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6(2 / 3)

二、 升任合州知州

於成龍被金光祖舉為“卓異”以後,由正七品羅城縣令升為從五品合州知州。從正七品升到從五品,連升三級,於成龍的仕途之路還算順暢,此刻的於公還不就是春風得意。知州作為官名,興起於唐宋時期,但是,直到明清時期才作為朝廷的正式官職。

清朝時期,知州共分為兩類:一是直隸州,二是散州。直隸知州一般與知府平級,下麵轄縣;而散州一般與知縣平級,下麵不轄縣;就好比現在的縣級市。於成龍所升任的合州知州應該與知府是平級的,是個大州,下麵轄縣。

在古代,很少有官員一下子連升幾級的,尤其是像於成龍這樣的七品知縣,即便是他們有政績、有功勞,也最多是官升一級,所以,於成龍這樣連升三級的官員更不多見。可見皇帝是非常信任於成龍的,於成龍雖被舉為“卓異”,並由吏部審核,但是,最終是要呈報給皇帝的,要皇帝批準,所以,於成龍的任命,基本上也是皇帝的意思。

合州,這個地名在今天現有的實地名當中已經不存在了,今天的重慶合川,便是當年的合州,於成龍任知州時的地方。合州,清朝時期屬於四川管轄,但是,現在已屬於重慶轄區。合州(合川)位於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彙處,不過,現在的合川與當年的合州比起來,那確實變化是相當大的,無疑是翻天覆地。

由於經曆改朝換代,常年征戰不休,生靈塗炭,很多城池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然,合州也不例外,合州當年歸四川省管轄,四川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受戰亂最嚴重,也是人員犧牲最多的省份,尤其是遭到了惡貫滿盈、罄竹難書的匪首張獻忠的屠城和燒毀以後,四川人口進一步銳減,這才導致清初朝廷頒布指令,上演湖廣填四川一幕。在當時四川人口的銳減速度,居全國首位。

於成龍任職的合州包括三屬縣,隻有百餘口人,正賦十四兩,由於衙門的索求、供役,使合州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老百姓繁重的稅賦壓力更是不支。目睹了這一現狀以後,於成龍將招撫百姓作為當務之急的首要工作,他首先革除宿弊,嚴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規定的驅從,以家仆隨身。

於成龍在羅城苦熬了七年,好不容易將羅城從一個廢墟、荒蕪的蠻荒之城變成了繁華一片的鬧市景象。在羅城苦苦盼望了七年,有了升遷的機會,來到合州做知州,沒有想到的是,這合州又是一個爛攤子,又顯出一片破敗的景象。

雖然升官了,但是,就合州目前這種狀況,跟當年的羅城也好不了多少,這樣看來,不是升官還像是在流放。於成龍來到這種地方做官,以後的日子肯定也是不好過的,無非是投身到忙忙碌碌的工作當中。

這康熙皇帝到底是千古一帝,聖主明君,他給於成龍升官,官是升上去了,但是他也並沒有給於成龍亂安職位。而是將於成龍升為合州知州,赤裸裸的將於成龍當成了墾荒的牛。

康熙皇帝想,像羅城那樣殘敗不堪的蠻荒城池,都讓於成龍治理的如此繁華,想必他到了合州以後,一樣能幹出成績,將合州的生產、經營恢複起來,這叫能者多勞,他大概也知道於成龍有這樣一個能力。

清代合州,今天的重慶市合川區,自古以來是濮人、巴人的聚居地,曾有“巴子城”之稱,是古代巴國的都城。關於合州的地名,曆代以墊江、宕渠郡、合州、涪州、涪陵郡、合川等名稱作為合州的地名和行政劃分。

合州處於四川盆地的東部,合州區域氣候,主要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隨季節性變化較大,到過重慶的朋友應該知道,重慶被譽為“山城”和“火城”,四麵重山峻嶺,而且山高路陡,條件很艱苦,尤其是生活在鄉下的人;重慶夏天是非常熱的,而且酷熱難耐,所以,於成龍當年合州為官,條件可想而知。

這裏是晝夜溫差相當的大,主要是雲霧天氣多,日照較少,雨量相當的豐富,濕度很大,春、夏多雨水,夏天更是反複無常,時而洪水泛濫,時而天幹成災。合州地形相當的複雜,有丘陵地區,也有山地,歧路難行,而且海拔高度差距也很大,高的地方爬不上去,低的地方爬不上來,更呈現出峽穀地形。這裏的平均氣溫基本上保持在十八度左右,一年當中,以一月份是最冷的,隻有七度左右。

今天的合川區雖然很繁華,但是在三百多年以前的清朝初期,局勢就不一樣了,這裏遭受多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生產、生活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跟當年的羅城一樣,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況。在人員銳減的合州,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空城,於成龍雖然是知州,但是下麵可以管理的子民並不多。可能是因為人員過少的原因,朝廷也並沒有在合州的三個屬縣:銅梁、大足、武勝設置知縣,將治理權全部劃到於成龍身上,一人統一管理,他是既做知州,又做知縣。

據說,當年登記在冊的老百姓姓名隻有百餘人,每年上繳的正賦紋銀十五兩,這正是當時合州的實際情況。於成龍也隻好認栽,要是棄官而逃,那便是死罪。於成龍到合州上任以後,沒來得及休息,見此現狀以後,便迅速開展各項工作。首當其衝的便是,複祀典、正朝儀。

按照朝廷的規定,祭祀是地方官員的主要職責之一。祭祀的所有經費均由朝廷的正賦中支出,每年春、秋兩季的“丁日”,祭祀至聖先師孔夫子、孔夫子的父親啟聖公、梓潼帝君,目的是“崇文教”;“戊日”,祭祀社稷、山川、風雲雷電、城隍、土地諸神,目的是“敦祈報”;三月一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祭祀孤魂野鬼,目的是“恤幽魂”。要知道古代社會是很傳統、迷信的,當然也不能夠說這是一種迷信,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吧。

這是當年於公給朝廷上的《請複祀典詳》一文:“簡而不數,豐而不儉,是誠聖天子百神來享之盛典也。”

祭祀應該簡潔,而不是複雜,應該以招撫百姓為主。由於遭受戰亂,多年來祭祀活動不能如期、正常的舉行,而且舉行以後,地方上級官府也不給予包銷。但是,祭祀還是要如期、照常舉行,這筆經費有時候就是老百姓捐的,有時候更是地方官員自己掏腰包祭祀。

於公認為,如此一來,並沒有體現祭祀的意義,沒有將皇帝的隆恩賜給鬼神,鬼神便不會來享受其供品,因此便不能賜福於百姓。於公給上級以及朝廷的建議是,盡可能的滿足地方官府祭祀的經費問題,向朝廷申請恢複祭祀典禮,這筆經費由朝廷正賦當中撥出。至於說,這祭祀的繁簡、奢侈程度可根據當年的收成以及朝廷的賦稅收入情況而定。這份提議,主要有基層思想:一是希望祭祀能給百姓帶來福祉;二是超度因戰亂無辜死去的亡魂,希望他們不再留戀、作祟人間;三是祭祀的開支由朝廷撥出,這樣可減少當地百姓和士紳的壓力。對於合州屬縣銅梁,於成龍根據銅梁現狀,也擬定了自己獨到的方案。

這是於公當年治理銅梁所擬定的《規劃銅梁條例》:

一是招撫流民。由於戰爭的緣故,銅梁縣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人口銳減,生產滯後,導致很多家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家鄉遭到戰亂,生態受到破壞,生存環境相當惡劣,老百姓為了要生存隻能是被迫逃到外地。這些流浪在外的父老鄉親,為了回到家鄉探聽風聲,但一旦被官府逮到,便強行納入戶籍,征收賦稅;那些仍然流浪在外的老百姓,也被官府盡數登記在冊,並定下賦稅,老百姓生存都成問題,哪個還敢再回來。鑒於這種情況,於成龍的應對政策是:官府在全州範圍內,四處張羅消息、張貼告示,宣傳朝廷對招撫流民的優待政策,並允許老百姓回到家鄉以後,投靠親友,將投奔者戶籍歸屬到該親友的戶籍下。待三年以後,生活、生產逐漸回歸到正常的軌道,然後,再對其進行合理收稅。這樣一來,也就引來了很多流浪在外的老百姓回到家鄉生產、經營。這方麵,於成龍的政績還是相當突出的,在他的治理下,合州不到一年的時間,戶口便猛增一千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