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腕關節檢查(2 / 3)

腕部掌側皮下有尺神經、正中神經的掌側支及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末束;腕部背側有橈神經淺支及尺神經手背側支。當這些皮神經損傷後,僅影響其手掌、背側皮膚感覺遲鈍,而對手腕部的功能影響不大。若通過腕部的主要神經(尺神經與正中神經)一旦損傷,則表現出其所支配遠側的手內在肌麻痹的典型體征。一般腕部的骨折脫位,對神經僅能造成擠壓或牽拉傷;而切割傷則易導致神經的斷裂或不完全斷裂,因此在清創時需仔細檢查。

(一)神經損傷的分類

1.神經幹完全斷裂:兩斷端即行收縮,並隨損傷時間的推移,兩斷端逐漸發生退行性變,稱為退化。

2.神經軸和鞘膜部分斷裂:多見於切割傷,或嚴重的挫傷與火器傷,可出現部分傳導功能障礙。

3.神經軸斷裂而神經髓鞘尚完整:多為擠壓暴力所致。損傷後的神經軸仍會有退化。久之神經軸可按舊道再生,故功能恢複需要較長時間。

4.神經軸和鞘膜均完整,僅喪失傳導機能:多見於單純性震蕩、挫傷或牽拉傷,僅為暫時性的神經機能障礙,並無神經軸的退行性變化,可於數周至一月內自行恢複。

(二)神經損傷的診斷

神經損傷後的早期診斷,主要是運動和感覺兩個方麵。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及軟組織萎縮現象,多出現在晚期。

1.運動檢查:在進行運動檢查時必須注意3個問題:①檢查時患者是否因疼痛劇烈或其他外在因素而不能合作,從而限製運動;②肢體是否同時有血管損傷而引起缺血障礙;③肌肉或肌腱本身是否有斷裂。

2.感覺檢查:①精細感覺:用棉花輕輕觸及皮膚或輕微溫度所引起的感覺;②大體感覺:即疼痛或冷熱刺激所引起的感覺;③深感覺:即按觸感、壓力與運動之感覺。

3.其他檢查:①電流刺激測定:對神經損傷的診斷及預後很有意義;②肌電圖檢查:對判斷神經損傷和再生情況均較可靠;③手術探查:多用於晚期病例,對神經麻痹症狀遲遲不見好轉者,則應考慮施行手術探查,這既是診斷、又是治療措施。

(三)腕部神經損傷的臨床表現

1.尺神經損傷:主要表現是所支配的手內在肌肌力減弱。①小魚際肌,全部掌、背側骨間肌,尤其第一骨間背側肌最為明顯,第三、四蚓狀肌和拇內收肌及拇短屈肌深頭麻痹,並逐漸菱縮,故捏力減弱。但屈指肌腱仍能屈曲指間關節,指總伸肌腱仍能伸掌指關節;②掀征陽性:即病人用拇長屈肌、拇長伸肌代替了麻痹的尺神經內在肌,去完成捏的功能,出現了拇指指間關節屈曲畸形;③各指不能內收和環指及小指不能外展。第四、五掌指關節過伸與指關節屈曲畸形,其狀如“爪形手”;④手掌尺側1/3及尺側一個半指的掌側皮膚感覺喪失。

2.正中神經損傷:①大魚際肌群及第一、二蚓狀肌麻痹並逐漸萎縮;②拇指不能對掌、呈內收位;拇指不能作與平麵呈直角的外展動作,其手勢如“猿掌”;③手掌的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感覺減退。尤其食指、中指末節皮膚感覺消失,即可表示該神經損傷。

3.橈神經損傷:橈神經在腕部無運動纖維,故損傷後無肌肉萎縮現象,僅有手第一指蹼背麵皮膚感覺消失,和背麵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感覺減退。

三、腕部血管損傷的檢查

通過腕部的血管,主要是尺動脈、橈動脈及腕背側靜脈。由於腕部側支循環較好,即使某一主要動脈受到損害,也不致造成手部缺血壞死。在切割傷中,血管的斷裂一般在直視下較容易發現。對嚴重的血管損傷,肢端可呈現缺血症狀。主要表現為知覺異常、缺血性疼痛、皮膚蒼白、發涼及運動障礙(動脈循環不足)。必要時用多普勒血流聽診器,有助於動脈損傷的早期診斷。如缺血時間過長,則可出現腕之遠側壞疽情況。若靜脈循環不佳,則可出現腫脹、紫紺。

第3節 腕關節特殊檢查

一、X線檢查

應當指出:盡管X線檢查已成為骨與關節損傷的重要檢查手段,但仍不可忽視完整而正確的病史詢問與詳盡的臨床檢查。這有利於投照部位與條件的正確選擇,為閱片提供注意點,同時亦可將X線不顯影的組織(軟骨、軟組織等)的損傷情況能充分考慮在內,以避免發生片麵依賴X線片的錯誤診斷,從而達到及時、全麵、正確地反映病變的實質和全貌的目的。

(一)一般X線檢查

1.腕關節正位片:一般多采用後前位,即掌心向下、手呈半握拳狀或伸直。必要時加拍前後位,可顯示各個腕骨排列正常,間隙清楚(其距離約1cm),並具有三條弧線的特征:即舟狀骨、月骨及三角骨的近側麵與遠側關節麵的連線,可分別形成兩條彎曲的弧線,而頭狀骨與鉤骨的近側關節麵的連線亦可形成一彎曲的弧線,且相互嵌合。在腕關節正位片上還應測算以下數值:

(1)指數(腕掌指數與腕尺指數)

代表第三掌骨的長度,即由該骨頭中點到近側基底中點的長度。代表腕骨高度,即由頭狀骨遠端中點到橈骨遠端關節麵的長度。代表腕尺距離,即由線的中點垂直到尺骨縱軸線相交的距離長度。

(2)橈骨遠端內傾角(尺傾角):通過橈骨遠端關節麵的內緣,作橈骨縱軸的垂直線,此線與關節麵切線的夾角,正常值:後前位20度~35度,平均值為27.05;前後位23度~40度,平均值為31。

(3)尺腕角:月骨及三角骨的內緣(尺側緣)的切線,此線與尺骨遠端尺腕關節麵切線的夾角,正常值:後前位21度~51度,平均值為35.4;前後位24度~50度,平均值為38.11。

(4)腕骨角:分別從舟、眉二骨及三角骨、月骨二骨的近側緣各劃一切線,二線的夾角平均值為130。

(5)橈骨基突的長度:自橈腕關節的內緣向橈骨縱軸作垂直線,此線到橈骨莖突的尖部的距離。

(6)尺骨蓮突的長度及位置:尺腕麵至尺骨莖突尖端的平行距離,正常值為2~8,平均值4.9。前後位尺骨蓮突在背側,後前位尺骨莖突在外側。

(7)尺槐遠端間隙:可分三型:重疊型、接觸型及分離型。

(8)尺橈骨遠端關節麵內緣的關係:一般可分為橈低型、等高型和橈高型三種。但大多數兩關節麵並不在同一水平,而兩者的距離(遠近相錯)不應超過5。兩者在一水平位者隻占16,且常因前臂的旋前與旋後而有所變更。

(9)月狀骨畫線:沿月骨周緣畫線,此輪廓線呈不等邊的四邊形。

2.腕關節側位片(標準側位,遠端手臂抬高15度側位)

(1)月骨畫線:沿月骨周緣畫線,可顯示新月形象,其凹麵朝遠側,凸麵朝向近側。

(2)頭、月、橈三者的關係:即在腕關節側位片上,三者共同位於一縱軸線上,即此線稍前側為大多角骨與舟骨,前方為豆骨,再前方為大多角骨。線的背後為鉤骨和三角骨。另外,橈骨遠端、月骨近側及其遠側關節麵,且共為一同心圓而鑲嵌。

(3)橈骨前傾角(掌傾角):即通過燒骨遠端關節麵的前緣作橈骨縱軸線,此線與關節麵切線的夾角,正常值為10度~15度,平均值為13.54度。

(4)月頭骨間角:頭狀骨軸線與月骨軸線的交角30度。正常值:6度~30度。

(5)橈月骨間角:橈骨的軸線與月骨軸線的交角76度。正常值:164度~180。

(6)舟月骨間角:月骨軸線與舟狀骨掌麵平行線的交角不能)60度。正常值30度~60。

(7)橈舟骨間角:橈骨軸線與舟狀骨掌麵平行線的交角不能、75度。正常值55度~75。

(8)橈頭骨間角:橈骨軸線與頭狀骨軸線的交角不能)26度。一般在6度~26度之間。

3.腕關節斜位片

如果腕關節損傷廣泛,且腫痛涉及整個腕部,而常規拍片為陰性者,可進行各個角度的X線拍片檢查。如腕關節的旋前或旋後斜位片,對顯示腕的格側或尺側列的腕骨較為有利。一般旋前位對診斷舟骨與大多角骨骨折有利;旋後位對診斷豆骨、三角骨與鉤骨骨折有利。另外,亦可拍腕關節近側與遠側斜位片,即球管由垂直位調整到30度傾斜,對準肘(遠斜),或由垂直位調整到30度傾斜對準指尖(近斜)。這樣可使腕骨投影拉長,對診斷頭狀骨或舟骨的隱蔽性骨折有利。其他還有軸位(腕管位)和舟骨的特殊位(後前位)等。

(二)應力X線檢查

對腕部損傷後,局部腫脹、嚴重不適,而一般拍片無異常發現的可疑病例,應在麻醉下施以應力檢查。具體方法是:在鉛手套的保護下,一手持患肢的前臂,另一手握住患手,而後進行掌屈、背伸、尺偏、鐃偏、牽開和壓縮,以查找損傷的性質和關節的不穩定性。還可進行平移觀察:即一手持前臂下端並固定之,另一手握住腕部,在伸屈和側向至中立位移動腕關節時,這樣即可發現一些不穩定病變。如能加上X線電影攝像及錄像,對腕骨損傷情況的了解就更為全麵。

對於某些慢性腕關節疾病,要確定是什麼因素造成其主要症狀和功能障礙,常常是困難的。例如舟骨腰部骨折不連接,伴有橈腕關節變性,要確定疼痛是前者還是後者引起的,也可作施應力檢查,如骨折部位在檢查時是穩定的,則可認為是“X線”不連接,而功能上已“連接”,則證明疼痛是由橈腕關節變性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