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廉吏於成龍3(1 / 3)

第二章 大器晚成

一、遠赴京城謀官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苦練一生本領,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於成龍也是一樣,雖然出生官宦世家,但家道中落。於家回到了現實的原點,社會的最底層,成了普通老百姓。

於成龍少有誌向,但此時此刻卻報國無門。韜光養晦、隱居世外這麼多年,論功名在前朝也算是個舉人,論出身於家也算是大戶人家,論才略寒窗苦讀十年,四書五經無不爛熟於胸。在於成龍的心裏,他想象他的父輩和祖輩們一樣,入朝為官,為國效力,為民做主。

他沒能趕上時勢,當他有資格做官的時候,明朝滅了。明朝皇室,死的死,傷的傷,能逃的便都逃脫了,皇族很多人流落人間不知下落。國破家亡,各地老百姓生產生活幾經癱瘓,老百姓民不聊生,很多地方城池幾乎變成了廢墟,匪寇趁虛而入,肆意搶奪老百姓財產,屠殺無辜。加之,軍閥混戰、諸侯紛爭,老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雖然,滿清皇族已然順利入關,進駐中原,但是江山初定,各州縣依然處於動蕩的多事之秋,朝廷剛剛收複的州縣再一次遭到攻破,或者已經收複的州縣民心未穩,並不支持和認可滿清勢力。因此,很多名義上打著驅逐韃虜,複我中華的起義軍,卻幹起了匪盜的勾當,藏匿在深山之中,偶爾也下來打家劫舍。這些匪寇是神出鬼沒,經常來無影去無蹤,官府也抓不到證據,對這些作惡行凶之匪患是束手無策,很有一些無能的官員為之送命。清朝廷雖然代替明朝入關執政,但是恩科未開,朝廷尚未選才納士,收複之州縣,必須馬上選派官員上前赴任,清朝正是用人之際,但是苦於朝廷現在人才匱乏。很多州縣地處祖國的邊疆地區,清朝政權尚未輻射到那裏,常常有匪寇出沒,他們殺人掠財,很多官員都不敢上前赴任,有的死於任上,有的臨陣脫逃,做了縮頭烏龜。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清朝的局勢已基本上穩定,天下的戰亂也都慢慢得以平息,老百姓的生活生產也漸漸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跡。雖然還有一少部分餘孽拚死頑抗,但也都陸續被鎮壓下去,這些小股勢力是成不了氣候的,充其量就是製造點騷亂,唯恐天下不亂,以此來滿足自己作惡的欲望。吳三桂降清,闖王李自成不知去向,是死是活還沒個準。張獻忠逃至四川西充縣的鳳凰山被誅殺。這幾個攪得天下雞犬不寧的諸侯、軍閥都相繼被清軍剿滅。雖然,天下已經沒有了戰亂,各地社會局勢已初步穩定,進入到發展的正常軌跡。但是,各地依然時不時有災難發生。要麼是水患,要麼是地震,要麼是匪盜等災難。

於成龍雖心憂民生疾苦,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多想為老百姓出點力,但是一直以來他都沒有這個機會,隻能是眼睜睜的看著老百姓受苦。清順治十八年,於成龍已經是年過四旬了,等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等來朝廷的一官半職。

順治十一年(1654),於成龍之妻邢氏生下了第三子於廷元,大哥於化龍也在這一年病故,父親於時煌也都年邁,體力不支,於家的重擔也就順理成章的落在了於成龍的身上。由於要管理家務,照顧年邁的父親,這年鄉試於成龍也並沒有參加。

又過了四個年頭,也就是清順治十五年(1658),於成龍的父親病故身亡了。這一年,大兒子於廷翼由於勤奮好學,最後考上了秀才,這倒讓於成龍很是欣慰。他雖然等了這麼久,但是他的兒子是一個比一個出色。人的一生就那麼匆匆幾十年,於成龍已經四十好幾了,人生已過去一大半,依然是一事無成。心裏有些著急,盡管如此,他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依然沒有絲毫的減退,壯誌未酬的他還是不願意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平平凡凡的虛度過去,而且學了這麼多年,也煎熬了這麼多年,希望等到個一官半職好盡快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時的於成龍,處在那樣的年紀,心中不免焦急,麵對現實他是那樣的心灰意懶,憤憤不平的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老女吟》:

妾身已許嫁,梅實過三春。

四德未敢斁,歸期何尚迍。

豈為儂貌寢?應是婿家貧。

冰融霜又至,何以采澗濱?

布絲郎可貿,井臼妾所親。

旭日雁聲寂,蛾眉低自顰。

誰家車和馬,百兩爛其鄰。

妾命嗟成薄,桃葉空蓁蓁。

拊心叩昊天,終待結朱陳。

就使窮難嫁,詎將香逐塵。

悲思古賢婦,饋饁敬如賓。

卬友心同否?有生殊不均。

這首詩表麵上是寫一位年齡漸大而未嫁的老剩女,暗中表露了於成龍當時的心跡,他已過不惑之年,而遲遲未能出仕,不滿現狀,心中所學無處施展,心中苦悶無法釋懷。有心報效朝廷,卻無用武之地。心中不免一陣悲憫,埋怨命運的捉弄。

一日,康親王傑書心急如焚的來到順治皇帝的禦書房,此刻順治帝正在禦書房裏批閱奏章,正好三阿哥玄燁也在,玄燁正在順治帝身邊跟著他學習審閱奏章。

麵對著順治帝,康親王憂心忡忡的道:“啟奏皇上,臣剛剛從吏部得知,我朝現在正處於人才匱乏的高度緊張階段,各州縣都缺乏上任官員,而我朝剛入關不久,科舉尚未開啟,臣不知從何選取,特來稟奏皇上,請皇上定奪。”

順治帝似乎胸有成竹,便將這個機會留給了小阿哥玄燁,順治帝摸了摸玄燁的腦勺,有意考問道:“皇兒啊,你說該怎麼辦?你給皇阿瑪出個主意吧!”

玄燁不加思索道:“皇阿瑪,兒臣倒覺得可以啟用前朝的遺臣和有功名在身的舉人進士入我朝為官。”

順治帝困惑道:“可是他們都是漢人啊,而且是前朝的遺臣,難道不怕他們起來反清嘛?”

小阿哥玄燁,笑了笑道:“皇阿瑪,兒臣倒以為可以用,我滿清最終入主中原也全賴於漢人的支持,沒有漢人就憑我們滿族的八旗子弟很難在中原立足,所以,我們不但要用漢人,還要重用,要滿漢平等,給予他們重任,由此一來,我大清便可趁此籠絡天下人心,何愁我大清不興,再說了,大清現在科舉未開也確實沒有可靠的人才充任地方官員。”

順治帝聽完玄燁的這番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深感欣慰的道:“沒有想到朕的皇兒小小年紀竟有如此見識,比朝中的有些大臣都更有胸襟和氣魄,將來必有帝王之才。”

順治帝看了看旁邊的康親王傑書,笑著示意道:“康王啊,就按照玄燁的意思辦吧,就目前來看,也隻能這樣了。”

康親王也隨即逢迎道:“我看此法可行,沒想到小阿哥既然是一位曠世奇才,年齡這麼小竟有如此見識,將來必是國之棟梁。”

小玄燁倒也自謙,連連道:“皇兄,你就別再誇獎我了,我隻是代皇阿瑪說了他想說的話,這也是皇阿瑪的意思。”

康親王笑了,道:“臣告退,臣這就去張貼告示,昭告天下!”

負責召集前朝舉子們入朝選官的提議執行人正是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主持的,傑書是禮親王代善孫,祜塞第三子,康熙皇帝玄燁的堂兄。順治十六年(1649),次兄精濟離世,愛新覺羅?傑書襲爵封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加封號為康郡王。順治十六年(1659),因其伯父巽親王滿達海被追論前罪,最終被追奪諡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滿達海之子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一係的爵位由傑書承襲為康親王。傑書在清朝諸親王當中,算是賢王之一,深的康熙皇帝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