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發育期腕部損傷(2 / 3)

(二)診斷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13~15歲(尤其14~15歲),約占70.8%,且多見於男性,左側多於右側近一倍。在臨床方麵,患者除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局部有腫脹、疼痛與壓痛,以及腕部活動受限等。畸形情況隨骨骶移位的方向不同而各異。如背側移位則患腕呈餐叉狀;而掌側移位則畸形的方向相反。若為垂直傷力,腕部畸形雖不突出,但對其病變實質切勿掉以輕心度。對個別畸形嚴重者,可出現血管、神經受壓症狀。

X線檢查:在腕關節的正位與側位X線片上,要注意橈骨遠端骨骺與幹骺端的位置或軸線是否正常。如骨骺本身沒有損傷,而是出現向背側或掌側、以及側方移位者,則應辨明是I型還是II型;若骨折線已通過骺板,則應辨明是III型還是漢型;有時骺板似乎未見骨折線通過,但橈骨遠端出現壓縮現象,掌傾角變小或呈負角,或臨床症狀表現嚴重,但查不出明顯的骨骺損傷,對此,應警惕有V型損傷的可能性,更需仔細察看X線像,是否有嵌插,骨小梁是否紊亂和骨周圍皮質是否有皺折現象。此類征象均屬於縱向或接近縱向的擠壓結果,其病理改變主要在骺板內部的結構。

(三)治療

橈骨遠端骨骺的存在,標誌著此骨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該骨髓對饒骨的增長起主要作用。因此,XI格骨遠端骨飯傷後的處理,應持積極而慎重的態度。

對I、II型新鮮性檢骨遠端骨骺損傷,應行閉合複位,並注意恢複其正常的掌傾角及尺傾角。但操作時手法要穩妥,切忌粗暴,保護好骨骶和骺板的血供,免致進一步損傷,並給以適當的外固定,對殘留輕微的畸形,可依靠自然塑形來解決。對III、權型橈骨遠端骨骺損傷,因涉及到關節內的關節麵骨折,治療需精細的手法,使骺麵與骺板均能達到良好的複位,必要時應行切開複位與經皮克氏針固定。本型損傷真正需要行手術治療者是極少數。據雙油漢介紹,以下情況可考慮切開複位內固定:①難複性幹骶端骨折,旋前方肌嵌入骨折端時;②難複性骨骺骨折分離,因骨膜的撕脫片嵌入骨折端而妨礙閉合複位時;③移位性骨骺骨折,因不能達到解剖複位和可靠的固定,或留有空隙,可導致生長障礙;④嚴重開放性骨骺損傷。但是在進行手術時,要盡量做到少剝離,操作技術要輕巧,保護好骨飯及其血供。內固定要選用較細的克氏針為宜,以盡可能減少因手術而引起局部更多的損傷。對7型骨骺損傷的治療比較困難,可將患腕固定於功能位,約3~4個月,避免持重物,並做長期觀察。

(四)預後情況及後進畸形的矯正

由於前臂遠端骨骺均係壓迫骺,它的生長潛力很大,是該骨長度增長的主要部分,所以該骨骺一旦受到嚴重損害,預後很差。對I、II型骨衞損傷,因損傷是在關節囊外,且骨折線在骶板的幹骶端側,複位後對橈骨的發育不會產生影響,故預後均佳。而13型,尤其是V型,常因骶板的骨折或壓縮,致使骺板內的營養血管發生廣泛的損傷。此時,軟骨板內的靜止細胞受到損害。這種損害的早期不易被發現,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月或數年之後,由於骨骺早閉,生長停止,而尺骨仍正常發育,結果出現橈骨遠端的短縮畸形,尺格下關節亦因此而遭到破壞,導致尺骨遠端對腕骨的撞擊或尺橈遠端關係紊亂的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