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11(3 / 3)

這些都是奢侈糜爛的表現,是為官者所不恥。條例中道:“長吏近民,雖自己足食,尤當思民之無食者;自己披衣,亦當思民之無衣者。推此一心,縱令衣食淡薄,尚且不能消受,而又欲起侈麗之想乎?”

這句話批判的好,堪稱一針見血,將為官者的醜態完全暴露在百姓眼中。這些條例正是於成龍心中所想,也是他為官的原則,有生之年,必將造福於民,並且希望自己的這些思想能夠喚醒一些貪官汙吏的良心,能為百姓做主,為蒼生謀福祉。

三、與民興利的民生改革

關於兩江境內的民生問題,於成龍頒布了《谘訪利弊通行檄》,廣泛征求了兩江官員在民生方麵的利弊意見。於成龍在這份最新頒布的檄文中寫道:“大弊不革,則大利不興。一縣有一縣之利弊,一鄉有一鄉之利弊。自當因地製宜,相時興革。但兩江幅員遼闊,一時耳目難周,端在賢有司殫心匡理,庶國計民生兩獲安全。”

於成龍要求兩江內各地方官員,針對當地實際情況,擬定出一套合理的民生方案出來,看當地適合發展什麼樣的民生工程。畢竟兩江還是有三個省,各地的環境、位置皆不相同,不能統一頒布實施政令。故而,要因地製宜,找出當地可發展的民生項目。不僅要發展新的民生項目,而且要革故鼎新,對舊的不適合發展的民生項目,一定要及時撤消。

待於成龍采納了各地方官員的廣泛意見後,再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及時頒布了《興利除弊條約》,發布到兩江各地,這個條例從標題中,也能看出,主要針對興利除弊,還是與民興利。

(一)還是嚴禁“火耗”。於成龍這條政令,地方官員也沒有很多在認真執行的,絕大多數隻是做做樣子,蒙騙上官,基本上效果不是太明顯。於成龍隻想殺殺風氣,能製止多少算多少,一時半會也無法將其全部製止。

(二)禁止私派。主要還是禁止官員攬私活,動用公家財產,中飽私囊。

(三)嚴禁饋送。雖說有禮尚往來隻說,但是不適用於官場,官場中很多人沒有一定交情,但還是用禮搪塞,主要是賄賂上官,以求日後好辦事。跟民間的禮尚往來肯定是有顯著性區別的,民間送禮在於人情,官場送禮,在於官運亨通,兩則不可一概而論。於成龍對官員送禮是深惡痛絕的,堅決杜絕此風氣。

(四)訪拿衙蠹。這條是針對在衙門裏辦事的衙役、公差,利用衙門名義,狗仗人勢,坑害百姓,為官員們蒙羞,百姓最終將仇恨記在該衙役上司官員頭上,官員們還渾然不知。

(五)訪拿光棍。地頭蛇作為地方一霸,常常與官府勾結,殘害百姓,荼毒忠良,這批人應該處以極刑。

(六)禁止問刑遲延。官員們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下級官吏辦案不積極,派下來的案子不能如期結案,朝廷催大官,大官促小吏,這擔子最終落在小吏身上,其中緣由是很多地方官員收了賄賂,推遲問案,直至將罪犯拖死於獄中。

(七)嚴禁借旗放債。這條是針對借著旗人名義放高利貸的,清朝是滿人的天下,旗人享有特權,很多漢官並沒有辦法治旗人,於是民間很多惡霸借著旗人名義向借款人放高利貸,以此名義作案,官府也拿他們沒辦法,最終未能得到律法的製裁。於成龍要求地方官員嚴厲打擊和徹查這幹借著旗人名義房貸的賊人。即便是旗人,也會請旨處理,絕不姑息。

(八)嚴禁濫差。這條是針對官員濫用差役一事,上級官府差役拿著上級令箭到下級官府辦事從而要吃要喝,氣焰囂張,於成龍的意思是盡量避免上級差役到下級衙門生事。

(九)嚴禁濫收監倉。本條是禁止地方官員不要輕易將犯下一些雞毛蒜皮的罪犯收監,對其進行拷打、勒索。

(十)嚴禁捕役非刑私拷。捕役抓到罪犯後,不是帶到衙門而是先拉到荒郊野外暴打一頓,再趁機向罪犯勒索錢財。

(十一)禁止保歇。所謂“保歇”,就是當地人憑著路熟替人辦事,又稱為“歇家”。百姓上城辦事或者告狀,不了解程序和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候百姓就會求到衙門中差役,差役便從借此勒索告狀者。於成龍要求對這幫子衙役要嚴禁嚴辦。

(十二)嚴禁訟師。訟師相當於現在的律師,主要以給當事人打官司為謀生手段。很多官府和訟師勾結,慫恿百姓告狀,最後官員再和訟師來個唱雙簧,將此事敷衍過去,最後還騙得了百姓財產。

(十三)禁止取用行戶。這條是禁止為官者仗著權威,白拿白用商家商品。

(十四)禁止奢靡佚遊。這一條還是跟倡導節儉有關,杜絕百姓和官員們奢侈浪費,揮金如土,過分的浪費錢糧。江南乃富裕之地,對節儉的概念並不是很深,難免奢侈。

(十五)嚴禁兵丁虛冒。很多地方官員為了侵吞朝廷軍餉,常常會將家族中人籠絡過來,假冒軍人,或者已經戰死了的兵士,死而不報,繼續讓朝廷發放軍餉,最後軍餉所得全部進了自己或者親戚的口袋裏。還有一些人吃空餉,不幹事,隻是在軍中掛名。這些於成龍都是嚴令禁止的。於成龍在兩江任總督時,對學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密切關注,對教育的發展,也是大肆提倡。他動用了兩江內的一些富豪、貴族捐資贈物,修建了一座虹橋書院,廣收學子,並聘請名家講學。於成龍在民生方麵力求革故鼎新,民生改革也有了明顯成效,兩江境內出現了空前的盛世,風氣也有了很多的變化,很多達官貴族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奢侈糜爛,也開始穿起粗麻布衣來,夥食方麵也逐漸變的清談,不再像以前那樣拋灑浪費。民間刑事案件也有了明顯減少,官府大堂也比以往顯得清淨很多,這一係列的現象都跟於成龍的政績有關,他勤政愛民,一心為公,雖已居高官,卻不坐享其成,所謂的高官厚祿並不是他一生的追求,他隻想為民做點事。

四、處世不驚的君子作風

康熙二十二年(1683),這一年的於成龍已經整整六十七歲高齡了,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懈怠,還是勤於批複下級官府的公文。畢竟現在是兩江總督,公務繁忙,很多事情都等著他去做,他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沒事來個一醉方休,如今的於公甚至連吃飯時間都沒有,或許他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想盡自己的餘生,為兩江百姓最後再辦點事。他一日三餐就以青菜下飯,終年不知肉味,百姓親切的稱之為“於青菜”。

不料,小人嫉賢妒能,覺得於成龍現在是聲勢滔天,兩江境內百姓隻知於成龍一人。這個嫉賢妒能的卑鄙小人正是江南督造漕船的副都禦史馬世濟,他向皇帝彈劾了於成龍,奏章中寫道:“於成龍向有聲譽,初到江南,美名如故。聞其自任用中軍田萬侯之後,人多怨言。臣奉差在南,見其年近古稀,景迫桑榆,道路嘖嘖,鹹謂田萬侯欺蒙督臣,倚勢作弊,因未有實據,難以入告。督臣衰暮,不能精察,故匪人得以播弄而敗善政。且各有司衙門皆有督臣穢言告示,汙蔑各官。如果各官不法,何難白簡題參;若俱循良,豈可憑空淩辱?顯係小人播弄督臣,令其虛張聲勢,就中取利。請罷黜萬侯,並令成龍休致。

馬世濟當然不敢直接彈劾於成龍,其實他這樣做也是間接性的彈劾了於成龍。狡猾的馬世濟請求康熙皇帝罷免於成龍的下屬官員,其上司是於成龍,而於成龍也難辭其咎,稱於成龍年事已老,已無法再料理政事,無法辨別是非。

於成龍雖然年事已高,但是耳聰目明,不算糊塗,馬世濟的這番彈劾純粹是誣告,是嫉賢妒能的表現。

根據史料記載,後查明,這是兩江境內一些達官貴族對於成龍造的謠言,他們是擔心於成龍在位的一天,會對他們造成威脅,彈劾他們。馬世濟的這份彈劾於成龍的奏章,著實讓於成龍驚出一身冷汗,他差點就晚節不保,能不能光榮退休還不知道,隻求不要出意外,於成龍這把年紀了,他也不想晚節不保,最後被小人搞的身敗名裂。於成龍聽說此事後,雖然是嚇出一身冷汗,但是仍然很冷靜,這種處事不驚的態度著實讓人佩服。

他給康熙皇帝回複的奏章中寫道:“臣到江南,期以興利除害,察吏安民,仰報知遇。無奈兩江之吏治、營務、刑名、錢穀,繁劇實甚。臣晝夜拮據,躬親料理,從不敢寄耳目於左右。然近習難防,或有窺伺欺弄,臣亦安能保其必無?憲臣馬世濟疏稱中軍田萬侯倚勢作弊,臣實未之覺察也。至於告示一節,或地方之利弊,民生之疾苦,臣有見聞,即通行禁飭,無非以利害禍福之言痛切告誡,其詞未免過於竣厲,似涉穢言汙辱。憲臣馬世濟疏稱小人播弄,令其虛張聲勢,就中取利,臣亦未之覺察也。此皆臣之衰邁昏聵,何以自解?若夫臣之年近古稀,景迫桑榆,久在皇上洞鑒之中,雖殫精竭慮,不敢稍自寬假。然氣衰力疲,龍鍾之狀,大非昔比,臣又何敢自諱?乞敕部嚴加議處,以為大臣溺職有初鮮終者戒。

於成龍的話,基本上都在這封奏章中,他表示自己對下屬官員的批評過分了點,他也表示由衷的後悔。但是於成龍在兩江任上所做的事情,絕無半點私心成分在裏麵,都是為了百姓、為了朝廷,無奈小人搬弄無非,無事生非,總想找點茬子。於成龍自己對這些人是深惡痛絕的,並請求處分。於成龍當然不怕處分,他都這把年紀了,他怕的是自己名譽掃地,老了還落下話柄。於成龍一事,朝野震驚,朝野之上的奸佞小人都想一舉扳倒於成龍,尤其是於成龍曾經得罪過的大學士納蘭明珠。

康熙皇帝沒有證據,沒法把於成龍怎麼樣,也不想把於成龍怎麼樣,皇帝是相信於成龍的,但是為了平息朝廷氣氛,必須要處置一個人,就是降了田萬侯的級,於成龍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