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發育期腕部損傷(1 / 3)

第1節 發育期腕部骨骼的損傷特點

所謂發育期,指的是腕部骨化尚未完成之前或骨骺線尚未閉合之前,即從出生至18歲這段時間。因為這個時期,骨關節無論從形態上、還是結構上,均處於繼續發展變化之中,所以有人認為:“兒童不是小成人”,這是客觀的事實。

放射學資料表明,由於腕部骨骺骨化比較有規律和程序化,故可將腕骨骨化作為骨齡的評定標準(見第1章)。在出生前,腕骨基本為軟骨原基形態;在出生後,每個骨化中心,逐漸由一個或多個較小的中央灶向其周圍的輪廓擴大,而形成各個腕骨的固有形態。在整個骨化過程中,腕骨的形態常可受到異常解剖關係的製約,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發生適應性變化,如尺、橈骨遠端的畸形和通過腕部肌力的異常等。

兒童期腕骨損傷是少見的。因為兒童期腕骨為豐富的軟骨所覆蓋,這樣就提供了一定的彈性。舟骨是近排腕骨中最大者,到5~6歲時才開始骨化,13~15歲時骨化始完成。在這之前,舟骨幾乎被軟骨所包繞,所以發生骨折的機會較少。隻是在10~15歲的年齡組中才有個別報道,但骨折的部位僅見於舟骨的腰部與遠側端,且半數出現在舟骨的橈背側,且有小的撕裂骨片。這就是兒童期舟骨骨折的典型表現。另外,盡管舟骨的血供是逆行的,但均能順利愈合,尚未見有缺血、壞死的案例,故較成人預後好。

月骨在發育早期,有時可發生兩個骨化中心,當兩者融合後可形成一條假的“骨折線”。多角骨也有過雙骨化核的報道。豆骨是腕骨中最後的骨化者,亦可出現多個骨化核。因此,這些不規則的骨化中心或多個骨化中心,不應該誤解為骨折。

在發育期間,長骨端(如尺、橈骨遠端)因有骨骺與幹骺端尚未閉合,而存在著骺板的特點,故該部位的力學強度較弱,在發育期關節部位的韌帶與關節囊的機械強度比骺板大2~5倍。所以在成人所能引起的韌帶和關節囊損傷或脫位的病例,在發育期的兒童則有可能成為骨衡板的損傷(即骺板的骨折、滑脫或擠壓傷等)。

總之,發育期(尤其是兒童期)腕關節的損傷,在治療上有3種情況必須充分認識到:①要預防發生結構性畸形,常常由於某個局部結構的畸形,導致整個腕部結構的紊亂;②要充分估計到“生物學的可塑性”,即在幼年期受傷的部位,隻要還有相當量的軟骨,就有可能再塑形;由於兒童期骨膜較厚,有時骨折端雖有移位,但骨膜並不一定斷裂,當骨膜下成骨後,常可塑造出出人意料符合功能的新結構;③要了解某些類型的骨骺損傷在預後方麵,可能會出現發育障礙而致腕部畸形的後果。

第2節 腕關節骨骺損傷及其預後

腕關節部位骨骺損傷,以橈骨遠端骨骷損傷較為常見,其次是尺骨遠端骨飯損傷。

一、橈骨遠端骨髓損傷

橈骨遠端骨骺損傷,為全身骨骺損傷中較為多見的部位,約占32%,僅次於肘關節。常發生在6~16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本病常因損傷的類型不同或治療不當,而出現發育紊亂,致腕部畸形或功能受限等不良後果。

(一)損傷機製與類型

橈骨遠端骨骺的損傷機製和臨床症狀及體征,與成人的骨折基本一致。隻是本病的發病年齡是在骨發育未成熟時期。由於格骨遠端骨骶出現早、閉合晚、生長時間長,且較尺骨遠端更為突出,所以受損傷的機會較多。僅在個別情況下,尺骨遠端骨骺有可能同時受累。更由於骨骺板的存在,因此,當致傷暴力從不同方向和角度作用於格骨遠端時,即可導致該骨骶不同類型的損傷。如跌倒時手向前伸,前臂旋前而手掌著地時,則造成該骨髓向背側滑脫;反之,若旋後而手背著地時,易使骨骺向掌側滑脫。一般來說,前臂與地麵的交角愈小,則遭受的剪切應力愈大,可使骨骺滑脫;若前臂與地麵的交角愈接近垂直,則剪切應力逐漸為垂直擠壓應力所代替,此時常易招致橈骨遠端的骨骺及其骶板損害,尤其是生長活躍的靜止細胞層更易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