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6(1 / 3)

第五章 步步高升

一、被舉“卓異”

轉眼間,於成龍在羅城一任上已經做了整整七年的知縣了,如今的於成龍已經是五十出頭的人了,可以說已經年過半百。雖然在這七年時間裏,羅城已由昔日的荒蕪變成了繁華的城池,於成龍功不可沒,在羅城一任上可以說是政績斐然。雖說是政績斐然,但也不過隻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於成龍也已經到了這把年紀了,可遲遲未能得到升遷,還是有點鬱鬱不得誌。料想今生也就這樣了,仕途充其量也就是起於羅城,止於羅城,恐怕再也難有升遷的希望。

然而,就在康熙六年(1667),這一年,於成龍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的轉折點,那將是他在官場上的又一個春天。由於於成龍政績突出,被時任廣西巡撫的金光祖和兩廣總督的盧興祖聯名舉為“卓異”。

“卓異”,是清代時期的一種官職考核製度,主要是由朝廷吏部主持,文官一般為三年,武官則為五年,這樣的考核周期,政績突出、才能優異的官員才有可能被舉為“卓異”。

於成龍隻是廣西省羅城縣的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嫩說是升遷,要是朝中無人,這輩子恐怕都沒有那個可能。好在他勤政愛民,把羅城縣打理的是井井有條,羅城在於成龍的治理下變的異常繁華。也幸虧他遇到了好上司金光祖,金光祖可是個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的人,對於於成龍這般一心為民的官員自是一番特別的喜歡,所以,金光祖算的上是於成龍仕途上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貴人。是金光祖向時任兩廣總督的盧興祖呈報了於成龍的政績,並在盧興祖麵前一致力挺他,這才讓盧興祖對於成龍另眼相看,他知道金光祖的為人,既然於成龍是他一致保舉的官員,那想必一定會有其過人之處。所以,於成龍成為兩廣境內唯一被舉為“卓異”的人,對作為七品縣令的於成龍來說,這會是多大的榮譽,又是多大的恩德。可以說,金光祖對他有知遇之恩,於成龍自是無以為報。

在清朝時期,京官以及封疆大吏的考核期,稱之為“京察”,地方基層官員的考核便稱之為“大計”。在“大計”中,布政使與按察使的考核稱之為“考題”,一般由總督和巡撫撰寫評語。省內各地方基層官員,均由其上級寫評語,最後,再送至總督、巡撫處,最終審核決定,稱之為“會核”。無論是“京察”,還是“大計”最後由吏部統一審核定稿,再呈報給當今皇上,由皇帝作最終裁決。

於成龍身為羅城知縣,正七品,羅城自古以來就隸屬柳州府管轄,所以,於成龍的評語當由柳州知府來撰寫。最後,再上報到省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等省內大吏處,審核通過,最後才是上報到巡撫、總督處,一級級上報。

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守、才、政、年四方麵,也就是操守、才能、政績、年齡。考核的成績一般可分為三等,分別為:一等職稱、二等勤職、三等供職,隻有考核為一等的,還有資格獲得保舉,保舉的名額一般是有限的,不能多報,保舉最後被皇帝批準以後,才能被叫做“卓異”。

關於考核的內容、項目,於成龍也基本上能夠達到,隻是這年齡吧,倒有些偏大了,如今的他已是五十出頭。

像於成龍這樣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之人,難免會在官場上樹敵,所以,對於於成龍的評語,很多小肚雞腸、嫉賢妒能的小人們自然會對於成龍進行誹謗,阻止他順利通過,因為,於成龍的政績考核成績並不是太理想。

但是,好在有廣西巡撫金光祖在,他一直以來倒是特別的器重於成龍,視於成龍為左膀右臂、亦師亦友,這些年於成龍雖然身在羅城,但是,對於廣西之事也出了不少力,關於廣西的發展,於成龍也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這點金光祖還是很感激的,另外確實也很看好此人,於是便用領導職權,強行的保舉於成龍,在廣西除了兩廣總督盧興祖外,也就隻有金光祖最大了,畢竟身為一省巡撫,這布政使、按察使也還是他的下屬,不得不聽命於他。

金光祖與盧興祖共同探討的結果是,若兩廣境內不保舉於成龍,寧願一個也不報,可見決心之大,於成龍影響之深。

金光祖與盧興祖聯名保舉於成龍的批語是:“羅城在深山之間,瑤玲頑悍,成龍潔己愛民,建學宮,創養濟院,任事練達,堪列卓異。”

可見金光祖對於成龍厚愛的程度。

康熙六年(1667),於成龍被金光祖作為廣西唯一“卓異”,推薦給朝廷,並被升任為四川合州知州,於成龍是在康熙六年(1667),接到朝廷調令的,他和新任羅城知縣辦理完了交接以後,便來到了省城桂林和金光祖告別。

金光祖見於成龍到此,甚是歡喜,並設下宴席,為於成龍踐行,金光祖端起酒壺一邊給於成龍斟酒,一邊勸道:“北溟公,你馬上就要去合州上任了,我也隻能是小備薄酒為你踐行了,北溟公大才我金某也是知道的,朝廷這次肯升你的職,可謂是大清之幸。隻是北溟公以後行事要多多謹慎才是,北溟公這樣剛正不阿的人切莫得罪小人啊,官場上要學會逢迎,要學會應酬,要學會明哲保身,切莫使小性子啊!”

於成龍端起酒杯給金光祖敬酒,坦然笑道:“大人好意,成龍明白,但成龍生來就是不會溜須拍馬的人,做事認真是應該的,成龍自問上對得起朝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成龍沒錯,也不會改!!”

金光祖為他感到很揪心,但聽於成龍把話說完,他卻又笑了,道:“是呀,天下就一個北溟公,北溟公就是北溟公,要是改了,能改,便不再是北溟公,那就堅持做好你自己吧,但一定好保護好自己,不要輕易讓小人鑽了空子!”

金光祖的這番話讓於成龍很是欣慰,無疑是受寵若驚,對金光祖的大恩大德不知如何報答是好,於公深深的感覺到了,金光祖才是他真正的知己,能走到今天,全靠金光祖的提拔,原本以為自己都這把年紀了,想不到還能繼續再升。

無以為報、受寵若驚的於成龍,隨即將提前就預備好了的冊子拿了出來遞給了金光祖,道:“大人,這個冊子是成龍這七年來,在廣西的所見所聞,是於成龍心得精髓所在,希望能夠幫到大人。”

金光祖拿到這個冊子以後是愛不釋手,並承諾今後一定認真拜讀,於成龍也希望這個彙聚了他心得的冊子,可以幫助金光祖把廣西建設的更加美好。

拜別金光祖以後,於成龍便啟程奔赴四川,來到省城成都報到以後,於康熙六年(1667)九月初六到達合州上任。整個上任的過程,還是相當順利的,中間並沒有什麼意外發生。就在於成龍臨別羅城時,曾經還發生過感人的一幕,羅城百姓聽說知縣於成龍要被調往合州的時候,大夥兒紛紛前來挽留,但是,挽留無果,於成龍已經在羅城做了七年的知縣了,現在到了這歲數好不容易有了升遷的機會,自是倍感珍惜。當然,老百姓也很願意於成龍升遷,但是這一走,羅城的百姓還能不能過上昔日的安穩日子,新任縣令又是什麼人,他們不敢去想象。隻是於成龍在離開羅城前,身上連路費都沒有。老百姓有的在縣衙門口,有的在城門口等待於成龍的到來,準備為於公踐行,歡送於成龍。

上演了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

追送數十裏,哭而還的感人情景。

這古往今來,清正廉潔之官吏倒是聽到不少,但是像於成龍這般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倒也並不多見,百姓如此擁戴於成龍,隻能證明一點,老百姓是需要於公的。在羅城百姓眼裏,羅城縣令非於成龍莫屬,換作任何人羅城都將失去往日的安寧、繁華,盡管如此,於成龍最終隻是果斷的離開了,他雖然表現出萬般不忍,但是,終究是沒有辦法,還是要忍痛割舍。對於於成龍來講,他對羅城是有感情的,畢竟在這裏生活了七年,是看著這裏一天天繁華起來的,一直以來,他待羅城百姓如子民一般親近、親切,百姓也將於公當成是自己的親人,一旦逢年過節、生瘡害病都會上縣衙來祝賀、看望,這次於成龍將遠赴四川上任,對於羅城百姓的情,無疑是生離死別的。畢竟羅城是他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