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腕關節應用解剖學(一)(1 / 1)

腕關節的解剖範圍,可有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概念。狹義的腕關節,指橈骨下端與近側列腕骨間關節(豌豆骨除外),即橈腕關節;廣義的腕關節,指由旋前方肌遠側緣平麵開始至,腕掌關節平麵處。它包括尺、橈骨下端及8塊腕骨和掌骨基底部。其所屬關節在運動上是統一的。本書采用廣義的腕關節。

第1節 腕部骨骼的解剖特點

一、尺、橈骨遠端的解剖特點

1.橈骨遠端:橈骨幹延至下端時已逐漸變寬,並為鬆質骨所代替,僅裹以薄的皮質骨。該部位近似四方形,有掌、背、橈、尺4個麵。掌麵光滑凹陷,有旋前方肌附著;背麵稍凸,有明顯的背側結節及3條縱溝,前臂伸肌腱由此通過,溝的縱脊為背側韌帶的附著部;橈側麵向遠側延伸,形成橈骨莖突,它比尺骨莖突長1~1.5,其基底部有胺燒肌附著,末端有橈側副韌帶附著;內側麵有橈骨的尺側切跡,與尺骨頭共同構成尺橈下關節。切跡的遠側為關節盤的附著部。橈骨遠端關節麵向掌側傾斜10度~15度,向尺側傾斜20度~25度,從而加深了關節窩,該關節麵光滑,可分為兩個部分,橈側部分略呈三角形,與舟骨接觸;尺側部分呈四方形,與月骨接觸。橈骨遠端關節麵又稱橈腕關節麵,與近排腕骨相連。

2.尺骨遠端:尺骨延至下段而變細呈柱狀,末端稍顯膨大而呈球形,稱為尺骨小頭。小頭的橈側有一半球狀關節麵,約占周徑的2/3,與橈骨遠端的尺側切跡構成了尺橈下關節,為前臂的活動樞紐。小頭的遠側麵平滑,與關節盤相接。小頭的頂端呈小錐狀,向遠側突出,為尺骨莖突。它的後麵有一線溝,由尺側腕伸肌腱通過。尺骨莖突尖部為尺側副韌帶附著部位。在莖突與尺骨頭下麵之間有關節盤附著。

二、腕骨的解剖特點

(一)腕骨結構概況

腕骨共8塊,排成近、遠兩側列,近側列腕骨自橈向尺為舟狀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腕骨自橈向尺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腕骨主要由鬆質骨構成,其外覆以薄的骨皮質。腕骨均屬於短骨,形狀不規則。除豆骨外,一般多呈立方形,且多具有6個麵(即掌、背、遠、近、內、外麵),故諸腕骨相互之間,以及和遠端的掌骨或近端的前臂之間形成很多接觸麵。這些關節的活動度大小不等、且方向各異,使整個腕關節成為多軸向關節。腕骨中除月骨掌側較寬外,其他腕骨掌側均較窄。腕之背側凸出,而掌側凹陷,稱為腕骨溝。溝的內、外側緣高凸,為腕之尺、橈側隆起。腕之掌側與背側麵因有韌帶附著而顯得粗糖,其餘4個麵除大多角骨、三角骨和鉤骨的外側麵遊離外,其他則均與相鄰之骨互為關節。另外,腕骨在組織結構上,與長骨的壓力骨飯有很多相似點,表現如下:

(1)腕骨內為鬆質骨,外麵覆以薄的骨皮質。

(2)在長骨骨幹之髓腔內的紅骨,髓變為黃骨髓以後,腕骨內之紅骨髓尚繼續保留若幹年。

(3)腕骨的骨化一般在出生後不久到數年相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