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骨副骨:位於鉤骨與第五掌基底之間,可見於掌麵和背麵。從背側觀有:
上錐骨:亦稱格側三角骨。位於三角骨與鉤骨之間。
上月骨:位於舟骨、月骨和頭狀骨之間。
中央骨:又稱副多角骨,常位於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與頭狀骨之間。莖突骨:最為常見。位於第三掌骨基底的後外側,在頭狀骨及第二、三掌骨基底之間。它由獨立的骨化核發育而來,故有人認為是第九腕骨。第二大多角骨:位於大、小多角骨之間。
第3節 尺、橈骨遠端骨骺與骨化
一、尺、橈骨遠端骨骺的正常骨化
尺、橈骨遠端在出生前均為軟骨狀態。男性在出生後1~3歲時,女性在出生後6個月,2歲時,橈骨遠端的骨化中心開始顯露,約到14~15歲時才發育完全,男性17~18歲,女性16~17歲時開始與骨幹愈合。此骨衡生長旺盛,生長時期最長。它是上肢長度增長的主要部位。
15歲時,腕骨及尺、橈骨遠端已骨化完全尺骨遠端的骨化中心,男性在7~10歲、女性在6~7歲時才出現。它的發育完全,以及與骨幹結合的時間與橈骨基本一致。從而奠定了尺、橈骨遠端關節麵的正常形態。一般是骨化點出現早的骨衡愈合晚,骨化點出現晚的骨骺愈合早。
二、尺、橈骨遠端骨化變異
凡橈骨尺傾角大於25度或小於20度者,均視為橈骨遠端骨化變異。尺骨比橈骨長0.71%以上者,稱尺骨正量變異;尺骨比橈骨短1~2目以下者,稱為尺骨負量變異,或稱小尺骨。
第4節 腕骨骨齡與骨齡標準
骨齡係指骺或小骨的骨化點出現和骺與骨幹愈合的年齡。研究骨化點的出現和骺與骨幹愈合的時間同實際年齡的關係,稱為骨齡測定。這是臨床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狀態的一種方法。但正常骨齡可因個體、性別、種族和地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如女性發育比男性早1、3年、男性6~8歲間出現舟骨骨化點,亦屬正常範圍等。
在臨床上,可用骨齡來推斷骨的發育是否正常,並可判斷骨的發育程度。通常自出生後至14歲,可根據骺的骨化中心出現時間測定骨齡,而14~25歲則按照骶的愈合時間來測定骨齡(如橈、尺骨遠端骨骨齡)。應用時可根據實際年齡來查對有哪些骨化點出現,若不足時,即應視為發育遲緩的表現,並觀察同哪個年齡組相似,借此判斷發育遲緩的程度。若出現過早則表示發育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