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6(3 / 3)

二是保護流寓。流寓,也就是指從外地逃亡合州生活的人口,對應的正是“土著”居民。朝廷是有政策的,允許流民去外地生活,合州如有空房、荒地,他們也可任由開墾和居住。隻要插上戶口標簽,官府都是承認的。但是,本地人因為不滿外地人來自己地麵上生產,常常為難和欺負外地人,當這些外地人墾荒、建房時,當地人不做聲,待外地人將房屋建好、土地開墾完了以後,當地人才說那是他們的家產或者是他們家某位親戚的土地。長期處於紛爭狀態,搞的那些外地人不敢在本地居住,畢竟有句話叫做強龍難壓地頭蛇。於成龍苦想的應對政策是:嚴格執行朝廷的相關規定,保護這些外來人口有房居住,不讓他們的生活受到幹擾,保護他們在合州所得的產業,並嚴令本地人不能搶奪。

三是:獎勵墾荒。銅梁縣的編戶一直是二十六裏,賦稅二萬二千餘兩。現在隻有三十九戶,賦稅隻有三兩一錢左右。由於人口銳減,經過戰爭之後的銅梁生靈塗炭,很有動植物相繼滅絕,土地也隨著變成了荒園。老百姓開墾荒地的意識性較差,導致農業生產嚴重滯後,老百姓沒有了口糧,紛紛乞討為生。於成龍的應對策略是:鼓勵和支持老百姓墾荒,經常差人明察暗訪農民,獎勵那些勤於耕種的家庭,對於那些懶惰,好吃懶做的人要給予懲罰。很快老百姓的生產便恢複到正常的軌跡,農業經濟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老百姓這下不愁吃穿了。

四是:加強教化。銅梁縣自古以來就是人文禮儀之邦,由於此地受戰亂影響,很多老百姓是從外地逃回來的流民,大多沒有受到過正規的教育,也沒有什麼文化,很多人都養成了一種蠻夷之氣,這可能是長期性的流浪和漂泊在外所造成。這些人回到故土以後,是桀驁不馴,隻要不觸犯刑法,官府也不能將他們懲治,最多也隻是一種社會風氣,一種道德上的敗壞。於成龍的提議的是,各鄉設置“鄉約”一名,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就向老百姓宣讀朝廷的《上諭十六條》,教化他們如何效奉聖人,尊師重教,以其倫理綱常約束、教化他們,勸老百姓要如何做到忠、孝、仁、義。對君主要忠,對父母要孝順,對子女和親戚朋友要以誠相待,不可六親不認。凡是不聽“鄉約”教化的,可作報官處理。清代皇帝的《上諭十六條》基本如下:1.敦孝弟以重人倫;2.篤宗族以昭雍睦;3.和鄉黨以息爭訟;4.重農桑以足衣食;5.尚節儉以惜財用;6.隆學校以端士習;7.黜異端以崇正學;8.講法律以儆愚頑;9.明禮讓以厚風俗;10.務本業以定民誌;11.訓子弟以禁非為;12.息誣告以全善良;13.誡匿逃以免株連;14.完錢糧以省催科;15.聯保甲以弭盜賊;16.解仇忿以重身命。

五是:裁撤駐防。清代初期,遭受改朝換代之苦的銅梁縣,縣城是有兵丁把守的,這些兵丁常常趁亂私下騷擾百姓,成為地方隱患。待天下大定後,銅梁也逐漸趨於和平,城上也隻是派了三十幾名官兵把守,但是,由於銅梁縣的人口確實太少了,朝廷最終被迫裁撤知縣一職,銅梁由知州一手抓。但是,兵丁仍然留在銅梁,銅梁沒有知縣,以致於他們自我約束力較差,紀律渙散,經常性的私闖民宅。老百姓們怨聲載道,有苦難言,有冤無處訴,要告狀隻能是去州衙門找知州大人,無奈路途遙遠,隻好作罷。於成龍的得力措施是:縣城隻有八九戶居民,完全用不著要三十幾名兵丁把守,由於居民較少,而且居住較遠、較散,都是窮苦人家出身,沒有財主在此地,因此,也不會存在強盜偷東西。於成龍提議裁撤這些駐防軍隊,但是,出於地方安全的考慮,駐紮在合州州城的五百名官兵並沒有裁撤,於成龍考慮的還是相當周全的。

六是:保護孤兒寡母。由於戰爭,很多家庭的青壯年被抓去充當了兵丁,也就是充軍。後來,因為命喪他鄉,這些青壯年也無法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很多女子便失去了丈夫,很多孩子也隨著失去了父親,家中沒有了勞力,也沒有了頂梁柱,因此,很多孤兒寡母常常受到民間一些不法之徒、登徒浪子的肆意騷擾。而且古代的女子都是相當傳統的,一般丈夫死去以後,便選擇終身不再嫁,但是官府是不支持她們這種做法的,如果終身不嫁,這也許值得尊敬,但是,畢竟這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孤兒寡母在家中,很容易受到一些地方惡霸、豪強的侵害。

於公的措施是:支持寡婦守節,但也容忍她們再行出嫁。作為父母官,於成龍隻是設身處地的為老百姓考慮,是將心比心,盡可能保護她們的利益。於成龍的意思,如果是有婆家主婚的,官府可以讓寡婦再行出嫁,如家中隻有寡婦一人,便征求寡婦自己的意見。外人是不能替寡婦們做主的。

康熙七年(1668),這一年,朝廷決定維修紫禁城,身為合州知州的於成龍接到了新的任務,那就是去開采楠木。楠木是古代建築的優質木材,然而,四川生長的楠木較為繁茂。四川開采工程由四川巡撫張德地全權負責,可能是因為金光祖的推薦,這個任務最終是落在了於成龍的肩上。

於成龍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接到朝廷的新任務的,當時於公隻是草草的帶了幾個,便冒著嚴寒趕往林區。

在開采過程中,還給巡撫上書了一份《查采楠木詳》,這份折子上,於成龍明確提出,冬天嚴寒,而且開采楠木維修皇宮,這是皇家的事情,不是國家大事,不宜騷擾百姓,胡亂征調普通老百姓。

由於於成龍官卑職小,而且開采工作又是在外地進行,於成龍並沒有權力調動和指揮地方官員,所以,開采進度是相當困難的,可以說是遇到了阻礙。他建議巡撫直接下達命令,派遣兵丁上山開發木材。

這一年開采楠木不巧,正好趕在嚴冬臘月,於成龍的新年還是在彭水縣林區的一座破廟裏麵度過的,直到來年春,於成龍開采楠木的工期共花了一百多天時間。

當時開采楠木是為了要維修皇宮,並非是普通建築的用材,所以,朝廷對楠木的質量要求是相當高的,必須要是上好的楠木材質。於成龍好不容易找到了楠木,但是經過上級部門的檢驗後,發現不合格,於成龍無奈,隻得再次進行尋找。

巡撫張德地還不斷的鼓勵他,隻要找到維修皇宮的上好楠木,他許諾一定向皇帝保舉、推薦於成龍。由於在長期處於山中的日子相當的幸苦,新年也得被迫寄身在破廟,於成龍此時突然有了感想,覺得官場就是一個苦海,當一名好官並不是來享福的,而是遭罪的。

他始終記得當年離開家鄉去往羅城時,母親對他說的話,時時刻刻不要忘記百姓,處處為百姓、為國計民生著想,更不能欺壓善良百姓,於成龍對母親的囑咐更是銘記於心,所以,這次開采任務,他沒有去調用一個百姓。

就在他感歎無奈之時,寫下了這首詩:

驅馳王事入彭川,旅舍神宮辭舊年。

七載羅陽梅弄影,三冬蜀道柳含煙。

石龜負氣星文粲,林鳥聲催草木鮮。

忽憶家鄉思對鏡,明晨霜鬢獨淒然。

好在,這次開采任務,於成龍也完成的很順利。巡撫張德地也開始重視起於成龍來,他雖然隻是一個知州,但是,他的能力遠遠不止才做一個知州。張德地不得不對於成龍刮目相看,於成龍的確如金光祖說的那樣好,他的能力再一次被四川巡撫張德地認可。

於成龍的名字也再一次在康熙耳邊響起,康熙皇帝也開始對於成龍這個人慢慢地熟悉起來。於成龍在合州做知州僅僅隻有兩年的時間,在他的治理下,合州人口劇增,經曆戰亂早已荒廢的土地、田園,在於成龍的鼓勵開墾下很快就都恢複到昔日的正常生產軌跡。由於於成龍在合州任上政績突出,於康熙八年(1669),於成龍被擢升為黃州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