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造成此類損傷的傷力,通常是三維的——腕背伸,尺偏和一個旋轉分力。這3種力是同時混合發生,其最終結果取決於:①力在三維空間的方向;②力的大小和持續的時間;③手在受傷時的位置;④骨與韌帶的生物學特點。特別是骨的失礦質和成熟的程度。而病變的實質總是一係列韌帶與骨損傷的總稱。因而腕骨的脫位也總是在韌帶損傷的基礎上發生的。
由於各腕骨間的韌帶附著比較特殊,小多角骨、舟骨遠端、頭狀骨、鉤骨與三角骨形成聯合組,並與諸掌骨基底牢固地結合著。尤其是頭狀骨與第三掌骨基底連接緊密,並通過此掌骨作為手的長軸進入頭狀骨。而月骨和舟骨的近端作為一個獨立的聯合體與橈骨緊密相連。舟骨則以其狹長的體形,成為遠、近兩列腕骨的連接杆,月骨位於腕之中心,體形較小,並與橈骨和頭狀骨構成了典型的絞鏈關節。加之,間隙正位於頭月關節的相對部位。因此,當外力使月骨發生傾斜或舟骨近極發生旋轉性半脫位,而頭狀骨隨之出現微妙的改變,則可導致月骨周圍性半脫位或全脫位,以及月骨脫位等病變。
對月骨脫位或月骨周圍性脫位,則稱之為腕關節“小弧損傷”;對合並月骨周圍任何腕骨的骨折,則稱為腕關節“大弧損傷”。
三、中間骨及其相關的脫位與骨折脫位各論
(一)舟骨旋轉性半脫位
1.急性孤立性舟骨旋轉性半脫位
舟骨旋轉性半脫位,盡管舟骨旋轉性半脫位多與月骨周圍性腕骨脫位相伴發,而且是相當常見的;但孤立性(或原發性)舟骨旋轉性半脫位亦有報道。本病常易漏診,或在治療上往往被忽視,這樣常可導致腕關節不穩症,或繼發為創傷性關節炎。
(1)損傷機製:舟骨雖屬於近排腕骨,但它的體形狹長,且跨越中腕關節,而部分進入遠側列腕骨,所以舟骨是遠、近兩排腕骨的一部分。因此,人們對舟骨的獨特解剖位置一直是非常重視的。舟骨的遠端與大、小多角骨緊密相連,而其近極主要由舟月骨間韌帶與橈舟韌帶所固著,而後者的結構短而寬,它起自橈骨掌側緣,進入舟骨,部分也止於月骨。該韌帶在腕關節伸屈活動時,對維持舟、月、橈三者的關係起到韁繩樣的作用。
當暴力使腕關節發生強度背伸或略有橈偏時,舟骨則產生向後外的旋轉應力,當這種應力向近極傳遞時,則造成舟月骨間韌帶斷裂,而舟骨的近極部即發生輕度旋後,如果橈舟韌帶亦同時斷裂,在旋轉的基礎上舟月骨間距離加寬,頭狀骨雖亦輕度向背側滑動,但多可立即彈回,這就形成了“急性孤立性舟骨旋轉半脫位”。因而有學者認為:舟骨旋轉性半脫位,可能是月骨周圍性腕骨脫位的第一階段。當月周腕骨脫位複位後,最易後遺舟骨旋轉性半脫位。
(2)診斷:傷後腕部輕度腫脹,活動受限,在鼻煙窩的內上角處有壓痛或滑動感。X線檢查:腕關節前後位並橈偏時,對顯示舟月關節比較有利,可見舟月關節間隙增寬。如增寬大於5cm時,舟骨即呈現變短,且有“環狀征”,這是舟骨方向異常之後的一種軸向投影,有時可見舟格間隙亦增寬。
治療:本病的治療意見目前尚不一致,舟骨殘留的半脫位是微不足道的,亦無需特殊處理。但多數學者們認為:不治療的病例預後很差,且可能會出現退行性關節炎。通常的療法是對傷後2~3周以內的早期病例,采取閉合複位的療法。即在前臂略旋後位進行牽引患手,並以拇指端對準舟骨近極(相當於橈骨背側緣與拇長伸肌腱交界處或鼻煙窩的內上角),由背向掌側按壓使其複位,複位時常有一滑動感。為了防止舟骨近極再次滑動,可於局部加一小墊,然後將患腕固定於略掌屈位或中立位並略尺偏。不穩者應行經皮穿針固定舟月或舟格關節:否則可考慮行切開複位和韌帶修複與重建術,通常多采用格側腕長伸肌腱來重建舟、月及橈腕韌帶。
利用橈側腕長伸肌腱重建舟、月及橈腕韌帶功能但亦有報告,在傷後8周內用閉合複位成功者。筆者認為:對這種陳舊病例,即使是閉合複位得以成功,而原受損的韌帶是難以重新愈合的,其結果必然會導致舟骨再發性旋轉半脫位。根據的經驗,對晚期病例是不可能進行閉合複位的。因在切開複位時,發現舟、月腕骨之間有明顯的瘢痕組織存在,為了達到複位的目的,不但需要清除局部瘢痕組織,而且還需作較大麵積軟組織的剝離,要使舟骨達到解剖複位也是很困難的。雖然等人的韌帶再造術,據稱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術後局部組織的粘連是難以避免的。對此,雖有人主張行腕骨間關節固定術,但其療效並不十分理想。所以對陳舊性病例的治療方法,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2.再發性舟骨旋轉性半脫位
所謂再發性舟骨旋轉性半脫位,其中亦包括原發性損傷未被及時認識的病例,以及原始,損傷雖已複位,但因固定不牢而出現繼發性再脫位者。報告了一例雙側無症狀性舟骨旋轉性半脫位,並認為腕部韌帶廣泛鬆弛,可能是一個致病因素。因而他強調,對無明確有外傷史的病例,進行雙側腕關節X線拍片檢查,是很有價值的。
治療:由於此類患者大部分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故一般無需進行治療,如少數患腕症狀明顯並要求進一步治療時,過去多行韌帶再造術或腕骨融合術,但需明白,這些手術的結果可能是難以預料的。
(二)月骨周圍性背側半脫位
1.損傷機製:月骨周圍性背側半脫位(簡稱月周背側半脫位)屬於伸展型腕骨脫位的範疇。早在1925年曾提出了這樣的概念:當中腕關節發生脫位時,作為橫跨遠、近兩側列腕骨的舟骨,要麼發生骨折,要麼發生近極旋轉移位,兩者必居其一。描述道:當患者由高墜下時,手遠離身體,前臂略旋前,腕過伸而手掌著地(前臂與地麵約呈45度左右的交角),暴力由腕之前下向後上方撞擊,則可導致月周背側脫位。
月骨周圍性背側脫位(或半脫位)的損傷機製如果致傷暴力不太大,則出現月周腕骨輕度後移,頭狀骨的中心滑向月骨的後半部。此時由於通過腕部的肌肉自然收縮,並對月骨後半部產生縱向壓力,從而導致月骨的後緣回縮,而前緣則向遠側撬起,形成了月骨向後略有旋轉之勢,以致月骨的遠側凹麵向背側發生傾斜,這樣月骨的掌側韌帶緊張而背側韌帶鬆弛。與此同時,月三與月舟骨間韌帶亦處於緊張狀態,舟骨亦呈旋轉性半脫位,從而出現了典型的“月周背側半脫位”,或稱“腕背伸鑲嵌不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