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清端隕落
一、維護民族統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軍正式攻入台灣,鄭成功之子鄭克爽率領殘餘投降。鄭氏家族與大清的戰爭徹底宣告失敗,台灣被收複,全國統一。雖然台灣已經完全被清軍占領,但台灣周邊部分島嶼,仍然存在反清勢力,這股反清餘孽若不及時清除,日後也將會危及沿海各省。所以,清廷將會對其一舉殲滅,斬草除根,永無後患。
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朝廷下令,命令兩江總督治下的江口左路水師迅速組織戰船一百多隻,兵丁數千,在總兵張傑的率領下,與浙江水師會合,準備向台灣附近海域進軍。
出征之前,於成龍還修了一份討賊檄文《檄示剿海行兵方略》,下發給總兵張傑等人,希望他們按章執行。於成龍提出:“用兵之道,無論賊之多寡,總貴謀出萬全。故為將者每事謹慎,自不難於克敵奏功。”
於成龍還指出,這次作戰,是臨陣調兵,會合將士相互之前並不是太熟悉,而且軍隊也沒有經過戰前訓練,所以,這次作戰要防止敵軍渾水摸魚,混入到我軍陣營之中。於成龍建議,待戰船和將士們都聚集起來的時候,各部將軍、總兵要對其戰船和兵士擬出一個名冊,一式三份,總兵保存一份,江南省和浙江省雙方各一份,以作核實之用。一旦有上級或者軍機處下發的公文,一定要認真核實,以辨真假。除此之外,每天晚上的值班士兵,還需要有口號,這個口令需要保密,如果有提前就變換口號或旗號的,需要提前通知,傳達到各部。臨陣前,各部需要團結一致,共同禦敵,切不可內訌,將領之間切勿相互猜忌,這樣都是兵家大忌。另外在出征前,還需要擬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軍法,一旦有違軍法者,將嚴懲不貸。於成龍雖然是個文官,一介文人,但是打起仗來卻不含糊,曾經在黃州期間,就贏得過很多戰役,雖然是文官,但是他足智多謀,不會上陣殺敵,還是能夠指揮戰役的。
這次征剿台灣反清餘孽,於成龍並沒有親自帶隊,畢竟他是兩江境內的最高行政長官,並且年紀一大把,看起來這來日也不多了,他已無力再親自帶隊殺敵。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好後應工作,戰爭期間,於成龍還親自帶領兩江的文武官員到媽祖娘娘廟為將士們祈禱。此時的大清正值鼎盛時期,威儀四海,台灣的部分餘孽,見清軍來此,他們聞風喪膽很多都是不戰而降,這倒省了清軍很多力,終於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六日,大戰告捷,台灣餘孽徹底被清除,捷報傳到紫禁城,康熙皇帝龍顏大悅。“海寇”偽將軍房錫鵬、周雲龍,偽都督阮繼先等率偽官一百餘名、兵四千一百餘名向清軍投誠。
這次戰爭,也是於成龍臨死前參與的最後一場大戰,他見證了清軍是如何在彈指之間將台灣賊寇一舉殲滅的。這又將是於成龍出仕以來的又一次壯舉,為國家的統一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二、 端坐猝死總督府
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距離於成龍去世,隻有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了。年老力衰的於成龍再次向康熙皇帝請求退休,他意識到官場風雲變幻,一天一個樣,前段時間遭小人誣告,要不是康熙皇帝英明,於成龍差點就身敗名裂、晚節不保。都這把年紀了,於成龍還是想要光榮退休,肯定不願意被朝廷被皇帝罷黜,雖然說是清者自清,但一些小人總喜歡找茬,嫉賢妒能的他們,難免會再次對於成龍下手,都說五十知天命,於成龍都快七十了,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氣數將盡,隻想在臨死前退休,回家看看家中老小。
於成龍再給康熙皇帝的奏章中道:“無奈兩目久昏,兩耳不聰。自去秋染瘧之後,複得怔忡之症。每辦事午夜,心胸驚悸,輒不能寐。焦思愈集則精神愈憊,精神既竭則事務糊塗,勢所必然。臣勉勵之念雖切,而艱大之任自揣萬不能勝。是臣無裨兩江之治化,實負期望之聖心。將來再有貽誤,縱睿慈曲加矜全,臣有靦麵目,屍位素餐,將何以砥礪僚屬,統馭士民耶?”
這次請求退休,仍然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於成龍很無奈。不僅如此,於成龍這次上奏退休不但沒有得到皇帝的批準,還把他另外兩個手下都調走了,餘國柱和徐國相,他們兩個一個升任湖廣總督,一個擔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兩江的二把手都被皇帝調走了,由於沒有新任巡撫,這兩江的擔子落在了於成龍一人身上。於成龍之後的幾個月,公務更加繁重,加之他年老力衰,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可以說是廢寢忘食。這段時間,他還是堅持每天吃青菜,營養跟不上,身體自然嚴重透支。此時的於成龍身體出現了各種老年突發病,眼睛也看不清了,聽力也下降了,就連走路也不是很穩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的淩晨,徹夜失眠的於成龍再次從床上走下來,穿上衣服,來到辦公桌前,批閱之前沒有批完的公文。於成龍體力透支,加之身體本有頑疾,就連握筆杆子手都有些顫抖,此時的於成龍可以說是已經油盡燈枯。就這樣依靠在椅子上端坐而逝,手中的筆杆子也掉了下來,於公的眼睛從此合上了,他累了,他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將自己最後的歲月都捐獻出來了,就連臨死前見家人最後一麵的機會也沒有。
江南距離北京相隔甚遠,於成龍去世後幾天消息才傳到北京。這天,康熙皇帝玄燁正在書房裏批閱奏章,內閣大學士張英突然來見,他來的很匆忙,像是前方發生緊急軍情一樣。
康熙皇帝批閱奏章正認真著,張英急匆匆的闖進來,還沒有來得及等太監總管通報,他一籌莫展的道:“啟奏皇上,微臣剛剛收到消息,兩江總督兼兵部尚書於成龍在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也就是前幾天突然在總督府裏暴斃!”
康熙皇帝一聽到這個消息,如同受到晴天霹靂的打擊一般,他最喜歡的清官離他而去。康熙皇帝一生求賢若渴,剛剛提拔起來的清官,還沒有真正為朝廷所重用就這樣離去了。
康熙皇帝眼淚奪眶而出,他很少為大臣哭過,於成龍的突然離世對他的打擊很大。他手中的毛筆連同眼淚一起落在了奏折上,讓眼淚和墨跡濕透了奏折。
康熙皇帝站起身來走出來,來到張英的麵前,痛心不已的道:“張愛卿啊,這於成龍是朕最器重的清官,他一生為了百姓,連家都難得回一次,就在他去世的前些日子還向朕告老還鄉,朕始終沒有批準,沒想到他用自己的生命報答了朕,報答了百姓,朕要命人為他立傳,將他的廉潔、德操傳至後世!張愛卿啊,你看給於公一個什麼諡號為好啊?”
張英猶豫了一下,道:“皇上,於成龍乃前朝舉人,雖入我大清為官,但在我大清朝終究無功名在身,若貿然給他一個諡號肯定會受到朝中大臣的集體抗議的。鑒於於成龍並未入我大清的翰林院,所以自然不能以“文”諡號,就給他一個......”張英思索了一下道:“就給他一個清端的諡號吧,這也算皇上對他天大的恩賜了!”
康熙皇帝沉思了一下,道:“清端。清正,端正,好,就叫清端,為官清正,做人端正,這也倒符合於公的為人,那張愛卿就快快擬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