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10(1 / 2)

第九章 衣錦還鄉

一、向皇帝告老回鄉葬母

於成龍如今這把年紀,已經遠遠超出了朝廷官吏的退休年齡。本該在黃州任上就申請退休的,由於三藩之亂的爆發,於成龍當時任黃州府知府,責任重大,麵對浩浩湯湯的敵軍,他更加不能夠臨陣退縮。於成龍深明大義,他知道此時正是國家用人之際,他也絕對不能在此時提出告老還鄉。當然,於成龍到了退休的年齡這隻是一方麵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家中母親年邁多病,需要人的照顧,他當時就想借著告老還鄉的名義,回到家鄉照顧年邁的母親,盡到為人子應有的孝道。就在於母病逝那年,於成龍也曾申請回鄉“丁憂”,為母親守孝,也未能得到朝廷的批準。自湖廣之後,於成龍又飽受皇恩,逐漸得到升遷,公務繁忙,便對告老還鄉是隻字不提。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冬天,清軍終於蕩平了三藩之亂,吳三桂之孫吳世璠兵敗被困,覺得無顏以見祖宗,拔劍自盡了之。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究未能成氣候,徹底宣告失敗。朝野上下,一片歡呼雀躍,百姓們對吳三桂等三藩是深惡痛絕,他們的失敗,自然是拍手稱快。於成龍作為直隸巡撫,接到朝廷這一捷報以後,當然很欣慰,很高興,百姓終於能過上幾天太平日子了。再加上直隸省這兩年在於成龍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於成龍也算為國盡忠了。

他也好趁此機會回鄉葬母,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於成龍向康熙皇帝正式告老,上書了一封感人肺腑的《請假歸葬疏》,內容大致如下:

臣早年失恃,繼母李氏勤劬撫育。臣初任知縣,欲奉母之任,而力有不能。及任黃州知府,正值兵興,終未遂迎養之私。尋聞母病故,督撫之臣題留在任守製。由是抱哀供職,馳驅軍旅之間,而臣母停柩在家,不遑顧也。今滇南逆孽蕩平,我皇上誕敷文德,首扶植綱常,敦崇倫理。臣謬任巡撫,代宣聖化,亦惟以綱常倫理教人。際太平盛時,非複從前多事。若不歸葬,是貪戀顯榮,忘親背義。對屬臨民之際,先處懷慚歉,又何以教人乎?伏乞允臣回籍葬母,完此一生大事。則犬馬餘年,皆圖報聖恩之日。

於成龍此番言談,感人肺腑,皇帝也是人,哪能不被深深的感動。於成龍還在信中提出,自古忠孝兩難全,盡了忠,未必就能盡孝,他是對得起皇上了,也對得起百姓了,但是,卻對不起母親,沒有盡到為人子應有的孝道。於成龍從四十五歲開始,任羅城知縣,到現在的直隸巡撫,已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他沒有抽出身來回家照顧、奉養老母,也沒有往家裏寄過多少錢,家中生活來源基本上是家裏自給自足,這已經讓於成龍很內疚了,對母親很虧欠,但是現在母親都仙逝了,若自己再不能為她舉行葬禮,那實在說不過去,也無法麵對世人。

於成龍的這番肺腑之言,確實讓康熙皇帝深感同情,康熙皇帝看完於成龍的上疏後,認真批複道:“覽奏,情辭懇切,準假三個月,回籍葬母。事竣速赴任供職。”

於成龍還表明皇恩浩蕩,自己無以為報,待這次回家給母親舉行完葬禮後,再返回上任,將用自己的餘生之力報效國家、報效皇上,對皇帝、對百姓於成龍早已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準備。皇帝的準奏批出後,在於成龍還尚未離開直隸之前,又給於成龍加了額外的恩惠。康熙皇帝這一特旨可能將於成龍這個人從此推上曆史舞台。

於成龍升遷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康熙皇帝之所以再一次施恩於成龍,一方麵可能是他告老回鄉葬母的言辭打動了皇帝,另一方麵是皇帝對於成龍給予的希望很大,在皇帝心中,於成龍或許才是他大清第一清官,如果不再對他加以恩施,他都這把年紀了,以後恐怕也沒有多少機會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皇帝之所以如此這般抬愛於成龍、加封於成龍,正體現了他的英明之處,康熙皇帝是要向世人證明隻要是廉潔奉公的清官,那麼皇帝是不會吝嗇幾兩俸銀和頂戴的。康熙皇帝這麼做,也是為了給後人樹立起一個榜樣,隻要是清正廉潔的好官,都能得以升遷。

二、 與家人最後的團聚

於成龍在回鄉之前,交代好了直隸省的各項公務,於成龍返鄉省親的這段時間,由守道參議董秉忠代理巡撫一職,這也是皇帝批準的。於成龍在回家之前,也為康熙皇帝舉薦了很多賢良,把一些德才兼備的幹練官吏舉薦給皇帝。其中就有直隸巡撫衙門的筆帖式郎圖,在任已有七年多了,精通很多民族的語言和文字,而且為人忠厚耿直,自於成龍就任直隸巡撫以來,一直是於成龍的得力助手。於成龍將此人推薦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便把郎圖調到了兩江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