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聲名鵲起
一、為上司出謀劃策
於成龍自從得到廣西巡撫金光祖的賞識之後,來往於省城桂林也較於頻繁,金光祖也甚是信任於成龍,一旦有什麼棘手的問題便會找到他,讓於成龍給他出謀劃策。於是,自此以後,於成龍便在廣西地麵上聲名鵲起。
他雖說隻是一個小小的羅城縣令,七品芝麻官,但是,在廣西官場上也算小有名氣,漸漸地知道他的人是越來越多。他的能力和政見已逐漸得到金光祖的賞識和認可,某些政策的成功實施,還取決於於成龍的策略。
於成龍雖然飽讀詩書,很有些才華,但是,畢竟羅城隻是彈丸之地,雖然他把羅城治理的很好,也並不能說明他的能力有多強。但現在麵臨的畢竟是廣西一省的政務,廣西全局他並不是太了解,他是北方人,而廣西是南方,無論是地理、風土、人情皆不相同,甚至有著天壤之別。金光祖向他取經,聽取於成龍對廣西現狀的一個看法和廣西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於成龍隻是根據自己的所學,還有就是自己對政治的感悟和體會,就廣西目前的形勢和狀況,作了係統的策略。
一是“肅清吏治”。於成龍提出:“平息地方之要,莫若安民。而安民之法,必以肅清吏治為先務。吏得其人而潔己愛民,則弭盜、固圉、省刑、息訟、興利、剔弊諸務畢舉。雖在邊徼,可漸次化理矣。”
二是堅決鏟除地方匪患。然而,怎樣操作,於成龍為金光祖的獻策是,匪患並不是天生的,而來源於人民群眾,從老百姓中產生的,並不是生來就具備燒殺搶掠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哪個人願意為匪為盜,原因很簡單,要麼是官逼民反,要麼是他們沒有飯吃了,才會狗急跳牆。戰亂、災荒之年,百姓顆粒未收,饑寒交迫,又得不到官府的賑災援助,這才占山為王。二來,是由於官府強行催繳賦稅,施以酷刑,百姓因難以忍受這般痛苦,最後,被迫為綠林好漢。所以,導致匪患太多的地方,其責任主要還在於地方官員。官員更要以身作則,體恤民情,要愛民如子,盡可能的減免一些老百姓繁雜的賦稅。百姓生活富裕了,社會進步了,家家有飯吃,有衣穿,誰還願意到山上去當土匪頭子,弄不好還要殺頭,這是在以身試法,鋌而走險,相信不會有人願意這樣做。
三是,安撫和管理少數民族;於成龍認為,廣西是多民族地區,民族矛盾日趨增大,壯族、瑤族等民族時有反清傾向。雖然,朝廷以軍事將他們給鎮壓住了,但是,他們的心裏更不服朝廷統治,時有騷動。於成龍的解決方法是:“若稍疏一麵之網,多方招撫,開誠布公,消疑釋嫌,逆僮雖愚,亦必樂生惡死,悉歸王化,不煩弓矢而土宇寧謐。”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要徹底的消除這一隱患,不一定要依靠武力,而要用更為寬厚仁慈的招撫手段,這樣才能從心理麵消除他們對朝廷的戒備和反叛之心。於成龍認為,作為少數民族的他們,對漢文化不甚了解,給他們將孔孟之道、三綱五常也是無濟於事。“驕悍固其素習”,這一方法根本無法從實際上解決問題。地方官員作為父母官,更應該悉心的教導他們回歸本心,要循序漸進,不要急功近利,要“寬舒其手足,約束其心思”,不僅要在行政權力上收複他們,更要收服當地人的心,讓他們死心塌地的做大清的子民。處理民族關係上更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去可以偏袒那個民族,要對他們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於少數民族有能力的人,我們應該要對其重用。對於“撫綏馴製”,於成龍則認為“寧猛勿寬”,一旦有人觸犯到國家法律,定不寬恕,定將嚴懲不貸。
四是,軍事設防。於成龍初到廣西,對廣西全省的地理形勢並不是太了解。所以,於成龍在這方麵給金光祖提出的意見是按照平生所學,結合現狀,歸納出來的一點:“屯戍之兵不可不設,而統兵之法不可不嚴。兵以衛民,亦有禍民者;兵有防奸,亦有作奸者。屯戍設防,寧簡勿濫。”這句話的宗旨,還是以民為本,他深刻的闡述了軍民關係要處理得當。出征作戰,軍士紀律渙散,常常偷溜、脫離出隊伍,四處擾民,不僅偷雞摸狗,還趁機玷汙良家婦女。而且,作為地方行政官府是無權管理和拘押軍隊中的將軍、士兵的,他們就是犯事也是軍法處置,所以,官府對此格外頭疼,嚴整軍紀才是頭等大事。
五是,修繕破損驛館。驛館是古代來往官員的棲息地,外地官員上任和出差,可以住進驛館裏麵。古代,在通訊方麵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和多種多樣的,那個年代,隻有書信來往和飛鴿傳書。而且交通工具,無非也就是牛、馬車之類的,一封信件來往兩地就會花去很長一段時間,一兩個月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驛館也就成了官方傳遞和收發信件地唯一途徑。驛館又稱驛站,不僅有傳遞信件的功能,還兼帶著接納各地官員食宿的功用。驛館裏麵,國家設置有專門管理驛站的官吏,每年他們會有一定的經費,作為他們的俸祿和來往住宿官員的生活開支,然而,驛館其實也就是一個中轉站,不僅有緊急信件需要傳送,如發生戰亂,還有緊急軍務需要通報。有些過往官員,知法犯法,無理征調和肆意訛詐,一旦出了差錯,上司還對其進行責罰。驛館的這些信官們,由於忍受不了他們的責罰,紛紛棄官而逃,由此導致了很多驛站無人管理,形成倒廢。於成龍對驛館的看法是,驛站最為民苦。如何能完善驛館的不足,於成龍的意見是,驛館既然是國家通訊的命脈,這上麵一定不容出差錯,更不容忽視。就算再難,也要恢複其功用,對驛館應該嚴格規範其功能,凡來往的信使及官員,需要檢查他們的“火牌”,“勘合”等證件及相關文件,手續檢驗完畢,才正式入住或者通行,手續不全的官員則拒絕服務。此外,嚴禁過往官員再任意調離驛官和索取財物。並且,驛館也要建立並完善一些製度,比如,建立檔案和工作記錄,供上級官員隨時核查。避免驛站官員出逃的現象,一旦發現將嚴肅處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包括一些細微的政策落實,於成龍都向金光祖提到了。
還包括土司事務,土司是封建時代的一種民族政策,土司擁有對其轄區的自治權。是從元代時期才興起來的,但發展到清朝,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影響。朝廷委任他們這一職位的權力是很大的,可以說掌握著轄區的生殺大權。
當然土司也會有大小之分,在土司的領地裏,就跟諸侯一樣,諸侯有大小之分,土司亦如此,他們相互間常常爭名奪利、搶奪城池和爭奪統治權。土司官職跟皇家是一樣的,世襲製,老土司死後或者退位可以將土司之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不過,土司一般具備朝廷頒發的印信,作為自己上任的憑據,表示土司是由朝廷任命的,並且他們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大皇帝的統治。除此之外,土司在自己的領地裏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他們隻需要每年向朝廷繳納賦稅和進貢即可,名義上是少數民族官員,但是實際上相當於獨立的王國。隻要不發生戰亂和反叛朝廷的行為,皇帝一般不會幹涉其內政。隻是到了清代後期,朝廷的權力輻射已逐漸退化,難以再對其進行管束,各土司之間便相互混戰。
於成龍的建議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土司身邊缺乏賢能輔助,所以才會如此肆無忌憚。他的意見是,讓朝廷派一些精通律法的賢良進去,當教導員教導他們,引導土司工作。地方官府,不能任意幹擾土司執法,或者對其約束,反倒會適得其反。對於刑獄之事,於成龍也有自己的看法,由於百姓遭受戰亂之苦,很多良民迫於生存,才加入到作奸犯科的行列當中,以致於監獄人滿為患。於成龍提出,“寧失出,毋失入”的原則,意思就是寧可錯放,也不亂抓一人。於成龍抵製訴訟歪風的辦法是,“禁止教唆,嚴絕赦前”,大概意思也就是說一旦發現有唆使當事人打官司的訟師,一定要嚴懲不貸。新皇登基或者是太後過壽等國家大事一般會大赦天下,無論犯下何等罪過,一律不追究。但是,在大赦天下之前,所犯之罪,一律不在受免之列。如不是特別嚴重的事情,很難列案。這樣也降低了官府的工作量。
於成龍鼓勵百姓墾荒屯田,各地經過戰亂之後,人口銳減,導致土地荒蕪。現在天下初定,各地生產生活也恢複到正常軌道,將那些流浪在外的流民集中在一塊,成了朝廷的一件大事。剛剛入駐中原的清王朝,在民生工程這塊還是很人道主義的,鼓勵百姓墾荒種地,並且在三年之內不向朝廷繳納一分一毫的苛捐雜稅,待三年生產逐漸得到恢複生產後,老百姓再向朝廷履行繳納賦稅的義務。於成龍的意見是,隻求地方官員謹遵朝廷的“三年起稅”這一惠民政策即可,不需要再向老百姓施加任何壓力,老百姓為了生存,為了要吃飯,哪個又不願意去耕種呢?隻要讓老百姓安心耕種,待糧食得到一定產量後,他們自然會對朝廷感恩戴德,社會生產也會逐漸得到發展和進步。對於貪官汙吏一定要嚴懲不貸,貪官汙吏,是曆朝曆代都有的問題,朝廷並不能講之一網打盡。封建時期尤為嚴重,加之,廣西省我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與南洋各國隔海、隔山相望,可謂天高皇帝遠。在廣西做官的這些地方官員們,作奸犯科的可能性最大,也最多。
於成龍卻說:“蠻煙瘴雨,地瘠民貧,性命之念重,富貴之心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隻有在那些富裕之地為官,才會起貪心,收刮民脂民膏,官員貪汙受賄風氣最盛。廣西則不同,廣西乃邊疆省份,自古以來經濟就很一般,算的上是窮鄉僻壤的地方,在廣西做官的也就自然沒有油水可撈,隻得安身立命,安安分分做事。相對那些富裕繁華之地,廣西的官員對於錢財的意識更淡泊一些,隻要上級官員,認真、嚴厲督導,他們一定會恪守本分,便能很快對貪汙受賄的風氣趕盡殺絕。官府衙役們,常常背著上司,欺上瞞下,欺壓百姓,於成龍的建議是,發現一人,處置一人,絕不姑息養奸,這樣會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對於衙門的衙役,需每年更換一批,此法是為了不讓他們長期性的待在一個衙門,這樣時間一長,熟手、熟路以後,便要作奸犯科。於成龍對於儲糧一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儲糧是為了應對災荒之年,老百姓有吃的,救災所用。等於說,這算是預備糧食。於成龍的儲糧法則是,效仿古法,建立“常平倉”。繁遇豐收之年,可適量多儲存一點。秋天豐收之時,從老百姓手中將餘糧平價收購回來,然後,納入官倉。來年,要是遇到天幹,或者苗木長勢不好時,可將儲存的糧食在平價出售給老百姓。隻要官府認真對待,一定能夠起到救濟作用。
於成龍對於廣西的布政,無不是麵麵俱到,甚至小到每一個細微的地方,所以,讓金光祖尤為賞識。於成龍之政見頗有獨到之處,他的大部分策略基本上都被金光祖采納,並且還向朝廷推薦了於成龍的這些政見,朝廷也從中取納了一部分,金光祖慧眼識人,於成龍對政治的認識如此嫻熟,不僅僅隻是一塊縣令的材料,從他的這些出色表現完全可以看出,假以時日,於成龍必成大器。
二、小縣令的雄才大略
清朝時期,鹽務這塊,一直都是官府在管理和控股,鹽務是以官鹽的形式存在,官鹽也是國家最主要的財政收入。所以,鹽務是屬於國有,一旦發現有人販賣私鹽,或者操控鹽市,那便是殺頭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