公之所以能扶搖直上、平步青雲,除了他清廉之外,還需要一點機遇,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些他都具備了,所以他的運氣都比別人好點。於公的貴人很多,上至皇帝,下至督撫、百姓,他們都是於公的貴人,也是因為有他們的成全,於公才能走上曆史舞台。康熙皇帝給他“天下廉吏第一”的讚譽,我到現在都無法理解,這個天下廉吏第一的讚譽,相信沒有幾個人敢當。如於公真能像後人說的那樣清廉,他對得起百姓,他的一生也沒有白活。

於公去世,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八周年了,但是民間百姓也都一直沒有忘記他,後人從不同的渠道了解他,有的從電視劇上,有的從史書上,有的從傳記裏,還有的從民間故事中、野史裏都有過對他不同程度的了解,後人對清端形象一直刻骨銘心。作為本書作者的我,真切的希望,天下諸官吏都能夠效仿和學習於公,為蒼生謀福,這不僅是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死去的於公,不求完全做到於公那般清廉,隻要做到其萬一,於公也將含笑九泉,作者也會為此書帶來的價值而感到累有所值!

代 言

201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