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骨周圍性腕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1925年曾提出:當中腕關節脫位時,作為橫跨遠近兩排腕骨的舟骨,要麼發生骨折,要麼發生近極旋轉移位。至1970年雙6183首次報告了1例非常罕見的、難複位的經舟骨月骨周圍性脫位,舟骨近極向掌側脫位,且旋轉180度,必須行切開複位。此例報告的重要意義在於,它表明了當中腕關節發生脫位後,舟骨尚有第三種病變——即舟骨骨折並近極旋轉脫位。從而更加豐富提出的概念。但在他的“腕關節脫位的分類與處理”一文中,則將上述的第三種損傷列為“混雜型”。然而據筆者的臨床資料的統計表明,所提出的病變在腕骨脫位中並非罕見,它的發病率僅略低於經舟骨月周背側腕位,從病理改變方麵看,它與經舟骨周圍背側脫位的定義是有區別的,故應視為一種獨立的病症。筆者於1983年在文章中首次將其命名為“月骨周圍性腕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簡稱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這種命名能較全麵、正確地反映本病病理改變的實質,既表明了本病具有月周脫位的特點,又有舟骨骨折,且骨折的遠、近兩折塊均有移位。此種命名亦可與經舟骨月周脫位的定義相區別。但本病亦屬於腕之大弧損傷之列。
1.損傷機製:本病的損傷機製與經舟骨月周背側脫位相仿,隻是前者致傷暴力較後者更為強大而猛烈,即中腕關節向背側或兼向橈側發生移位時,舟骨在發生旋轉性半脫位的同時,舟骨體亦發生骨折,致兩骨折塊均有移位,且月三骨間韌帶亦因斷裂而脫位,僅月骨與橈骨連接正常,這就形成了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2.診斷:本病的臨床表現與經舟,骨月周背側脫位相仿,X線檢查具有明確診斷的作用。它既顯示了月周背側或兼燒偏脫位,又可看到舟骨遠、近兩折塊均有移位(舟月分離廣此點最易被人忽視。唯月橈關係正常。
3.治療:本病的治療原則與方法和經舟骨月周背側脫位基本相同。對新鮮病例應行閉合複位,盡管舟骨遠、近兩折塊均有移位,但在多數情況下,當月周腕骨獲得複位時,舟骨的兩折塊均多相繼複位,固定方法基本同經舟骨月周脫位,複位後如不穩定者亦另行穿針固定法。本病亦可因複位手法欠妥,而呈現月周背側半脫位的征象,或使病變進一步發展。筆者的資料統計中屬於本病者有23例,其中3例屬於舟骨近側骨塊嚴重旋轉脫位,結果閉合複位失敗而改行開放複位,後因舟骨近極缺血、壞死而預後不佳;另1例係月周背側半脫位並舟骨骨折;傷後5周就診,經切開複位克氏針固定加植骨,預後優良。而其餘19例皆經閉合複位而成功。但此類損傷多數在複位後的早期,舟骨近極骨塊常有缺血征象,此點要比經舟骨月周脫位更為突出,所以固定時間需要更長一些,使血循遭受嚴重損害的舟骨近極,度過缺血期而獲再生愈合。總之本病的預後略差於經舟骨月周脫位。
(八)變異性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本病的變異與變異性經舟骨月周背側脫位的類型與治則和方法基本相同,隻是舟骨骨折後其近側骨塊亦有移位,致舟月關節亦脫位(分離);這是不同之處。
2.經橈骨莖突、頭狀骨、三角骨、月骨周圍性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1)經橈骨莖突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2)經頭狀骨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3)經三角骨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4)經頭狀骨、三角骨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5)經橈骨莖突、頭狀骨、三角骨月周背側脫位合並舟骨骨折。
(九)月骨掌側脫位
1.損傷機製:過去人們一直把,月周背側脫位與月骨掌側脫位看成是毫不相關的不同病變,但後來很多學者們不同意這種看法,並認識到月骨脫位的機製是在月周脫位的基礎上發生的。即月骨脫位是月周脫位的第二階段,或謂月骨掌側脫位係月周腕骨背側脫位後中腕關節自發性複位的結果。這種新的概念已為臨床上的不少事實所證實。第一,在相當一部分的月周背側脫位的病例中,月骨,的遠側關節麵同樣地沿著腕關節的額狀軸向掌側略有傾斜(即動態性月周背側脫位)。如傾斜接近90度則多為月骨脫位,且在月骨脫位中,舟骨同樣會呈現旋轉性半脫位。第二,指出,在對月骨脫位進行複位時,若將患腕過伸,則可感覺出其他腕骨向背側滑動。第三,在對月周脫位進行閉合複位時,可因手法不當而使其變為月骨脫位。反之,在月骨脫位的複位過程中,亦可因手法不當而變為月周脫位。第四,兩者的合並傷基本相同。第五,兩者的變異性病變亦多近似。
2.月骨遠距離脫位
在損傷機製方麵,二者在病理改變方麵有內在關係,但二者致傷暴力的方式是略有差異的。正如出邸所認為的那樣:當患者從高墜下時,前臂若緊靠身體丨即前臂與地麵近乎垂直狀)手掌著地,腕關節極度背伸,由於月骨位於腕之中心,而體形又是掌寬背窄,加之橈骨遠端關節麵具有掌傾的特點;因而,在上述傷位與暴力的作用下,不但中腕關節可發生背側脫位與舟骨的旋轉(或骨折),而且月骨在頭狀骨與橈骨間的夾擠下,以前緣為支點(因有月骨掌側韌帶所固定),被迫沿腕之額狀軸急劇向掌側旋轉。此種病變亦是在月骨背側頓帶、舟月韌帶及月三韌帶和頭狀骨掌側韌帶同時斷裂的基礎上發生的,與此同時,脫位的中腕關節又隨即彈回原地,這就形成了月骨掌側脫位。
由於致傷暴力的強度不盡一致,因而月骨脫位向前旋轉移位的程度懸殊亦大。在通常情況下,月骨脫位其旋轉程度多在90左右,嚴重者月骨可旋至270度。盡管如此,月骨的前韌帶仍與橈骨的前緣關係正常。
2.診斷:傷後患腕腫脹、疼痛與壓痛,腕關節活動受限,腕前皮下有骨性突起,腕背相當於月骨處有指尖大的凹陷,按之有鬆軟感,常伴有正中神經受壓症狀。
X線檢查:腕關節正位片,見腕骨排列雖屬正常,但月骨已由正常的四邊形變為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的尖朝向遠側,而底朝向近側。此種征象為月骨脫位與大多數月周脫位所共有,根據此征象即能避免漏診的發生。但在少數嚴重月骨脫位病例,月骨向前旋轉超過90度時,由於較窄的月骨背側緣已與月骨體部重疊,僅月骨掌側緣得到顯示,這樣脫位的月骨呈現三角倒置影像,即三角形的尖朝近側、底朝向遠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