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9(1 / 3)

第八章 如日中天

一、康親王力薦的清官

福建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領兵南征期間,於成龍作為福建省布政使,巡撫之下的最高省級行政長官,奉命留守福建。期間,福建省秩序井然,社會穩定,基本上未出現任何騷亂。於成龍算的上是盡職盡責的好官,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戰亂的年代,在於成龍的鎮守下,福建省太平無事,可算是大功一件,就連海峽對岸早已對大陸虎視眈眈的延平郡王鄭經也不敢輕舉妄動,可見於成龍當時的威信,福建在他的打理下,如此這般井井有條。盡管,福建省的叛亂基本上得以鎮壓,戰爭後的硝煙已基本散去,福建社會已回到正常的生產、生活軌道,但是,百姓們卻一貧如洗,雖然躲過了生命危險,但活著的人又失去了口糧。福建省的百姓遭受戰火的洗禮以後,百姓流離失所,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收入來源,都奔波各地,逃命去了。如今,福建戰亂得以平息,老百姓也平安回到自己的家鄉,然而,卻沒有可以下鍋的糧食,他們福建家中的糧食要麼被燒毀,要麼被洗劫一空,百姓縱是有命回來,也沒有辦法活下去,生活相當的艱難。朝廷雖然有過賑濟,但是賑濟款實在是太少了,平均下來落在人頭上的錢糧並不多,他們也隻能是維持一段時間。

總督、巡撫外出以後,於成龍作為省級最高行政長官,為老百姓募捐錢糧是他義不容辭的事情,也是他責任所在。於是,於成龍將他的全部財產盡數捐給了福建省的貧苦百姓,都知道於成龍是清官,不會收受下屬官員的賄賂和禮品,所以,他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就隻有朝廷支付給他的俸祿。他將這些年積攢下來的俸銀全部捐獻給百姓,自己沒有留下一文錢,就連自己的夥食都給斷了,一日三餐以青菜、粗糠為食,急需用錢的時候,於公便命令下人長卿到街上當鋪去當點值錢的家當。於成龍是清官,哪來的家當,無外乎就是一些破舊的衣物,值幾個錢?況且也沒有太多的衣服可以典當,於成龍平日裏穿的,除了官服,就是幾件破舊的衣服,幾次典當下來都一並當完了。這段日子,於成龍基本上是這樣過來的。

一次,於成龍的下人長卿到街上當鋪去典當於成龍的衣物,由於衣服麵料過於陳舊、破爛,當鋪老板並不收,任由長卿苦苦相求,老板也無動於衷,於是便哭哭啼啼的從當鋪裏麵出來了。走到大街上,正好被康親王傑書看到,康親王以前到於成龍府上見到過這個下人,所以認識。

康親王見到匆匆奔走的長卿,便叫他留步。長卿捧著幾套襤褸的衣物,還在哭泣,康親王感到十分的詫異,便問道:“長卿,你在當鋪裏麵幹什麼?”

長卿嚇的當場跪倒在地,一副委屈的樣子道:“啟稟王爺,我是來給我家老爺當衣服的,他已經幾天沒有吃上一頓像樣的飯了!”

康親王聽後,更加感到大吃一驚,於成龍這才剛剛被升為福建省布政使,好歹也是個從二品大員,朝廷每個月的俸祿都有不少,為何會淪落到典當的地步,堂堂一個二品大員來當鋪典當,要是民間知道,還不給朝廷丟人,大家會說朝廷是在虐待地方官員,肯定會說朝廷現在窮的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了。

康親王是非常氣憤的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你給本王說清楚,說不清楚本王拿你是問?”

長卿遵照康親王的旨意,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說了。

康親王聽後是既感動,又氣憤,感動於成龍的為人,氣憤的是於成龍為了救人把自己都賣了,不給自己留下一文錢的生活費。康親王緊接著把下人長卿狠狠地訓了一通,才知道於成龍這些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出仕這二十年時間裏,沒有過上一天像樣的日子,就連下人長卿也沒有跟他過上一天好日子,盡管是在像於成龍這樣的大吏手下當差,長卿不斷地在康親王麵前訴苦。

康親王這才領著長卿來到於成龍所在的布政使衙門,此時的於成龍正在衙門口征收賦稅,康親王躲在一邊沒有現身,於成龍收稅的整個過程,他都看在眼裏,中間並摻假的現象,並沒有像其他官吏那樣征收火耗,所以日子才這樣清貧,官員除了俸祿以外,還有火耗這一福利,可是朝廷給他的火耗福利他並沒有要,像於成龍這樣的官員是堅決不會榨取百姓血汗的,何況當時正是百廢待興的戰後時期。康親王見後,很是感動,便匆匆現身。

康親王笑嗬嗬的從角落裏走出來,道:“於大人,本王今天閑來無事,便來到你府上討杯酒喝,你不會怪本王冒昧吧!”

於成龍見康親王突然到此,還很是驚訝。

笑著迎接道:“王爺到此,使下官的府上蓬蓽生輝啊,怎麼能說是冒昧呢,王爺請隨下官進屋。”

於成龍把康親王請到客廳裏麵坐下,隨後便命長卿奉上茶。

康親王借此機會還把於成龍調侃、戲弄了一番,康親王明明知道於成龍沒有錢,還故意捉弄他,康親王放下手中的折扇,端起茶幾上的茶碗,裝成一副傲慢的樣子,道:“本王今日沒事就出來走走,沒想到剛路過你布政使府這不爭氣的肚子就有些餓了,咕咕直叫,所以,本王才冒昧的上你府上來討杯酒喝,你趕緊去給本王備菜吧。一定要合本王胃口才行啊,本王久居京城,尤其對這海味特別感興趣,所以,別的菜你也不用上了。你我二人,就好好喝幾杯。”

於成龍是兜裏無錢,說起話來當然是沒有底氣的,心虛的道:“長卿啊,你趕緊上街去買菜,買酒,就按照王爺的吩咐執行吧。記住啊,一定要是好酒好菜。”

長卿身上沒錢,一臉難色的他小聲對於成龍道:“老爺,長卿身上沒錢啊,衣服也沒有當了!”

於成龍當然怕康親王聽到,便小聲嗬斥道:“你自己想辦法,總之,我要馬上見到一桌酒菜,就別羅嗦了,快去吧。”

長卿無奈地緩緩退出了屋子,其實這些康親王都看在眼裏。

康親王見於成龍把長卿叫出去咬耳朵,嘀嘀咕咕,自然是一陣好笑,康親王是笑不出來的,說實話他大概是笑於成龍的清廉,笑他的迂腐。

可是等了半天,這酒菜始終都沒有買回來,康親王這才捅破這層窗戶紙,他從椅子上站起來,道:“這菜怕也是買不回來了,沒錢吧?”

於成龍一臉慚愧的低下頭,康親王便叫屋外的長卿進來,將一定銀子交到他手裏,吩咐道:“長卿啊,你就拿著本王給你的銀子去買酒菜吧,一定要買好的,菜品盡量豐盛一點,本王要陪你們老爺好好喝幾杯!”

於成龍見長卿在屋外沒有走,便斥責道:“長卿啊,老爺不是叫你去買酒菜嘛,怎麼還在外麵?”

長卿無從答起,吞吞吐吐的道:“老爺,老爺,長卿實在是沒有錢啊,家裏能當的東西都當完了。”

狡猾的長卿便接過康親王給的銀錠開溜了。

康親王掏錢請於成龍,於成龍是既感動,又羞愧。酒席置辦好了以後,兩人在酒桌上是開懷暢飲,康親王對於成龍的酒量早就有所耳聞,隻是百聞不如一見,幾杯下去,康親王就喝醉了,而於成龍卻沒有絲毫的醉意。

借著酒勁,康親王出於善意,是大罵於成龍道:“於公啊,你這又是何苦呢,本王深知你體恤百姓,但是你也不能將自己的俸祿全部給捐獻出去啊,百姓的困難肯定會有朝廷解決,你縱然有心周濟他們,但是你能救濟全天下的難民嗎?你好歹也是個二品大員,怎能叫下人去典當鋪裏當衣服呢,要是當鋪老板知道這是二品大員在典當衣服,別人還會說是我朝廷在克扣官員的俸祿呢。就算你要拿自己的錢去救災,也至少留夠飯錢吧,你何苦一分不留的全給百姓!”

於成龍此刻被康親王斥責的是啞口無言,知道康親王是出於善意,他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康親王認識於成龍雖然不是一日兩日,但是,直到今天他才真正的了解於成龍,以前聽聞於成龍的清廉之名,都是從百官口中,現如今是親眼目睹,於成龍的清廉程度,的確是古今罕見,原本以為他是在嘩眾取寵,現在看來他不是的。

飯後,康親王行走在布政使衙門的每一個角落,查看了於成龍的生活現狀,一張破床,幾件早已破爛不堪的陳舊衣服,鞋子都爛了個大洞,於成龍的私生活實在是不堪入目。

康親王隨便撿起於成龍的一件衣服看,眼淚不住地往下流,道:“想不到我大清既然有這樣的官員,有於公這樣的官員,實在是我大清之福,大清之幸啊!於公啊,本王懇求你為了我大清你要保重身體啊,因為像你這樣的清官,是百年難遇啊!”

於成龍沒話好說的,見到康親王如此體恤自己,關照下官,他已經很感動了。

隻是寵辱不驚的道:“下官隻是盡了為臣者的應盡之責,王爺就不要再抬舉下官了,像下官這樣的官員天下到處都是,下官也希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大清能夠永享太平!”

於成龍的家眷都在山西老家,上任就一個人,身邊也沒有夫人作伴,他並沒有像一些封疆大吏那樣,娶上個三妻四妾,他孤身在外,仍然忠於他自己的原配夫人,沒有在外麵拈花惹草。康親王見到這一幕幕是既寒心,又感動,感動的讓他流淚,天下竟有如此廉吏,實在是大清之福。

這次酒桌上康親王和於成龍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恰巧又在此時康熙皇帝火速召見康親王回京,要求康親王向他彙報福建省的情況。

康親王見到康熙皇帝以後,除了向皇帝彙報福建的情況外,也趁此機會向皇帝好好的舉薦了於成龍。

麵對康熙皇帝,康親王一臉喜悅道:“皇上,臣在福建發現了一位數百年難得一見的清官,要不是臣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天底下還會有這樣的官員。”

康熙皇帝迫不及待的道:“誰,你說誰,這位清官是說,你給朕說說!”

康親王悲喜交加道:“當臣見到這位清官的時候真不知道是喜,還是憂。因為我大清有這樣的官員臣都替皇上和大清感到高興,但憂的是他心裏從來就沒有裝自己的事,皇上給他的俸祿都全部捐給災民了,自己好幾天沒有吃飯,家裏值錢的東西都當完了,就幾件破舊不堪的衣服和靠每天食用粗糠度日,他就是我大清的第一清官於成龍。”

康熙皇帝一聽,隨即從龍椅上站起來,驚訝道:“於成龍,朕想起來了,就是以前在黃州府做過同知的於成龍?就是那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於成龍,就是那個以寡敵眾的於成龍?他的事跡朕都聽說過,想不到他不但是位幹吏,還是位了不起的廉吏。”

康熙皇帝聽後,也甚為震撼,天下當真有這樣的廉吏,就連康熙皇帝自己都不敢相信,要不是於成龍公務纏身,康熙皇帝恨不得馬上召見於成龍,會一會這個傳聞中的廉吏。

由於康親王傑書的一致保舉,於成龍於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接到朝廷新的任命,升任直隸巡撫,但是,當時福建的總督、巡撫都外出打仗去了,他必須留守福建,要是他走了,福建這片天下就群龍無首了,所以,他必須等到總督、巡撫回來以後,交接完畢,才能正式到直隸上任。

於成龍自升任福建省按察使以來,在福建省待了有一年多時間,官雖然是越做越大,高風亮節的清廉作風卻一點都沒有變,還是一如既往的做著人人稱頌的於青天。俗話說,位高權重,權力越大,作奸犯科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加大。於成龍擔任著福建布政使一職,在省上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下屬官員更是無數,本有機會收受賄賂,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還是清廉職守。於成龍有這般修為,實在已經超凡脫俗,超出了一個凡人應有的思想,達到了一種相當高的境界。換做任何人,相信都難以終身保持德操,做好人不難,但是一輩子做好事就太難了。於成龍如果隻是蒙騙上官,嘩眾取寵,從而贏得升遷的機會,當然我們也是可以這樣假設的,但是,他可以假裝清廉一時,豈會清廉一世,這樣需要多大的意誌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再善良的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一窮二白的時候,可能會善良,裝作很可憐的樣子,從而獲得別人的同情,但是,一旦升官發財以後,便得意忘形,一改往日作風,變的驕奢淫靡,甚至會走上歪門邪道。

乾隆年間的軍機大臣和珅,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家可能對和珅這個人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清朝的大貪官、大奸臣、大惡賊,但那都是後來的和珅。和珅在出仕之前或者說出仕之初,都是個正人君子,也喜歡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最後卻不想成為大奸大惡之徒。後人都認為是和珅的錯,其實不然,這也許是乾隆皇帝的錯,是乾隆皇帝害了和珅。和珅官卑職小的時候,見不到皇帝,他自然是安安分分的做好本職工作,為百姓做主,但是後來被乾隆皇帝提拔為軍機首輔,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乾隆皇帝大概也沒有人能治的了他。再加上乾隆皇帝對和珅很是信任,和珅本身也夠聰明,很會討得皇帝歡心。日複一日,和珅也開始侍寵若驕,開始在朝廷發展黨羽,收受賄賂,欺上瞞下,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惡人。最後和珅是被嘉慶皇帝處理,鑒於他對朝廷有功,乾隆皇帝下了遺詔給他留了個全屍。細想一下,和珅可能並沒有錯,一個人當真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位高權重的時候膽子也會隨著變大,從而幹下不法之事。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和珅並沒有錯,隻能說他修為還不夠,而殺死和珅的劊子手不是和珅自己,而是乾隆皇帝,要是他不那麼寵和珅,又豈會害的他身敗名裂。

於成龍這方麵,修為還是相當到家的,盡管他官越做越大,還是沒有侍寵若驕。

自羅城出仕以來,到現在都升省布政使了,他的人格並沒有因為環境和地位的變化而變化,二十年如一日的做著人人敬仰的清官,沒有拿過百姓一分一毫的錢財,真正當百姓如自己的父母在供養。於成龍實現了當年他離開山西老家羅城赴任前的諾言,此去不以溫飽為誌。別人當官是衝發財去的,於成龍當官是去給百姓當兒子的,這樣的精神境界,確實讓人從心裏佩服。

於成龍就任的福建省布政使衙門的大堂叫做“紫薇堂”,於成龍向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懸掛堂內。對聯如下:

累萬盈千,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戴鎖?

一絲半縷,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

於成龍的思想很明顯,盡在這對聯之中,一是治貪,一是杜絕浪費。這是於成龍的畢生誌向。

二、天子腳下的封疆大吏

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於成龍在康親王的一致保舉下升任直隸巡撫。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在福建辦完交接任務,於成龍才正式到直隸上任。直隸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被降為直隸巡撫,於成龍這年的康熙十九年所謂的直隸巡撫其實也同時兼任著直隸總督職責,直隸巡撫實際上就是直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

清朝初年,朝廷將直隸北京地區的北直隸省改為直隸省,轄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全省和河南、山東兩省地區,也就是說於成龍就任的直隸巡撫要總憲三個省的軍政大權。如今的於成龍權力要比在福建省任布政使期間主管一省的權力要大多了,總督跟巡撫之間並沒有上下級關係,那麼作為封疆大吏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

清朝在雍正之前直隸省一直沒有設置總督,隻有巡撫,因此於成龍就是直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清朝九大最高封疆大吏之一。清朝時期的九大封疆大吏包括: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甘陝總督、雲貴總督和新疆將軍。在這些封疆大吏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最關緊要的封疆大吏便是直隸總督。

於成龍不僅可以管理直隸三省,而且京畿之地也在他的管轄範圍,直隸巡撫一手掌握直隸省的軍政大權。由此可見康熙皇帝是多麼的信任於成龍,這個職位至關重要,要是交到一個心術不正的人手中,那無疑是作繭自縛,引火燒身。隻要直隸巡撫揮兵京城,便可取了皇帝的性命。何況於成龍還是一個漢人,這樣位高權重的官職,按理說皇帝應該交給滿人親信擔當,卻不想這個擔子落在於成龍身上,皇帝對於成龍的信任程度已經到了很高的地步。

於成龍擔任直隸巡撫的衙門設置在保定府,直隸巡撫作為清朝的九大封疆大吏之一,是為從一品官,相對於之前的福建省布政使從二品官職,又連升兩級。此時的於成龍,事業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相當輝煌的階段。六十幾歲的於成龍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除了皇恩浩蕩以外,還靠於成龍清廉自好的原則。好在康熙皇帝任人唯賢,從來不任人唯親。

康熙十九年(1680),直隸省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罕見旱災,康熙皇帝也於當年二月份下詔書賑濟直隸省,不料,巡撫金世德卻在這個時候突然病逝。直隸省一下子群龍無首,加之在雍正之前,直隸省並沒有設置總督、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職,因此全靠巡撫這個一把手全盤掌握大局。巡撫金世德一死,下麵的官員也不知道該要如何應對,仿若一盤散沙。於成龍卻又正好在此時被康親王力薦,於是直隸巡撫這個職位就順理成章的落在了於成龍身上。況且在康親王力薦於成龍之前,康熙皇帝早就對於成龍的廉潔之名有所耳聞,於是正好皇帝心意,便以“特簡”的途徑提拔於成龍為直隸省的巡撫。

康熙十九年的於成龍已經年近六十四歲了,人到了這個年齡,就是再好的材料也都朽了。他告老還鄉,但是朝廷就是不批,他也隻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過他這個鍾撞的比誰都響。從湖廣省來到福建做按察使以來,到今天的直隸巡撫,平均是每一年升一次官,算是個奇跡,也算是他出門遇貴人,鴻運當頭。如今已然坐到了直隸巡撫的位置,就是現在告老還鄉也算值得了。根據清朝初期的慣例,做總督、巡撫這樣的一品封疆大吏必須是滿族旗人擔當,於成龍隻是一個舉人出身,而且還是前朝的舉人,在本朝也並沒有多大的功名,更何況還是個漢人。

按理說,巡撫、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論資排輩是如何也輪不上於成龍的,但是康熙皇帝又是個英明之君,求賢若渴。做起事情來,通常是不按常規出牌的,不再墨守祖宗陳規,繼往開來,祖宗家法對的就用,不對的康熙皇帝也不會一味的迂腐、遵從,這就是康熙皇帝與眾不同的地方,讓於成龍意外的獲得了這一高官。

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於成龍長途跋涉,終於抵達直隸省的保定府上任。到了保定以後,於成龍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宮去覲見康熙皇帝。但是,由於公務纏身,於成龍實在是脫不開身,又開始了自己的老習慣,給皇帝上書一封《請陛下見疏》,信中說道:“竊念臣屢受皇上知遇洪恩,久切覲闕之念。今既謬叨皇恩,優升巡撫,且自保定前赴京都,計程三百餘裏,與他省相隔迢遞者不同。況直隸係畿輔重地,連歲荒旱頻仍,黎庶困苦。臣係庸才,必得天語指示,庶足撫蒞茲土”。

康熙皇帝的批語隻有一句話:“於成龍簡任巡撫,正資料理,不必來京陛見。”

康熙皇帝很幹脆,不喜歡婆婆媽媽,更不希望於成龍因私廢公,隻希望於成龍能夠在直隸巡撫這個位置上幹出一番成績,以證實自己的實力。

三、直隸推行新政策

當官的最害怕的就是權力不夠,權力受到分化和牽製。尤其是像於成龍這樣具備大才的官員,他更加需要上麵的支持,如果受其束縛,才華反而施展不開。好在於成龍有堅強的後盾,這個後盾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當然是極力支持和信任於成龍的,不然也不會將直隸巡撫這個封疆大吏之首,轄理京畿要地的官職交給他來當,其實這個時候皇帝的身家性命都握在於成龍的手裏。既然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於成龍當然是放心大膽的去幹了。

由於災荒、戰爭連年,於成龍初到任的直隸省是一片狼藉、秩序紊亂,於成龍其實也是皇帝調過去收拾殘局的,知道於成龍擅長整理殘局。由於直隸省剛剛發生過旱災,導致匪盜猖獗,社會治安需要整治,緝捕工作勢在必行。直隸省靠近京城,是漢人和滿人雜居之地,矛盾糾紛日趨嚴重,需要調解。官員腐敗現象更是泛濫,如果不嚴加整治,必將釀成大禍。民間百姓更是沾上了一些歪風邪氣,整天吃喝嫖賭,無所事事,人口素質較差,於成龍需要對他們進行教化。然而,麵對這一係列的漏洞,於成龍需要想方設法將其填補。以前外省實行的一係列的政策,再在直隸省實施已經不管用了,於成龍必須根據直隸省的實際情況,擬定出一套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