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損傷的縫合法:肌腱縫合的要點,是將縫線埋藏在肌腱內部,不影響肌腱表麵的光滑度,減少粘連與摩擦為原則。但其縫合方法較多,而各有優、缺點,臨床應根據具體情況正確選用。過去多采用此迅縫合法、近期多采用改良的漢的雙直角縫合法等。該法的優點是縫合後肌腱不短縮。這些方法均較簡單實用,並可早期活動和減少粘連。
用一根300cm長的縫線,兩端穿直針,將肌腱的一端用直血管鉗夾緊,用一針斜著穿過肌腱中央。在進針處遠側處的肌腱對側邊緣出針,將縫的一半拉出肌腱,大約離前出針口丄處,把針再斜向經過肌腱,一般要這樣經過4次;用另一針距第一枚針進針點處進針,重複上述縫法縫完最後一針;兩枚針各從肌腱兩邊近肌腱的鉗夾端出來,用尖頭刀切除肌腱端。用蚊式鉗夾住肌腱的另一端,在肌腱相對的兩邊進針,斜著穿過肌腱,一針3次,另一針4次,這樣兩枚針最後在肌腱的同一邊引出。切除鉗夾過的損傷端,把縫線拉緊,在肌腱外打結。
(1)十字交叉縫合法,雖縫合牢固,但無抗斷端產生裂隙作用,且對肌腱內循環有破壞作用。因此,本縫合法已很少被采用。
(2)雙直角縫合法:選尼龍單線,兩端各有一圓針或直針,距肌腱斷麵5~10cm處橫行貫穿一針,再分別距縫針穿出處將縫針穿入肌腱後又與肌腱縱軸平行自斷麵穿出,對側以同樣方法縫合,使兩斷麵靠攏,拉緊打結。
本法的優點在於抗拉性強,創傷性小(即對肌腱內部微循環破壞小)兩側縫線拉力勻稱,斷麵能充分靠攏,且打結留在斷麵內,所以斷端接麵光滑,因此,本縫合法目前多被采用。
(三)血管損傷的處理
1.血管損傷的修複要點:通常認為肢體缺血的時限是:神經不能超過4~6小時,骨骼肌不能超過6~8小時,否則將導致不可逆的組織壞死。由此可見血管損傷後及時處理的重要性。在臨床上腕部的切割傷,往往在血管損傷的同時伴有肌腱等其他軟組織損傷。所以在縫合血管前,應先縫合好血管深部組織(主要是肌腱),以便使縫合動、靜脈時有良好的基床,減少對血管的牽拉,除有特殊困難外,應盡可能修複所有的動脈與靜脈。有人觀察結紮格動脈後,手的壞死率為5%,結紮尺動脈後,手的壞死率為1%,因此至少有一根主要動脈應修複。如果血管缺損超過2.5cm以上者,可采用靜脈移植術進行連接。有人曾發現腕部開放傷,尺、橈動脈皆完全斷裂的病例,手的存活率可達38%,由此可見,手部的側支循環是四肢中最豐富的部位。
2.血管損傷的修複方法:通常多采用對端對邊兩針縫合法。一般多主張先縫接靜脈,後縫接動脈,均應避免在有張力的情況下縫接。縫接靜脈時,先細心剝離靜脈斷口附近2~3處的外膜,再根據對合所需長度,用銳利剪刀剪除過長的部分,使靜脈的兩個斷口光滑平整。如果發現管腔內有血栓,應先縱行切開清除血栓,再根據該段血管壁損傷的程度,決定切除或保留。縫合時常需用肝素鹽水作持續衝洗,使癟縮的靜脈斷口張開,便於從內膜進針,尤其在縫合第一針時特別注意,或者用血管對拉器伸入管腔,拉緊管壁,以便術者順利地縫好第一針,繼而進行間斷縫合。
縫接動脈的方法與靜脈相似,在剝離外膜與修剪動脈斷口時,其近側斷口必需有良好的噴血,在近側端上處放置血管夾進行間斷縫合。縫接後放開血管夾,即可看到手部由蒼白變紅潤,靜脈充盈,遠側斷麵有血滲出,則表示患手血循環恢複。
(四)神經損傷的處理
1.神經損傷的早期處理:在傷後4~6小時以內,汙染輕微,清創後估計不致發生感染,而且局部軟組織損傷輕,血循環良好,尤其銳性損傷,不需廣泛遊離神經或移植術,皮膚覆蓋亦無困難,均考慮作一期神經修複術,否則應當留作二期(即傷口愈合後3~6周)處理。因為隻有早期進行神經縫合,才能使神經纖維達到再生過程,以防止麻痹區域的肌肉萎縮和嚴重的植物神經障礙。
對需行二期處理的患者,應在清創的同時將神經的兩斷端靠攏,用細黑色絲線將兩斷端,與周圍組織縫合一針,防止斷端回縮移位,待二期修複時,因其鞘膜增厚或形成神經瘤,手術進行亦感方便。
在清創中如果發現神經並未中斷,但軸突可能有損傷,雖有麻痹存在,則暫時不作處理,應觀察3~5個月,待以後視其是否恢複再酌情處理。
一期神經縫合,應用局麻即可,但有時需要全身麻醉。在清創術中應設法使日後創口疤痕不在神經縫合處出現。神經在充分顯露以後,對受撕裂擠壓的部分,可利用銳利刀片加以切除修整,一般切除1~2cm左右。如果整齊的橫斷切割傷,亦可直接縫合。其中橈神經損傷後縫合的效果最佳,因為它本身係單一運動神經,所產生的動作,並非手部精細活動,正中神經效果次之,尺神經效果最差。
縫合時神經的正確對軸,可以借助其表麵的縱行血管或其斷麵上的神經束,有時亦可在未移位的神經近遠段中點各安置一個定位線,從而達到神經斷端的準確對位,特別是正中神經在腕掌部呈扁條狀,易於正確對合,而尺神經在腕部呈圓條狀,較難正確對位。對較大神經缺損的修複工作亦非常艱巨。在具體縫合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縫合兩斷端時應在無張力下進行,否則不但縫合後不牢固,而且神經纖維在中央部易再次形成分離,有礙神經趨化因子作用的發揮,代之以疤痕形成而增粗,導致手術失敗。為此,常需特殊體位來解決。如正中神經可利用屈指、屈腕和屈肘的體位;尺神經隻需將指關節和腕關節屈曲及肘關節伸直;橈神經則可將肘關節屈曲而腕關節背屈。
(2)盡量作到無損傷性縫合,即采用極細的絲線、尼龍縫針,在直視下縫合神經外膜(鞘膜)或借助於顯微外科技術進行束組加外膜吻合,以提髙神經恢複的優良率。在縫合時不允許神經纖維在縫合處旁側突出,或突出於鞘膜之外,當神經縫合後,患肢必須固定在上述要求的體位4~6周,始能愈合並耐受張力。
2.神經損傷的晚期處理
(1)晚期神經修複的指征
1)完全性麻痹具有完全性的變性反應,4~6周後仍無自主運動的恢複,尤其是直流電刺激反應下降,肌肉萎縮亦加重者。
2)非完全性的麻痹,經過一段再生時期以後,主要的肌肉仍然麻搏,或在觀察期中,部分麻痹逐漸加重者。
3)感覺神經損傷,在再生時期中,營養障礙或感覺未見恢複者。
4)嚴重的植物神經和感覺神經的刺激症狀(灼性神經痛),尤其有營養性潰瘍者。
(2)晚期神經修複的手術方法
傷口曾經感染的病例,必須在創麵愈合3個月以後,方能作神經吻合,關節運動障礙恢複,容許在神經吻合以後保持減張體位者,才能施行手術。在方法上應盡量爭取做神經縫合術。隻有存在無法克服的神經缺損時,方考慮作神經移植術。
1)神經縫合術:此法的要點是應縫合健康神經,斷端的神經瘤和膠質瘤以及疤痕組織必須完全切除,至露出健康的、無疤痕組織的神經斷麵為止,切斷時須用新的銳利剃須刀片,忌用剪刀,忌扭轉或有張力情況下縫合。然後將新鮮斷麵的神經鞘膜仔細縫合。
2)遊離神經移植術:在較大神經缺損時,應用神經遊離移植。但目前仍以自體神經移植為佳,且粗細要基本相同,長度必須是在肢體活動時,移植的神經不受縱向拉力為宜。對巨大的神經缺損或受區血供差者,要行帶血管神經移植。
3)神經交叉縫合術成功的希望大,適用於兩根神經同時有缺損,且采用遊離神經移植術有困難者度,
4)神經鬆解術:神經並未中斷而被疤痕組織所包圍時,須行神經外鬆解術。當神經被遊離後,也必須將其表麵的疤痕及增厚的神經外膜解除。
(五)腕部皮膚缺損的處理
腕部開放性損傷,認真處理好皮膚的缺損,是直接關係到能否把開放變為閉合,以實現消滅創麵的重要環節。對皮膚的撕裂或切割傷,可在清創的基礎上,對合與縫合好創緣。對有皮膚缺損無法縫合者,則須進行植皮術。如果創麵已有感染跡象,亦應作好充分準備(包括控製感染的措施),爭取早日植皮,對陳舊病例所致的功能障礙須行二期手術者,疤痕應予徹底切除而代之以植皮修補。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皮膚移植手術分為遊離皮片移植及帶蒂皮瓣移植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