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春天,來到京城參加選官的。
於成龍從老家山西省永寧州千裏迢迢來到北京選官,在古代做官的途徑,無外乎就三種:一種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一種是拿錢捐官也就是買官;還有一種當然就是那些出生官宦世家的世家子弟通過家族勢力獲得。以於成龍當時的情況來看,後麵兩種基本上都是不具備的,唯一的一種就是靠自己的實力考得一官半職。於成龍在永寧老家閑暇多年,在心裏早就按耐不住了。
於成龍對於選官一事,他的看法是,“親者不以為親,友者不以為友,行李蕭條,自覺麵目可憎。”隻能再留在北京城,繼續等待。
於成龍要想獲得官職,從現實的角度講,沒有貴人相助,親友相協,恐怕會很艱難。在北京城於成龍也不乏大量的親朋好友,於成龍的這些朋友真是一些古道熱腸的患難之交,他們紛紛書信盛情邀請於成龍來京。有的答應在京城給他提供食宿,有的則同意給他疏通關係、辦理手續等。
於成龍在前朝雖然有舉人功名,但是作為舉人文化層次也不算高,所以說選擇的官職大小非常的有限,而且作為漢人清廷從大局的角度講,肯定是不會一下子授予多大官職的。作為“副貢”的於成龍,從明清兩代的做官底線上看,完全能夠勝任州府的副職和縣府的正職。從於成龍的族別上,舉人功名上看,他也隻能是從六品以下的官職做起。由於於成龍在競選官員的考試當中,成績突出,而有了做州縣官正職的資格。
清朝吏部當時在任命官員上,也開始與考生們玩起了遊戲,這個遊戲就是抓鬮。吏部將相關職缺寫在紙條上捏成紙團最後放進密封的桶裏,選官的士子們隻能是完全靠運氣了。是做州官,還是縣令,決定權完全在自己的手上。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抓到好去處,如果運氣不好,將會是一些貧窮落後的州縣。
於成龍的運氣當然不會是最好的那個,相反卻成了最差的那個。他抽到的正是廣西省柳州府羅城縣的知縣。知縣在明清官吏製度上已經是正七品了,從清朝的九品十八級的官級上看已經很不錯了。相當於現在的縣委書記,比一縣之長的權力還要大,管理一個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交通等一切大權。在縣域內,應該說縣令的權力最大,可謂大權在握。
羅城縣在清初時期,基本上算是蠻荒之地,經濟落後,人煙稀少,人的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均沒有保障,去那樣的地方做縣令,跟發配、流放也差不多。
二、 羅城赴任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這一年於成龍已經是四十四歲的中年人了。於成龍不顧家人的反對,親朋好友的極力阻攔,不惜拋妻棄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無理良心”的抱負,毅然決然的接受滿清朝廷的委任,到遙遠蠻荒之地廣西省羅城縣為知縣。
於成龍的這一決定,讓他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家人不能原諒他,親戚、朋友對他失望,不能體諒他的苦衷,都說他投靠滿人,為蠻夷人效力,是漢奸,是漢人的恥辱。
這些都讓於成龍的心裏難以承受,如同身在風口浪尖上,每天承受著良心的煎熬。盡管如此,但是天下還是漢人占絕大多數,雖說是滿人得了天下,隻要能為百姓謀福,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其實,誰做皇帝都是一樣的,無論滿漢回蒙,對於這點於成龍還是知道的。
這一時期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都是英明君王,是難得的好皇帝,於成龍當然願意效力。
他心憂天下蒼生已經很久了,現在江山初定,滿清入主中原不久,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於成龍為了天下百姓,更是義不容辭。好不容易等到有機會做官,於成龍自然不會錯失良機,挺身而出為百姓謀求福祉。
於成龍雖然說是大器晚成,但總的來講,運氣還算是好的,靠抽簽撿到了一個官做。
啟用前朝士子在清朝為官,這都是三阿哥玄燁和順治皇帝還有康親王傑書共同的主意,要是在清朝中期和後期,於成龍可是沒有這個機會的,清朝中期和後期,想要入朝做官,規矩是很嚴格的。要通過層層考試,小到縣令都要皇帝親自批準,吏部隻是上報和登記。清朝中期和後期,官吏製度很是嚴格,就算擁有舉人或者進士的功名也未必能當官,就算當官也未必能夠得到升遷。
例如,清朝中期的鄭燮鄭板橋,康熙年間的秀才,雍正時期的舉人,乾隆元年中了進士,但盡管如此,做過的最大官也隻是山東濰縣的知縣。進士在古代的學曆也不算小了,乾隆時期的大學士紀曉嵐當朝一品也隻不過是個進士,鄭板橋和紀昀的命運懸殊之大,可想而知。
憑借於成龍的舉人功名,而且還是前朝的清朝有官做已經很不錯了。
羅城縣位於廣西省北部,河池市東部,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麓。廣西省的常住人口是以壯族人為主,清朝時期的羅城縣已更名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當時的於成龍麵對的主要縣民是少數民族。而且又是邊疆之地,工作開展異常的艱難。
該縣雨水充沛,境內氣溫濕潤,而於成龍從小又是生長在北方,北方的空氣主要以幹燥為主,這樣巨大的氣候差異讓於成龍很難適應,或者說水土不服產生的生理反應很大。各地經曆了改朝換代的戰亂之後,各州縣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羅城縣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羅城在清朝勢力的統治下還不到兩年的時間,局勢還未得到穩定,清朝政府在兩年之內,先後派出過兩任知縣,都是一死一逃。
於成龍也聽說了這些情況,既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堅決選擇了羅城這片蠻荒之地。羅城基本上隻是在順治十六年(1659)才正式納入清朝行政版圖,兩任知縣一死一逃,羅城縣在於成龍到任之前一直都處於無政府狀態,無政府狀態,大家可想而知,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在一個沒有政府管理和約束的地方,百姓、流民、匪患可以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好友王吉人勸說他,要他不要去羅城以身犯險,雖說已經抽中羅城,但是卻還是有回旋的餘地,那就是將上任的文書交還給清朝吏部,再行打算。
於成龍最後隻顧喝著悶酒,低著頭一聲不吭,當時的情形,於成龍還發出這樣的感慨:“成龍今年四十五歲了,英氣有餘,但行將枯骨,讀書一場,如不能為民效力讀書何用?”
此話一出,朋友也不再出言相勸,隻是由衷的尊敬和欣賞他。
順治十八年(1661)五月的一天,於成龍終於回到了老家永寧,這次是要向家人說再見,說告別的。家人知道於成龍要做官了,甚是高興,知縣好說歹說也是個正七品官,家人當然不知道羅城的情況。於成龍此去羅城不遠千裏,兩地相隔,家人自是萬般不舍。後來,家人聽說了羅城的狀況以後,自然是極力反對他出仕,不願意他去,但是這官來之不易,也沒有過多的阻撓。
山西省永寧州到廣西省羅城縣,有將近六七千裏路,一路上跋山涉水自然需要不少盤纏,那個年代可不是今天有這麼多高科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任我們選擇,那個時候就隻有馬車,馬車還是有家底的人才能雇得起的,普通老百姓有幾個有錢坐馬車的。
由於家裏所存的現銀不足,無奈隻能典當和變賣一部分田地和房屋,最後終於是湊足了一百兩銀子。於成龍已經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家人擔心這一路上無人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於是便給他雇傭了五個年輕力壯的仆人,收拾好生活用品和行李以後,便準備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