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腕關節脫位與骨折脫位(四)(2 / 3)

月骨掌側脫位且旋轉超過90度,因而在腕正位像上,月骨的三角形呈倒置影像已閉合。複位後其影像恢複正常,10年後隨訪功能正常腕關節側位片:見月骨已完全脫離它與橈骨和頭狀骨相互嵌合關係,而向掌側呈90度左右的旋轉移位,它的凹麵朝前而凸麵朝後。頭狀骨及其他腕骨則基本處於正常位置,但頭燒之間空虛,而腕關節正常軸線則不能通過月骨。腕征陽性。因此,標準的腕關節側位片對診斷本病尤為重要,否則脫位的月骨易與其他腕骨相重疊而難以顯示,並可因此而漏診,本病的合並傷與月周脫位基本相同。

3.治療:月骨脫位的治療與月周脫位基本相同。即對2周以內的早期病例,應采取閉合手法複位。對個別複位困難者,可試用鋼針撬撥法。對2周以外的病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複位成功的機會就越來越小。盡管有個別病例在損傷6周後實行閉合複位尚有成功的報道,但這必然有進一步損傷腕部組織的危險,故不能視為常規療法。

(1)閉合複位術

可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先將患腕進行強力牽引約數分鍾,而後在牽引下極度背伸患腕,此時術者用拇指由掌側向背側,推按脫出月骨的遠側緣(亦即正常月骨的背側緣),這樣月骨即可回納到它與橈骨的正常關係,並仍保持拇指按壓著月骨的情況下,繼在強力牽引下進行掌側屈曲患腕,此間常感到一滑動聲,則表明頭狀骨已滑人月骨的遠側關節內,月骨已達完全複位。

錯誤手法:術者拇指壓在脫位月骨的近側緣(即掌側),這樣不能使月骨複位,反而使月骨向前旋轉加劇正確手法:術者拇指應壓在脫位月骨的遠側(即背側)緣,這樣就易使月骨回納原位。

如果在進行複位時,術者的拇指是按壓在月骨的近側緣(亦即正常月骨的掌側緣)進行複位,這樣脫位的月骨不但不能複位,反而使其向掌側的旋轉度加劇。另外,在複位時如手法用力不當,亦可使月骨脫位變為月周脫位(即月骨脫位又返回到它的前期階段)對此可再次施以相應的手法,即可達到完全複位之目的。對個別手法複位困難者,亦可用克氏針,自掌側刺人,推頂月骨凹麵遠側向後,使之複位。再者,當月骨獲得複位後,要注意舟骨是否仍有旋轉性半脫位的存在,如有者應及時矯正之。

複位後的腕關節應暫時固定於稍掌屈位或中立位,待兩周後再固定於腕背伸功能位,並延長固定3~4周即可。在固定期間要注意患手各指關節的主動性活動,方能達到康複的目的。

(2)切開複位

目前對切開複位尚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複位後的月骨容易發生缺血、壞死,因而主張行月骨摘除術,這樣遠較手術複位簡單;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月骨切除後將引起“弱腕症”,當月骨被摘除後,將會引起頭狀骨進入原月骨的間隙內,從而導致腕骨的索亂等不良後果。

根據的研究證明,月骨的血運是比較豐富的,它的背側血管來自橈動脈;掌側血管來自橈動脈、尺動脈、掌側骨間動脈和掌深弓返支。且掌、背側血管在月骨內均相互吻合。因此,當月骨掌側脫位後,僅背側血供中斷,而掌側血供則正常。如能及時地給予切開複位,月骨的血供是沒有問題的,一般尚不致出現缺血、壞死也病),此點亦為臨床所證實。

綜上所述,對月骨掌側脫位如需進行切開複位時,手術一定要仔細,特別要保護好橈月掌側韌帶,因為進入月骨的血管多是伴隨韌帶而行,若一旦掌側與背側韌帶均遭損害,則月骨的血供將完全斷絕,如將遊離狀態的月骨進行複位,它必將造成缺血性壞死。因而,對遊離的月骨,就應及時地摘除,或輔以其他相應的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認為,①傷後2周以內的患者,當閉合複位失敗時,則應考慮手術複位;②傷後2~6周是手術複位的最佳時間;③6周以後的病例是切開複位、還是切除月骨?尚不能肯定時,最好是摘除月骨。另有學者認為:手術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或作近排腕骨切除,或行腕骨間局限性融合術等。

(3)手術進路及要點:

1)腕背側人路僅適用於月骨脫位時間不太長,且旋轉移位較輕的病例,此法它具有以下優點:①可以直接通向原月骨巢穴,以而避開掌麵眾多的肌腱、血管與神經,且對韌帶幹擾較少;②背側入路可以避免任何康複中的困難,如掌側切口可能會出現“蟹狀腫”,尤其在複位後手必須保持在屈曲位時,手術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及充氣止血帶下進行,切口位於腕背並以月骨為中心,沿腕橫紋長約1英寸分開筋膜及肌腱組織,即可顯露出月骨的間隙,並在牽引下使月骨腔隙加大且明朗化,應在強力牽引的同時後伸腕關節,並用拇指由掌向背推按脫位的月骨,迫使其複位。必要時用一彎止血鉗通過月骨間隙伸向腕前,幫助將旋轉的月骨遠側關節麵撥正,以利複位。在此過程中如發現舟骨近極有旋轉半脫位時,亦應加以矯正,不穩者行克氏針固定,繼而修複腕背側韌帶,縫合筋膜及皮膚。術後將患腕固定於掌屈位,2周後再改為腕功能位,再延長固定4~5周即可。

2)腕掌側入路臨床也較常用,對少數嚴重移位或需要摘除月骨者,如從背側入路就很難完成。主張從掌側人路,掌側入路亦以月骨為中心,作“3”形切口,長約2英寸,通過筋膜與腕橫韌帶,將橈側屈腕肌拉向橈側,正中神經與屈指深、淺肌腱拉向尺側,再牽引腕關節並使之背伸,充分顯露原月骨腔隙,並努力使月骨回歸於原腔隙內。如複位不成功或月骨已喪失血供,則可摘除之。當然在複位過程中,對有舟骨旋轉性半脫位,亦應作出相應的處理,術後固定問題與背側人路同。此外也有人采用掌、背側同時人路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