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個腕骨的形態及相互關係
1.舟狀骨:它是近側列腕骨中最大的一個。其形態細長,斜位觀卻像船,因此得名“舟狀骨”。它的遠端超過近排腕骨,平頭狀骨的中部;它的腰部相當於兩排腕骨的平麵,故舟狀骨有將遠近兩排腕骨連接起來的作用;它的近端凸隆光滑,與橈骨組成關節。所以它是聯係遠近兩排腕骨穩定的樁柱。關節斜向後,凸麵是前後及外側麵,稍向遠端變為狹窄、粗糙的一帶狀無關節麵區,即舟骨腰部,也就是後橈腕韌帶的附著處。同時此區有幾個營養血管孔。舟骨的遠端有兩個關節麵,與大、小多角骨形成滑動關節。它的前麵無關節麵,在中1/3凹處有一大營養血管孔,也是前燒腕韌帶附著處。同時遠端的掌側形成一小而圓的突起,稱為舟骨結節。其上有拇短展肌附著,亦是腕掌側支持帶附著處,它被橈側腕屈肌腱所遮蓋。舟骨的尺側有兩個不等的關節麵,近端的一個較小而凸出,與月骨形成關節;另一個比較大,是凹入的,與頭狀骨形成杵臼狀關節。在舟骨前麵的尺側緣與遠端形成90度角,並與小多角骨形成關節。此點對拇、食二指聯合功能有特殊作用。舟骨的外側麵在腰部平麵,當腕關節向橈側傾斜時,即與橈骨莖突相接觸。舟骨的軸心線與月骨的縱軸呈30度~60度(平均47度)的交角(腕側位)。軸心線的延長與中指軸心線形成120度角。由於舟骨的血供由腰部進入,骨折後近端骨塊易產生缺血、壞死。另外,燒側腕屈肌腱經常壓迫舟骨近端骨塊,致骨折部產生剪力,影響舟骨骨折後的愈合。因此,舟骨不論在解剖形態或是在各種關節活動方麵,在腕骨中最為複雜。
2.月骨:月骨的外形比較規則。正麵觀為四方形,側麵觀是半月形。遠端凹麵與舟狀骨共同擁抱著頭狀骨,並有小部分與鉤骨亦形成關節。近側隆突與橈骨及橈腕關節盤構成關節。它是腕骨中唯一的掌側寬而背側窄的骨頭。在橈側它與舟骨前上及後下兩個關節麵相接觸。在前上關節麵有一個小的圓形血管孔進入。在舟骨、月骨及橈骨之間有一堅強的韌帶連接著,稱為舟月腕骨間韌帶。月骨尺側與三角骨形成關節,它們之間有三角、月腕骨間韌帶。月骨的前麵分為兩半,近側一半有數個重要血管孔,遠端一半是平滑的,有連接腕骨近排與遠排之間的韌帶。
3.三角骨:呈楔形(或錐形)。近側關節麵隆凸,與腕尺側半月板及三角纖維軟骨相接。遠端凸凹不平,有兩個關節麵。一個斜向遠端,另一個凸向曉側與鉤骨的凹麵相適合。外側與月骨形成關節,內側麵粗糖,有韌帶附著。前麵分成兩個區域,在近端有個粗糙麵,並有許多血管孔。在遠端有一個卵圓形關節麵,與豌豆骨相關節。
4.豌豆骨:呈圓形,是腕骨中最小的骨頭。它的後麵隻有一個與三角骨相關的關節麵,且獨居於腕骨之前。其前側粗糙,是腕骨中唯一有前臂肌肉附著的骨頭。它能增強尺側腕屈肌的功能,實際是屬於該肌腱的籽子骨。另有小指外展肌、屈肌支持帶和豆鉤韌帶附著在上麵。在該骨的燒側,有尺神經及尺動脈經過。
5.大多角骨:該骨不同於其他腕骨,呈不規則五角形,遠側有一大而凹陷的鞍狀關節麵,與第一掌骨構成關節,故為拇指的座骨,有人認為大多角骨的作用為掌骨的變體。因此,與拇指的功能有很重要的關係。它的近端有兩個關節麵,近外側與舟骨形成滑動型關節,近內側與小多角骨形成關節,遠內側與第二掌骨基底部分形成關節。外側麵是光滑的,無關節麵存在。它的掌麵有一個圓形向內的脊狀隆起,後於舟骨結節的遠側,為大多角骨結節,由腕橫韌帶、拇短展肌、拇指對掌肌和拇短屈肌的淺頭所附著。在脊的內側緣有一個溝,通過橈側腕屈肌腱,溝的底麵有數個血管孔。它的背側麵有兩個結節,當中形成凹陷,有拇長伸肌腱由此通過,並伴有許多血管孔。
6.小多角骨:體積比較小,近似楔形,呈多角狀,它的近端與舟骨相接,橈側與大多角骨緊密相連,尺側與頭狀骨和遠側與第二掌骨基底形成關節。這些關節麵比較扁平,係微動關節,其上麵有拇短屈肌深頭的起點。它的掌麵粗糙,有許多血管孔。背麵被第二掌骨基底的分叉所遮蓋,無血管孔。
7.頭狀骨:位於腕骨中央,在腕骨中是最大的一塊骨頭,比較堅強,可稱為腕骨的樞石。它的近側端呈球形膨大,為頭狀骨的頭,是整個遠排腕骨的活動中心。稍狹直處是頸,擴大部是體。
(1)頭部:頭狀骨的近端有一斜形脊,從掌麵到背麵,將舟骨與月骨的關節麵分開。其尺側與鉤骨形成關節,其橈側與舟骨形成關節,中央與月骨形成關節。
(2)頸部:它的橈側麵比尺側麵明顯,在橈側麵有許多大的血管孔,分為舟骨與小多角區。尺側麵與鉤骨及其鉤頭韌帶接觸,背麵有一個壓跡,當腕關節極度背伸時,它與橈骨下端的後唇相接觸;掌麵有腕骨間韌帶附著。
(3)體部:頸部逐漸增大而形成體部,其遠端與第二、三、四掌骨基底形成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