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腕部軟組織挫傷及慢性損傷性疾患(3 / 3)

3.肘管綜合征:主要症狀以肌肉萎縮(骨間肌,小魚際肌及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側部分)為主,常有尺神經分布區的感覺障礙,特別是尺側的兩個指背側皮膚的感覺異常時(手背側支支配區),其鑒別意義更大,且半數患者有肘部外傷史。而本病的主要症狀是手運動不靈活、無力和進行性骨間肌萎縮,很少出現小魚際肌萎縮和感覺功能障礙。

(五)治療

對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病例,早期應試行類固醇局部注射,同時避免反複創傷。無效者可行腕掌側韌帶切開減壓。這既有診斷價值又有治療意義,或行尺神經探查術,致病戚因一旦查明,就應及時作相應的處理,如切除囊腫與解除任何造成尺神經壓迫的原因。

三、鉤裂綜合征

(一)病因

本病為尺管綜合征的一種類型,但尺神經受壓的部位在鉤骨的鉤突。因為小指短屈肌有兩個附著點,分別附著於豌豆骨與鉤骨的鉤突,在這個附著部之上,有一個堅強的凹形腱弓與相對的豆鉤韌帶在尺管底作為一個窄斜的出口界限,稱為豆鉤裂隙,尺神經及尺動脈的深支,從尺管經此出口至掌深間隙。尺神經深支(運動支)先在豆鉤韌帶遠側彎向背側,以後圍繞鉤骨鉤轉向橈側,在小指短屈肌及小指對掌肌的鉤骨附著處之下。

(二)治療

剝離小指短屈肌及小指對掌肌在鉤骨鉤上的附著處,擴大豆鉤間隙,以解除尺神經深支受壓度。

第3節 牽扯磨損型

一、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又名橈骨莖突伸肌腱包裹綜合征。

(一)解剖特點

拇長展肌及拇短伸肌自前臂骨間隙及橈骨背側緣起始,分別達於第一掌骨及拇指第一節指骨基底部,於橈骨莖突處位於共同的腱鞘(滑液鞘)中。該段腱鞘長約5~6cm,鞘的外側及背側,有腕總韌帶緊緊包圍,內側緊貼橈骨莖突,形成縱行骨纖維性管道。另外,拇長展肌常有分裂副腱,其發生率約占80%以上。因此,該管道的管腔相對狹窄,且缺乏彈性,部位又表淺,拇指活動度又大,當腕關節背伸燒偏、拇指外展時,該二肌腱在經過橈骨莖突到第一掌骨時呈105度的角度,故易於磨損。

(二)病因

常因持續性過度活動及屢發輕度外傷,如手指握物、手指內收及腕向尺側屈曲。這些動作均可使二腱緊張,並磨損壓迫腱鞘,腱鞘遭受刺激後發生水腫,致腱鞘發生增生、肥厚及纖維變性,甚而鈣化,故形成特發性腱鞘炎。

(三)診斷

本病多見於從事手工業勞動的工人及家庭婦女。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之間,男女之間發病率之比為1:10。其主要臨床症狀,即在橈骨莖突的近側1.25處,特別是在屈曲拇指和腕關節尺偏與前臂旋前時,疼痛常可加重,有時可向拇指及前臂放射,檢查時見橈骨蓮突處可略有腫脹及壓痛,有時尚可出現撚發音,故亦為軋轢性腱鞘炎的一種。晚期局部增厚。吐芬克爾斯特征陽性:即將患手拇指置於掌心,握拳,並使腕部向尺側屈曲,患者可因過度牽拉二腱、擠壓腱鞘而發生疼痛;但是如果使拇指置於掌外握拳,再使腕向尺側。

在診斷上本病需與拇指基底部關節病,腕舟骨骨折,腕管綜合征以及感染性腱鞘炎和痛風等相鑒別。

(四)治療

本病治療可分為非手術與手術療法兩種。

1.非手術療法:

(1)去除致病因素或改變工種;

(2)將拇腕暫製動於功能位並燒偏位;

(3)在排除感染性腱鞘炎或痛風的可能性後,早期宜用類固醇藥物加局部麻醉劑作鞘內注射,一般在注射後24小時,當麻藥吸收後,可能疼痛有加重情況,但這是暫時現象。待3~7天後皮質激素始發生作用,病情即見好轉。

2.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凡長期持續性疼痛且影響功能者,或經非手術療法無效者,尤其對腱鞘內已形成鈣化者,則應手術治療。

(2)手術方法:局部麻醉,在空氣止血帶控製下進行手術。經壓痛部位與皮紋平行作一橫切口,縱形切開淺筋膜,尋找並保護橈神經的淺支(位於靜脈深麵),顯露要充分,先將拇短伸肌從腱鞘中遊離開,繼而切開其間隔,使其形成一橈骨背側腱鞘瓣,以防日後屈腕時拇長伸肌腱滑脫,術後患腕固定於背伸位三周。部分病人術後效果差的原因如下:①橈神經淺支損傷;②腱鞘切除過多致肌腱向掌側脫位;③沒有查清和處理迷走腱和腱鞘;④縱行皮膚切口,易形成疤痕增生。

二、梭側腕屈肌腱腱鞘炎

(一)病因

由於腕橫韌帶的橈側端分兩層,並分別附著於舟骨結節與大多角骨結節,共同圍成了腕橈側管,其中有曉側腕屈肌腱通過。多因腕部過度勞累以及腕關節出現退行性變時,或其他原因導致腱鞘炎性病變。

(二)診斷

屈曲,則無疼痛。本試驗亦稱握拳試驗。

本病的臨床特點是在腕關節的橈側近大魚際肌基底部疼痛,且多見於中年婦女,當腕橈偏屈腕時疼痛可加重。

(三)治療

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行減壓術。

三、示指固有伸肌腱綜合征

(一)病因

本病多見於運動員或打字員,由於該肌腱的慢性勞損,肌肉腫脹,導致肌腱周圍的滑膜反應性炎症,伴伸肌支持帶間的壓迫疼痛。

(二)診斷

在腕背近端偏尺側呈彌漫性疼痛,輕微腫脹,尤其在腕關節和手指屈曲活動時加重,故示指伸展功能常受限。

(三)治療

如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行伸肌支持帶減張術。

四、小指固有伸肌鍵鍵鞘炎

本病常發生於傷骨折的後期,由於病變部位是在下尺橈關節的遠側肌腱,故易誤認為是下尺燒關節的損傷。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與壓痛,且伸展小指時疼痛加重,故活動受限為其特征。治療:一般局部注射考的鬆加局部麻醉劑,症狀多可緩解,但消除致病原因亦是很重要的。

五、尺側腕伸肌腱腱鞲炎

本病常有腕部扭拉牽伸史。在尺骨遠端可感到疼痛,尺側腕伸肌腱鞘可有增粗現象,局部有壓痛,腕背伸尺偏乏力,且疼痛加重。治療:如果保守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加局部麻醉劑)無效時,應在穿越尺骨背側的隧管處進行肌腱減壓,即可徹底治愈。

六、拇長伸肌腱腱鞘炎

本病比較少見,即該腱在橈骨遠端結節平麵受累。

七、橈側腕伸肌腱周圍炎

本病亦屬於撚發音腱鞘炎或軋轢性腱鞘炎及外傷性腱鞘炎,如多見於從事手工業勞動的青壯年。

(一)病因

橈側腕伸長、短肌腱位於前臂伸側下1/3,正處在外展拇長肌及拇伸短肌的深部,二者交叉重疊。但此二肌腱周圍並無腱鞘而僅有腱旁組織。當腕及拇指過度活動時,上述肌腱即互相摩擦,腱旁組織產生炎症反應。局部組織水腫,漿液性滲出,繼之可有纖維變性而至粘連。因此,它不像一些具有完整腱鞘的肌腱,腱鞘的內層(胚層)為能分泌滑液的滑膜組織,壁層為較厚的纖維膜,使通過其內的肌腱可以減少摩擦。

(二)診斷

本病多見於男性,且多為右側發病。病因與手及腕過度勞累有關。主要症狀為疼痛,腕活動時加重,休息時減輕。在腕伸屈活動時局部觸診,於前臂伸側下1/3處可發現摩擦音(如撚發音)。有輕度腫脹,壓痛明顯。

(三)治療

凡能使局部製動,促進炎症消退的方法,皆能獲得滿意的效果。一般不需手術,可行患肢固定,熱敷理療,外敷消炎止痛藥物。考的鬆類藥物局部注射效果良好,但藥物必須注入該組肌腱的腱旁組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