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腕部開放傷與截肢及斷肢再植術(3 / 3)

1.遊離皮片移植術:適應於腕部皮膚缺損比較表淺,尤其沒有肌腱、神經或骨與關節暴露者,可應用皮片移植。一般可采用中厚層或全厚皮片。雖然後者的成活力較前者差,但全厚皮片愈合後收縮率小,色澤接近正常,皮下深部組織的粘連程度不大且耐摩擦,對活動功能影響小。

2.帶蒂皮瓣轉移術:適用於皮膚缺損後有肌腱、骨或關節暴露者,一般可分為3種:

(1)局部皮瓣轉移術:它有旋轉、推進或“2”形對偶三角皮瓣轉移等法,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率較高的整形手術,可以解除直線疤痕攣縮,亦可利用該手術原理來預防或糾正縱形疤痕的形成。

(2)扁平皮瓣轉移術:由於局部組織的限製,無法進行局部皮瓣轉移時,可利用前臂、上臂、胸或腹壁皮瓣移植。

(3)管狀皮瓣移植術:本法優點是供血較好,成活率高,但很少用於腕部。

四、強調一期修複的重要性

腕部開放性損傷,尤其是切割傷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爭取一期修複深層組織,一期關,閉傷口,否則肌腱會發生回縮與粘連,神經亦會出現回縮、變性及斷端神經瘤的形成,這樣則會增加二期修複的困難,且會大大影響療效。而傷口的暴露,又將引起感染,並可波及整個腕關節,導致腕部組織炎性反應與破壞或吸收與機化,使靈活的關節與肌腱為纖維組織所包裹,而影響活動且拖延病程。在二期愈合過程中,肉芽組織的形成和收縮,以及疤痕形成後的晚期收縮,這些病理變化均可造成腕關節的攣縮和畸形。因此,當腕關節發生開放性損傷後,及時地消滅創麵,將開放性損傷轉變為閉合性損傷,為爭取一期愈合創造條件,是極其重要的,也是一個重要的外科處理原則。

第2節 腕部截肢

(一)適應證

(1)腕部血管遭受嚴重損傷,且又無法修補,或伴有廣泛的軟組織輾挫傷者。

(2)血管栓塞後手部已有明顯壞死者。

(3)不能治療的手部殘廢,尤其伴有神經或血循障礙者。

(4)幻難以控製且危及生命的急性手部感染的患者。

(5)破壞廣泛的慢性骨髓炎,由於病程長且反複急性發作,不僅嚴重影響該肢體的機能,且影響全身情況,而又無法根治者。

(二)臨床意義

隻要有可能,應爭取經腕骨截肢。因為腕部截肢能保留較長的杠杆臂,使用義肢方便有力;同時亦保留了遠端尺橈關節,有正常的旋轉功能,並以50%的功能傳遞到義肢。尤其經腕骨截肢後,橈腕關節的活動也保留下來,是非常有用的。

(三)腕部截肢術

1.經腕骨截肢術:作掌側長、背側短的皮瓣,比例為2:1。皮瓣分離到截骨平麵的近側,顯露下方的組織。向遠端拉出,切斷指屈、伸肌腱,任其回縮到前臂內。將腕屈、伸肌腱從它們的附著點剝離並向近側翻轉。遊離正中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遠側支,高位切斷,使它們回縮到殘端的較高平麵,並結紮、切斷格動脈和尺動脈於計劃截骨平麵的近側。繼而切斷其他軟組織直達於骨。用鋼鋸橫行截斷腕骨,用骨銼將骨斷麵磨成光滑的圓形殘端。此時,可在殘留的腕骨上選擇若幹與正常肌腱附著點力線相一致的點,將腕屈、伸肌腱埋入這些點內,以保全腕關節的主要活動。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放置橡皮引流條或矽管負壓吸引。

2.腕關節離斷術:皮膚切口一般可作成掌側長、背側短的皮瓣。切口從橈骨莖突遠端哪處開始,向遠端延伸,越過手掌,再轉向近側,止於尺骨莖突的遠端處。然後作背側切口,越過手背把掌側切口兩端相連接成一個短的背側皮瓣。有時為保留肢體長度,避免在更高位截肢,也可考慮作不規則皮瓣。把皮膚、皮下組織和筋膜一起向橈腕關節的近側翻轉。正好在關節的近側遊離、結紮、切斷格動脈和尺動脈。然後高位切斷正中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切斷所有肌腱,任其回縮到前臂內。環形切斷腕關節囊,完成關節離斷。切除橈骨莖突和尺骨莖突,骨端磨光,不要損傷遠端尺橈關節和三角纖維軟骨,這樣可保全前臂的旋轉活動,避免關節疼痛。將皮瓣覆蓋骨端,逐層縫合,放置引流。

隻有在尺橈骨遠端組織遭受嚴重挫滅傷,而無法進行腕部截肢或離斷的情況下,方可考慮行前臂下該處皮薄,皮下組織少。但前後皮瓣要等長。

第3節 腕關節斷離傷及再植

(一)再植的適應證及原則

創傷性截肢及毀滅性開放傷,肢體能否保留,與血管、神經能否修複和可否再植等有直接關係,也與創傷部位和功能有關。一般膚體保留的原則是要比假肢功能好,尤其是上肢經治療後如有部分運動和感覺,其功能即比假肢好。故對腕部斷離傷再植後亦應達到這樣的要求。

前麵已討論了腕部開放性損傷的處理原則與技術。這些內容亦完全適用於腕部斷離後的再植。它包括徹底的清創術,骨折或關節分離的複位與固定術,以及各種軟組織損傷的修複術。腕關節部位一旦發生斷離,則斷裂的組織既廣泛又集中,且遠側血供已完全中斷,這又不同於一般開放傷,而修複再植工作在時間要求上又是那麼緊迫。因此,再植工作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做到有條不紊,確保再植成功。

(二)斷腕再植的程序與方法

第一步:對腕部斷離的再植,首先是行徹底的清創術。盡管腕部軟組織伸展餘地小,但清創卻不能過於姑息,仍要力爭切除一切失去活力的組織,此點非常重要。另外,為了縮短清創時間,可由兩個手術組分別對遠、近兩斷麵進行清創工作,並分離出各種組織的各個斷端,以利修複與再植工作的實施。而修複工作的程序是由深層到淺層組織依次進行修複。

第二步:修複骨斷端並施以內固定。在接合骨組織時,一定要充分估計到各種軟組織經徹底清創後的短縮情況,並能確保在修複軟組織時沒有張力才行。如斷離發生在中腕關節,在清創時對血運不佳的腕骨可以切除,但一般應盡可能保留遠排腕骨,對橈腕關節斷離者,更要常規地切除近排腕骨,並保留其關節囊,用兩枚克氏針將遠排腕骨與橈骨下端固定,縫合關節囊;如切除近排腕骨後軟組織修複仍感困難,可短縮橈骨而保留關節麵,同時切除尺骨遠端,如橈骨遠端關節麵已遭損害,可切除橈骨遠端麵,行橈腕融合術。隻有骨組織接合牢固,方能為修複其他軟組織提供支撐與穩定作用。

第三步:當骨組織修複以後,接著就是修複肌腱,尤其是處於血管深層的肌腱。這既可作為修複後的血管床,同時也避免了後修複肌腱對血管發生幹擾之弊。腕部肌腱眾多且又集中,如各個進行修複既費時又易粘連。為此可隻縫屈指深肌腱或深淺交叉縫合。接著再對拇長屈肌,拇長、短伸肌,拇長展肌,指總伸肌,饒側腕長伸肌和尺側腕伸肌等諸腱進行修複。

第四步:重建良好的血液循環是斷肢再植後能否成活的關鍵。因此,凡有條件縫合的血管,包括血管移植,都應爭取吻合,並力求血流通暢。在可能的情況下,靜脈多於動脈,以保證斷肢有足夠的血液循環。所以對腕部的尺橈動脈應盡可能都吻合,至少要確保有一條暢通,腕背靜脈至少吻合兩條。

第五步:神經的修複直接關係到再植後手的功能。再植後的手首先應具有良好的感覺功能,否則再植成活的手,仍然是殘廢的。因此,必須修複好正中神經與尺神經。

最後覆蓋皮膚,避免感染,並進行外固定。關於固定體位,則應根據具體情況,不能一概強調關節功能位,應以使修複後的組織無任何張力為原則。並要嚴密觀察術後患肢血運情況,若出現血管危象,要查明原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加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