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腕關節應用解剖學(四)(1 / 2)

三、尺橈下關節韌帶

此韌帶在尺燒骨下端處,橫向附著在燒骨的“3”切跡的掌側和背側,到尺骨的橈側緣與三角纖維軟骨盤的掌、背部結合在一起。

四、腕部韌帶的強度

根據從新鮮腕關節標本的測定,橈頭韌帶在張力達170N時斷裂;橈三角韌帶承受最大張力為210N,背側橈腕韌帶承受最大張力為胃;橈舟韌帶承受最大張力為54N,可見橈三角韌帶在所有掌側囊內韌帶中最為堅固,而燒舟靭帶最為脆弱。燒側副韌帶是副韌帶中最弱者,張力為70N時即斷裂。這些試驗對腕部損傷機理的認識有一定的意義。

第4節 腕關節各種組織通過情況

前麵已論述過腕部的骨性與韌帶結構的特點。這些結構為腕部的肌腱、血管、神經與滑液鞘的存在與走向規定了框架間隔與通道。為了使臨床醫師對這些重要組織有一個整體觀,了解在腕部它們之間的關係,且避免按係統敘述的重複現象,現依局部層次一並敘述於下。

一、腕前區

(一)淺層結構

腕前區的皮膚與皮下組織均比較薄弱而鬆弛,有尺神經和正中神經的掌側皮支,以及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末支分布。

(二)深層結構

1.通過腕橫韌帶的淺層結構

即腕橫韌帶與腕掌側韌帶之間,由橈到尺依次敘述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

(1)橈動脈及其伴行的靜脈:位於肱橈肌與橈側腕屈肌之間,橈動脈平橈骨莖突發出掌側支,向下人手掌。橈動脈本幹繞過橈骨莖突的遠側,經腕橈側副韌帶和拇長展肌腱之間達於腕背。在個別情況下,橈動脈的行程往往發生變異,有時在較上部即斜向腕背,俗稱“反關脈”。

(2)橈側腕屈肌及滑液鞘:經腕橈側管下行,止於第二掌骨底。

(3)掌長肌:細而表淺,緊緊掩蓋正中神經,它在腕上即穿出深筋膜,經過腕橫韌帶的掌側與掌腱膜相續。在少數人(約占6.76%)可單側缺如。手術時應注意該腱是否存在,並與正中神經相鑒別。

(4)尺動脈及其伴行靜脈與尺神經:尺血管位於尺神經橈側,它們在尺側腕屈肌的掩蓋下,經腕尺管下行,尺動脈和尺神經均發出深支進入手掌。尺動脈本幹與尺神經淺支伴行,經鉤骨鉤的尺側,彎向下外,進入手掌,參加掌淺弓的構成。

2.通過腕橫韌帶的深層結構(腕管)

腕管內除有正中神經外,還有指淺、深屈肌和拇長屈肌等9條肌腱及其腱滑液鞘中的滋養動脈,各腱部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的腱旁係膜(或稱腱旁組織)所包繞,以保障肌腱的血液供應和滑動功能。當肌腱斷裂時,近端回縮較大,常縮至腕部以上。

(1)正中神經和指淺屈肌:正中神經先於指淺屈肌腱深麵,向下行於該肌腱的橈側,為掌長肌所掩護,經腕管達於手掌部。此處位置較表淺,易被銳器損傷。

指淺屈肌:在前臂下部已分成4條肌健,故該肌腱有使2~4指單獨屈曲的作用。這4條腱的排列是:至中、環指的腱,位於食、小指腱的掌側,達手掌後,四腱並列。

(2)拇長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兩肌的5條肌腱,通過腕管的深部,緊貼腕關節囊下行。拇長屈肌腱位於橈側,指深屈肌腱位於尺側,該肌在到達腕部之前,先分出至食指的腱,至中、環、小指的腱向遠側逐漸分開。故該肌不易完成第三、四、五指的單獨屈曲運動。

(3)腕撓、尺側囊:拇長屈肌腱被橈側囊所包繞。尺側囊包繞著指淺、深屈肌四對肌腱。兩囊的近端與遠端,分別越過腕橫韌帶的上、下緣各2.5左右。燒側囊的遠端與拇長屈肌腱鞘相延續。尺側囊的尺側部分與小指的腱鞘相通連(約有10%的人不相通)。另外,約有半數人格側囊與尺側囊彼此相通,所以感染時,可互相傳播。

3.起於腕骨的肌肉

在手部短小肌中,除中間群外,橈側群(大魚際肌)與尺側群(小魚際肌)中的諸肌,均起於腕骨,抵止於掌指部。

二、腕後區

(一)淺層結構

腕背部的皮膚與淺筋膜,比掌側厚且鬆弛,橈神經淺支與頭靜脈起始部伴行,在“鼻煙窩”處該神經分為內、外兩支;尺神經手背側支和貴要靜脈起始部伴行。腕正中神經有前臂背側皮神經的末支分布。

(二)深筋膜和肌腱

1.腕背側韌帶

由深筋膜增厚而成,兩側附著於尺、橈骨和腕骨,從韌帶深麵發出5個縱形筋膜間隔,止於尺、橈骨下端背側的骨脊上,因此將腕後區分成6個骨纖維性管道。來自前臂的3塊伸腕肌,3塊伸、展拇指肌和3塊伸指肌,共12條肌腱分別為6個滑液鞘所包繞,經過上述6個管道,到達手背和手指。腕背側韌帶對伸肌腱起保護、支持和約束作用。各滑液鞘分別通過該韌帶的近側和遠側緣各2.5。

2.腕背側肌腱

從橈側到尺側各管中通過的肌腱依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