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腕骨的骨軟骨病(1 / 2)

骨缺血壞死的原因很多,但創傷仍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其中對某些具有明確的外傷史,而直接導致受損骨的缺血壞死者,則稱為“創傷性骨缺血壞死”。在腕骨中可見於舟骨骨折,頭狀骨骨折或嚴重的月骨損傷等。而對那些外傷史不很明確(包括一些慢性或積累性損傷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骨缺血壞死,則稱之為“骨軟骨病缺血壞死”,此種情況在腕骨中主要見於月骨。

第1節 創傷性月骨缺血壞死

(一)病因

月骨的血供是比較豐富的,所以創傷性月骨缺血壞死臨床比較少見。在一般的情況下,月骨如果發生前或後脫位時,它的脫出側的韌帶連接一般尚完好,故隻要有一側血供存在,即可維持月骨的血液供應。除非月骨遭受嚴重損傷(如月骨粉碎骨折,月骨遠距離脫位及由於手術操作不慎而造成月骨完全遊離狀者)導致月骨血供中斷,始可發生月骨的缺血壞死。

(二)診斷與治療

本病在診斷上除具有明確的創傷史外,其臨床症狀與治療方法均與月骨骨軟骨缺血壞死相類似。

第2節 月骨骨軟骨缺血壞死

月骨骨軟骨缺血壞死,首先由於1910年,亦稱月骨特發性壞死、月骨骨軟化症、損傷性骨炎、損傷性骨質疏鬆症、壓縮性骨炎、無菌性壞死和慢性骨炎等。本病為上肢最常見的一種骨缺血壞死症,多見於20~30歲的手工業工人。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3~4倍。右側為左側的5倍,偶見有雙側發病者。

(一)病因

月骨在腕骨中體積最小(豆骨不參與構成腕關節)。它位於橈骨、舟骨、頭狀骨及三角骨的中央,並與上述諸骨形成關節,活動性最大而穩定性差。它承受腕部活動時的壓力最大。月骨大部分為關節軟骨包裹,僅掌、背兩側小區域有骨膜覆蓋,並有韌帶附著,有營養血管2~3根伴隨而人,其中掌側腕前韌帶伴隨的血管是主要的。當腕關節背伸90度,月骨旋轉30度時,腕前韌帶抵於舟骨掌麵最突出處而易損傷。所以外傷可能為致病的直接因素,特別是外力由手掌側衝擊腕部時,以及多次反複的損傷或腕部受到高頻震蕩,均能導致局部血管收縮紊亂,產生水腫與腫脹,使骨內壓力增髙,甚或引起血管栓塞,血循環障礙,最後產生月骨中央壞死。若損傷因素繼續存在,月骨在血運障礙的情況下,又直接承受頭狀骨與橈骨間的壓力,則可能發生繼發性骨折,因而晚期可出現月骨壓縮變形。肝曾觀察一個缺血性壞死的月骨,發現如下的病理變化:壞死的月骨軟骨麵碎裂,軟骨細胞腫脹、消失,軟骨下具有壞死組織,形成囊腫。整個月骨的髓腔,尤其是近側端有明顯的壞死現象,髓腔內充滿了碎裂的骨小梁及疤痕組織。

(二)診斷

本病起病緩慢,常有的病人在記憶中有過腕關節損傷史,但少數則無明確的外傷史,早期腕背正中有疼痛與乏力或活動受限,局部略腫,並有逐漸加重趨勢,後期握拳時第三掌骨頭下陷。

X線表現:早期X線常為陰性,繼而月骨逐漸較周圍腕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模糊,進而靠近橈骨邊緣出現一條軟骨下裂隙。致腕掌與腕尺指數異常,以後常可見到數條細小的橫行骨質疏鬆線,並呈囊狀或碎裂現象,月骨的外形扁而寬,腕骨縮短。指數對早期診斷月骨變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後期可發生退行性骨關節病變(與三角骨、舟骨、頭狀骨)形成創傷性關節炎、早期X線可能正常,體層攝影有助於確定診斷。可將本病分為4期:

I期(急性期):與腕部扭傷無任何區別,症狀在幾周後消失。

II期:月骨密度改變,但其大小、形態與輪廓並無改變。臨床特征是反應性滑膜炎引起的疼痛與腫脹。

III期:月骨萎陷,頭狀骨向近側移位,腕骨結構紊亂;側位見月骨拉長。漢期:除具有瓜期表現外,尚有整個腕部退化性改變(關節間隙變窄,骨贅形成,軟骨下硬化和退行性囊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