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10(2 / 2)

不僅如此,於成龍還將直隸省的一批中級高級官員推薦給了皇帝,向皇帝進言道:“以人事君,人臣之誼。臣謬荷知遇,抵任一年有餘,於所屬各官細加察驗,更時為勸勉。”

待一切安置妥當以後,於成龍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才正式離開直隸,啟程回山西省永寧老家。這一年,於成龍已經整整六十六歲高齡了,此時的於成龍已經是被康熙皇帝欽命為兩江總督,外加兵部尚書銜,已經是從一品的官職了,之前的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一樣,都是從一品,但是兩江總督的權力和管理轄區要比直隸巡撫大多了。於成龍離開老家永寧到廣西做官的時候,僅僅隻是一個正七品官,如今一晃眼二十年過去了,卻成了人人敬羨的封疆大吏。他本可大搖大擺的回到家鄉,讓家鄉父老看看他今日的成就,本可就此威震三晉,然而,於成龍並沒有這樣做,他收起了兩江總督的儀仗,放下了架子。為了不驚擾地方官,於成龍僅僅隻是帶上了幾個隨從,悄悄的回到永寧老家。二十年前的於成龍離開家鄉時,還是一頭青絲,如今隻剩下這滿頭白發,想必這家人的麵貌也發生了變化。

於成龍在經過固關時,還感慨萬分的寫下一首詩:

行行複過井陘口,白發皤皤非舊顏。

回首粵川多壯誌,勞心閩楚少餘閑。

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

四十年前經過地,於今一別到三山。

於成龍是身著便裝,騎著毛驢,悄然回到家鄉,一路穿州過縣,過縣不擾,就連公家的驛館也不住,隻是自己掏錢住在一些便宜的客棧。於成龍清廉節儉,身上財物並不多,在臨行前,康熙皇帝又賞賜他幾百兩銀子,作為路費和安葬費。

家裏知道於成龍要回來,於廷翼兄弟早就準備好了一切,就等於成龍回來主持了,於成龍親自將母親的靈柩下葬,將去世的繼母和父親於時煌合葬到一處。根據史書推測,這墓址現就在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方山鄉之河東杏葉溝村附近。這次於成龍葬母,地方官員聞訊紛紛趕來,一是為了給於成龍接風,另外就是給於成龍行官場禮數,畢竟這於成龍是一品大員,這地方官巴結還來不及。這次於成龍回來便和老妻邢氏小聚了幾天,與兒孫們好好的享受了一番天倫之樂。

此間,於成龍還私下到訪過他家鄉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安國寺,曾經是於成龍寒窗苦讀的棲身之所,於成龍捐下巨款,資助寺廟的修繕,並且還資助了一些一心求學的貧苦子弟,讓他們也能完成學業,將來考取功名,也好為國盡忠。

於成龍這次回來不僅安葬了母親李氏,也借此機會資助了家鄉的一些民生工程,一路為家鄉父老鋪路搭橋,至於這些錢的來路嘛,基本上都是康熙皇帝賞賜給他的,像於成龍這般清廉之官吏,哪來的這麼多錢資助民生啊。他這樣做,無非是取之於民,還之於民罷了。

於成龍的假期很快就滿了,他也隻好再次離開他的家鄉,如今的於成龍已是六十六歲的高齡,半條腿都埋入了黃土之中,指不定哪天就一命嗚呼了,妻子邢氏勸過於成龍,要他給皇帝請辭告老還鄉,於成龍堅決不同意,正如他所說皇恩浩蕩,他不能不報,百姓需要他,做縣令做知府,隻能是造福一方的百姓,如今做兩江總督,轄區三省,這三省的興衰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百姓需要自己,現在造福的是三省的百姓。妻子邢氏苦勸無效,於成龍無動於衷、一意孤行,邢氏不好依了他。

這一次離開家鄉可能是於成龍最後一次和家人團聚,就他這把年紀,總督任期幾年還能生還。家人不放心於成龍一個人去兩江上任,於是,便安排其幼子於廷元陪同上任,一路上顛簸勞頓,也好有個照應。就這樣,於成龍和其幼子於廷元兩人一起跋山涉水來到兩江首府江寧城上任。

清朝時期的江寧府,正是現如今的江蘇省南京市。此次上任兩江總督,也是於成龍宦海生涯的最後一站,就任兩江總督兩年後便去世,期間並沒有再回過山西老家,這也是於成龍最後的餘生,他是豁出性命為國效力,但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