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11(2 / 3)

在康熙朝有兩個於成龍,然而都是政績卓著的大清官,除了於成龍以外,另外還有個於成龍,這個於成龍要比兩江總督於成龍晚生很多年,朝廷和後人為了區分這兩個清官於成龍,將晚生的於成龍定為小於成龍,而兩江總督於成龍則是大於成龍。這個小於成龍很是受兩江總督於成龍的器重,為此於成龍還特意將小於成龍舉薦給朝廷,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十九日,江寧府知府陳龍岩病逝,知府位置空缺,於成龍當即就向朝廷請示《請補江寧知府疏》,指名道姓地請求朝廷任命通州知州小於成龍或霸州州判衛既齊為江寧府知府。

於成龍甚是看好這兩個人,他們兩人的政績於成龍是看在眼裏的。

於成龍在這封官員任命的請求中道:“江寧知府一官,不獨為八邑之表帥,而實為通省之領袖自到任以來,目睹江寧知府陳龍岩老成持重,廉潔自矢,且其料理各項錢穀,應付過往官兵,尤征肆應之才。臣幸其得一良吏,可以收臂指之效,而表式乎群僚。不意於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十九日未時病故,臣聞報如失左右手。竊念朝廷儲養人才,固不乏才德兼優之儔。但吏部銓選,原有定例。今該府員缺,部臣自必循資按格,掣簽推補。誠恐所推者操守有餘而才幹不足,或才幹可觀而操守難憑。以之經理重地,難免覆疏之虞。必得才守兼全如臣任直隸巡撫所薦通州知州於成龍、霸州州判衛既齊,區畫一切事務,庶可政修事舉,勝任而愉快。仰請皇上俯念江寧知府一官關係最重,不拘銓選常例,敕部立速撿選或命廷臣會推清操久著幹練成效者,星馳赴任。”

江寧府是兩江的首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行政中心,是督撫常駐之地,江寧知府在清朝初期,就是正四品官銜,相當於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於成龍是想將自己器重之人調到自己身邊培養,以便日後重用。然而,這個職位也至關重要,江寧知府距離於成龍兩江總督的官邸比較近,而且江寧知府也可以隨時麵見總督大人,因此兩江境內很多外地官員為了在地方上更自由,便會通過江寧知府麵見於成龍,因此江寧知府有更多收受賄賂的機會,於成龍請求朝廷調任小於成龍和衛既齊,是因為這兩人他甚是信任,距離貪汙很遠。兩人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對一些貪官汙吏自是不屑為伍,所以,於成龍才任用他們二人。

督撫雖然是清朝時期的封疆大吏,但是朝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各地方官吏必須由皇帝親自禦批任命,所以,縱是哪個地方官吏有罪要罷官,於成龍也隻有彈劾的份,待朝廷任命新的官員來接任;官職空缺或者官吏調任,都不是於成龍說了算的,需請示朝廷,都是皇帝在一手操作。所以,作為兩江總督於成龍的權力也極為有限,並不是說他做了封疆大吏就可以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幹什麼,甚至生殺大權也不是總督所能掌握的。

於成龍這次在奏章中舉薦小於成龍和衛既齊,並不能明目張膽的舉薦,這是朝廷官吏製度的大忌,所以,於成龍隻是在奏章中例舉這兩個廉吏,供皇帝參考,皇帝也未必就會用這二人。不過康熙皇帝最終用了通州知州小於成龍,讓他接任江寧府知府一職。還有就是鎮江府的知府高龍光,祖籍是福建的,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清官,但是這個高龍光可不像於成龍這樣好運,官運亨通,高龍光雖然為官也較清廉,但是官運不佳,一路降級貶職,康熙十九年因為處理漕運事務誤了期限,被朝廷降職。

於成龍求賢若渴,他當然希望自己所管轄的兩江境內,多出一些清廉之官,以助兩江發展。這個鎮江府知府高龍光他在很早就注意到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向朝廷舉薦,但是現在鎮江府有事,需要這位幹練的清官,於是於成龍便向朝廷請求恢複高龍光鎮江府知府一職,讓他繼續留任知府,打理鎮江事務。

於成龍在奏章中道:“京口濱江負海,地處衝要。又當閩浙孔道,素稱繁劇。且為旗營駐防之所,軍民雜處,豪暴間出,非偏僻旁郡可比。臣駐紮省會,撫臣亦相距稍遠,耳目或有難周,所賴道府彈壓整頓,良非淺鮮。臣自到任以來,凡要地郡守之淑慝,尤必加意體訪,目睹鎮江知府高龍光守絕一塵,才長肆應,革除耗羨,屏絕饋遺,真以實心而行實政。他如綏靖地方,審理逃務,調劑得宜,旗民允服。無忝表帥,允稱理繁之任。似此才守兼優之員,正可砥礪官方,方欺久任奏效。查定例,被降之官果係清廉愛民良吏,許該督撫題請留任。”

於成龍鼎力保舉高龍光,康熙皇帝對於成龍舉薦的人一般不會心存疑慮,很快就得到批準,直到於成龍去世後的第二年,高龍光仍舊任鎮江知府。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於成龍和巡撫餘國柱聯名向康熙皇帝上書,舉薦江蘇布政使丁思孔,布政使一般主管全省的財政稅收,而江蘇又是全國的經濟重鎮,江南富庶繁華之地,朝廷對江南百姓的稅收要比全國其他省要高出好幾倍,因此布政使陷入百姓和朝廷中間,進退兩難,很是為難,少收了朝廷又不同意,多收了百姓也覺得不滿意。並且苛捐雜稅如果過於繁重,百姓會吃不消,他們會反叛。江蘇布政使的工作受到重重阻礙,並且稅收年年都有所拖欠,朝廷追究下來,丁思孔就吃不了兜著走,甭說像其他官員一樣升遷了,不背負處分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江蘇布政使丁思孔承受的壓力很大,恰恰他又是位難得的好官,一心隻為百姓著想。

於成龍在寫給皇帝的奏章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道:“論人授官,固當就才之短長以分繁簡;若就官論人,又當按地之繁簡以定高下。江南賦重役繁,民生凋敝,兼以水旱頻仍,供億四出。官斯土者,長才欲黽勉而回頭無進步之階,短才困積逋而束手鮮周身之策。案牘日見紛紜,催科日漸繁苦,求其痛自鞭策,誌期上達者,屈指不見一二。”

於成龍的心跡很明顯,就是向皇帝說明這江南的官不好當。於成龍並在奏章中,向皇帝說明,他自上任以來,在對地方官員的教育問題上,也從未有過半點懈怠。“朝乾夕惕,茹藥飲冰。上以期答朝廷委用之重,下以期慰生民樂業之望。細事必出於躬親,勺水必凜於夙夜。凡屬吏公事進見,多方訓誨,隨事禁飭。嚴其守又察其所守之真偽,勤其政又訪其敷政之寬嚴。莫不爭相濯磨,矢誌厘剔。”

於成龍說,盡管他對下屬官員的教育彈劾很是賣力,效果也很顯著,地方官員的節操也很大程度提高,但“未幾而以盜案降級者見告矣!未幾而以逋欠落職者見告矣!未幾而以違限處分者見告矣!”人無完人,官員亦無絕對的完美,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尤其是江南的官員,他們都有自己的苦衷,稍有不慎,就會受到朝廷的革職或降級處分,因此官員們在工作中也就不敢放手大膽去幹了。江蘇布政使丁思孔,雖然在稅收問題上辦事不力,也不能完全怪他,他也是為了百姓著想,如加重稅收必然引起百姓慌亂,甚至就造成地方動蕩,朝廷也不能將他的能力一票否決,於成龍自上任以來,丁思孔的卓著政績他是看在眼裏的,隻是朝廷不知道,反而一味的貶職,以後誰還敢擔任此職。

於成龍還在奏章中寫道:“丁思孔曆任既久,參罰固多,既不敢違例以入卓異之列,又不敢拘例以蹈蔽賢之愆。”

於成龍在奏章中表明,丁思孔即將到京城“入覲”述職,如果皇上覺得沒有什麼問題的話,請酌情重用。於成龍是個正人君子,從來不記仇,政績卓著的官員他會大公無私的將其推薦給朝廷,無大功亦無大過的平淡官吏,他隻是引導教育,隻是那種死不悔改的貪官汙吏、大奸大惡之徒,於成龍才會酌情對其彈劾。不到萬不得已,於成龍是萬萬不會彈劾哪個官員的,這點還是讓人敬佩,於成龍的人格還是很高尚的。

於成龍就兩江的實際情況,頒布了幾項條例,專供兩江境內基層官吏學習。名為《示親民官自省六戒》:

(1)勤撫恤。於成龍是希望一些州縣官員能夠真正發揮父母官的職能,做一個名符其實的父母官,官民應該更加親近、自然,不應常常體現官架子,打官腔,不辦實事的現象。很多地方官員常常沽名釣譽、嘩眾取寵,在外體現自己清官一麵,卻背地裏殘害百姓,收刮民脂民膏,這些官吏都是應該得到嚴懲的。既是父母官,就應該愛民如子,善待自己的子民。

(2)慎刑法。地方官員在審案的時候,盡可能避免對罪犯用刑,需明鏡高懸,徹查真相,不可屈打成招。更不能將良善百姓當成替罪羊,進行草菅人命,百姓是為官者的衣食父母,他們需要保護,人命關天,對於命案一定不能草率。屈打成招,隻會讓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地方官員需謹慎處理,做好清廉之表率,隻有以身作則才能教化世人。

(3)絕賄賂。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隻要官老爺肯收受賄賂,那麼下麵心存僥幸的人就必然敢賄賂,必然肆無忌憚,賄賂成風。於成龍還引用了俗語:“士大夫若愛一文,不值一文。”來教化下屬官吏,官員和百姓談錢,不但有失風化,而且還會有牢獄之災。

(4)杜私派。嚴厲打擊官員私派,用官府公家的財產私自分派,最後達到中飽私囊的目的。

(5)嚴征收。於成龍明文規定,嚴禁地方官員私自征收、加重火耗,於成龍再次引用古語:“錢糧一節,若肯請減,其善無量。”

(6)崇節儉。於成龍嚴令禁止地方官員吃喝嫖賭,將官府公家財產拿去花天酒地,大肆鋪張、宴請賓客,以示應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