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聲勢滔天
一、寵辱不驚的於公
於成龍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抵達兩江首府江寧,正式出任兩江總督。兩江總督是於成龍宦海生涯的最後一站,也是他人生最為輝煌的時候,他官居兩江總督,官位顯赫,人人羨慕,可謂是他宦海生涯的高峰期。
於成龍本想借回鄉葬母之機,向康熙皇帝上書告老還鄉,來個急流勇退。卻不料想,皇帝不但不答應,反而還施以萬般恩寵於一身,給自己戴了好幾個頭銜。雖然,於成龍集諸多光環於一身,但他並沒有因此而侍寵如驕,相反,他顯得更加的珍惜這份皇恩,下定決心以死報國。於成龍早在告假回鄉葬母的時候,就被康熙皇帝欽命為兩江總督,隻是現在才過來上任罷了。
然而,在雍正之前的所有封疆大吏當中,除了直隸巡撫外,兩江總督算是最好的了。兩江總督的正是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轄區包括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總督三省的軍政大權、錢糧賦稅,在清朝初期,江蘇和安徽兩省並稱為江南省,所以,兩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江蘇、浙江兩江。總督可以管若幹個省,而巡撫一般隻限於一省,總督側重於軍事,巡撫則側重於民政。
這江南素來被稱之為魚米之鄉,是富庶之地,可以說是封疆大吏當中最肥的一塊封地,康熙皇帝深知於成龍清廉,所以才將這兩江總督的位置留給他坐,要知道江南可是國家賦稅重地,也是國家財政收入最主要最關鍵的地方,多為皇帝信任之人。康熙皇帝在授予於成龍兩江總督的同時還加兵部尚書銜,兵部乃清朝六部之一,而六部尚書又是最高長官,於成龍所擔任的兵部尚書,也正是兵部的最高行政長官。
兵部主要是負責全國的兵馬調動日常工作,相當於現如今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兵部尚書一職在清朝是為從一品銜,跟於成龍的兩江總督品級倒也差不多,但是這個職位至關重要,全國的兵馬大權都交到了於成龍手上,可想而知,皇帝是如何的信任於成龍。
另外,康熙皇帝還給於成龍加了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清代的都察院是由元朝的禦史台發展而來,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都察院也是明清兩代最高監察機關,清代改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為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的國銜,所以這是於成龍應該得的,於成龍作為兩江總督,兼任的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屬於正三品銜,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相當於現如今的中央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監察部副部長,康熙皇帝給於成龍的這個外加職務,並不是對於成龍特殊照顧,而是清朝官吏製度規定,地方督撫需兼任此職,其主要意圖是希望封疆大吏能便宜執法,對一些不法官員進行監察和彈劾。康熙皇帝給於成龍的這些官職榮譽,足以讓於成龍這個前朝舉人是粉身碎骨難以報答。他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餘生之力做好這個兩江總督,報答皇恩。
兩年總督任上於成龍的政績和作風,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看在眼裏,於公也不負皇恩,不負百姓希望,將兩江治理的一片繁華,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康乾盛世,由此開端。兩年總督,於成龍兢兢業業、再接再厲,勤政廉潔,充分發揮了自己總督的職權,懲治了一幫貪官,革故鼎新,江南再次呈現出一片祥和與繁華。這都跟於公剛正不阿的君子作風有關,他雖然飽受皇恩,卻自始至終都沒有侍寵如驕,於公那寵辱不驚的高尚人格著實令人欽佩。
二、 肅清兩江吏治
江南地區,富裕繁華,人人都想來此做官,可以大撈一把。江南這塊地方聚集著大把油水,這古往今來培養了無數的貪官汙吏,縱是再清廉之官吏一旦掉進這江南官場的染缸裏,便難以自拔,很有可能就同流合汙了。當地官員們要貪怎麼辦,肯定會籠絡一幫下級官吏來個官官相護,欺上瞞下,更可惡的是個別官員還勾結地方惡霸,欺壓百姓,以此達到他們貪汙受賄的目的。既然要貪汙,要瞞天過海,必然就會草菅人命,這些於成龍都是明白的。所以,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肅清吏治,整治貪官汙吏。
於成龍上任後,聽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地方惡霸魚殼兒的事,他的背後為他撐腰的,可不是一般的官員,另外這江南還聚集著大把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這魚殼兒的案子是於成龍任兩江總督兩年來最為棘手也最著名的案件,因為為魚殼兒撐腰的,正是一位了不得的皇親國戚。這次,於成龍來兩江就任總督,是江寧府知府親自迎接的,兩江境內二把手以及中層官員紛紛趕赴過來,為於成龍設宴接風。
於成龍見官員們這般奢侈糜爛,當然不願去赴宴,便向下屬官員詢問道:“爾等為何如此奢侈,擺下豪宴待我?”
官員們應道:“屬下準備為總督大人接風洗塵。”
於成龍怒斥道:“爾等真不明白我的心思,與其用酒肉來招待我為我接風,何不用魚殼兒的肉為我下酒!”
於成龍在路上就聽江寧府知府說過這事。屬下官員一聽聞於成龍這話,臉色都青了,魚殼兒這個人並不是他們能對付的了的。魚殼兒是江南的大盜,此人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老謀深算,在江南犯案累累,之所以一直不能將他拿獲是因為他有後台。什麼後台不後台的,在於成龍這裏,他誰也不認,縱是天王老子犯法一樣要伏誅,隻不過於成龍聽了這魚殼有後台,便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恨不得馬上將此人捉拿歸案。
於是,於成龍頒布告示,隻要敢捉拿魚殼的衙役、兵丁官民一幹人等,便可獲得重金賞賜。最後尋的兩江名捕雷翠亭,他願意接受這個任務。
一天,這名捕頭打聽到魚殼在客棧跟人喝酒的時候,便喬裝成店小二給魚殼送菜,在店中跟魚殼打了起來。魚殼被打敗後,答應跟這名捕頭前往衙門伏法,魚殼是個江湖中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混混兒,身上卻有著難能可貴的豪氣、義氣,既然答應了雷捕頭,隻好跟著走了。於是,雷殼束手就擒,跟雷捕頭到了衙門。後來,魚殼兒從獄中逃出,潛入於成龍的總督衙門,準備刺殺於成龍。當晚,於成龍和兩江的諸位官員正在商談兩江政事,魚殼兒正趴在客廳的梁上好一陣子,聽了於成龍和官員們的談話後,知道於成龍是位好官,心中的邪念逐漸有所收斂。
於成龍耳聰目明、心細如塵,房梁上的人他當然早已發現,朝著房梁上的魚殼大聲吼道:“梁上君子是哪位?”
魚殼兒一聽,腿也嚇軟了,便從梁上掉了下來,道:“魚殼兒是也!”
於是,魚殼兒再次被捉拿。魚殼兒被抓,他背後的靠山自然也就浮出水麵,他是掌管當地兵馬的副都統,也是當今皇上的親外甥噶禮。他大搖大擺的闖進江寧府衙門,要求知府放人,知府是個耿直之人,拒不放人,就連在場巡撫的麵子也不給,一刀下去把江寧知府給砍殺了,這時候於成龍正好趕到將噶禮給捉拿了,並下令將噶禮拉到衙門外麵行刑,當知道噶禮是康熙皇帝的親外甥後,於成龍的臉色鐵青,他飽受皇恩,這事他一時半會也做不了主,便決定將此事上報皇帝。於成龍身邊諸官員當然不肯罷休,認為於成龍一旦將此事上報朝廷,皇帝還會殺他自己的親外甥嘛,官員們要求於成龍當機立斷,來個先斬後奏,先將噶禮斬殺,再上報朝廷,那時候木已成舟,皇上也沒有辦法。於成龍還是覺得這樣做不妥,不斷的猶豫、徘徊,直到巡撫提到於成龍的清名,說他要晚節不保,聰明一世不能糊塗一時,於成龍這才恍然大悟,立即站上公堂二話不說,拿起令箭將噶禮斬殺,堂下官員一片雀躍。這事,其實也怪不得於成龍,猶豫肯定是必須的,猶豫是一個人正常的反應,畢竟這是皇帝的親外甥,一刀砍下去,他的前程就都毀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不過,他到最後始終沒有違背做官的原則,那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對斬殺噶禮一案,也始終不後悔,他堅持自己的選擇,早已做好革職砍頭的準備。誰會想到,康熙皇帝不但沒有追究於成龍的罪,反而還大肆嘉獎他,表彰他不畏權貴,不怕犧牲的高尚情操,或許這樣的官員正是康熙皇帝想要的,皇帝早就聽說了他外甥的事情,隻是一直沒有人敢站出來執法,他也沒有證據,所以這才不了了之,現在於成龍幫他解決這一煩惱,皇帝自然是求之不得。於成龍這樣做也好,皇帝的親戚太多,也希望於成龍能夠殺一儆百,以震懾其他皇親,不敢再知法犯法。
於成龍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向朝廷上書《請暫停江蘇舉劾疏》,內容為:
“江蘇現屆二年舉劾之期,臣自四月任事,虛衷察訪屬員。有立身以名節自勵,而設施未洽民情;行已在清濁之間,而舉動未攖民怒。蓋賢非循卓之優,不賢非汙墨之甚,恐舉之劾之,不足以為未舉未劾者愧勵,請暫停此次舉劾。其賢者,臣獎進誘掖,徐觀厥成,特疏題薦;不賢者,教誡以期自新,倘怙惡不悛,亦特疏糾參,無稍姑容。”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江蘇省這年來由於官員們既無大功也無大過的情況下,於成龍請求朝廷,暫時停止江蘇省官員這年的舉薦和彈劾工作。於成龍自己考核教育官吏,如發現確有政績卓著的官員,再對其進行“特疏”方式舉薦,為此為朝廷推薦德才兼備的幹吏,康熙皇帝當然對於成龍這一做法甚是滿意。
這封上書,僅限於江蘇省,安徽省的舉薦和彈劾工作依然照舊,一如既往的進行,於成龍提到:“安徽所屬,臣已恪遵成憲,采訪得實,照例舉行。”
江蘇省地處我國江南,清朝時期,最為繁華,在此地為官者,均多多少少會有所違紀,就是再清廉的官吏在江蘇這樣一個富的流油的地方,還能夠堅持一貫的清廉作風嘛,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江南官場本就是一個大染缸,想要獨善其身,怕是很難,身上多少會有些汙點。如果於成龍真正以官吏違紀行為來彈劾江蘇官員的話,恐怕江蘇官場沒有一個人不具備被彈劾的條件,好官怕是極為稀少。所以,於成龍的做法總是出人意料之外,可以說是獨出心裁,他避開了朝廷傳統舉薦和彈劾製度,專門發掘清官,以“特疏”的方式去為朝廷尋找有用的清官和彈劾貪官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