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南橘北枳(1 / 2)

朱瑾主導了“泰寧之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把兗州收入囊中。剩下的沂、密二州卻是一時鞭長莫及,隻能一邊加快動作,一邊頻頻派出使者空口許諾進行招攬。

天平軍的捷足先登,自然是急壞了泰寧軍的另外幾個鄰居。

青州平盧軍的王敬武,雖得到朱瑾歸還的齊州,依然眼巴巴地瞧著沂、密二州。隻要據守“齊長城”的守軍稍微一亂,平盧軍自然躍馬南下。王敬武隻是答應和天平軍和睦,攻擊不是天平軍掌控的地盤,算不得違反諾言。

武寧軍和天平軍毫無瓜葛,自然沒有坐視的道理。徐州的西麵雖然有秦宗權的虎視,時溥毅然囤軍於滕縣,泗州的李師銳也已遣軍於郯城呼應。

時溥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襲兗州死磕天平軍自非所願,他囤軍於深入兗州、沂州的結合部的滕縣,隻是為了牽製兗州的朱瑾。如果海州軍沒什麼異常舉動,泗州的李師銳一舉殺入沂州也足可自慰了。再不濟,把深入徐、泗結合部的氶縣切下來,也能大大改觀武寧軍的北部態勢。

比起泰寧軍的這幾個鄰居,大蔡靜淮節度使秦雋揚似乎顯得過於從容了。

此刻秦雋揚正坐在羽山西側的山腳小涼亭內,一邊喝著熱茶,一邊似乎是在不經意地打量著羽山的景致,顯得頗為悠閑。

羽山處海州朐山縣與沂州臨沂之界,背倚齊魯、襟懷吳楚,東西長約七裏,南北寬近四裏,高近九十丈,是海州境內最高山峰。

羽山頂有泉,曰:“殛泉”。常年不涸。古書上說鯀死後變成三條腿的鱉,住在這個泉中。

羽山峰有三縫石,高約三丈。石上有三道整齊的劈縫,傳說是舜命祝融殺鯀時試劍的痕跡。

有不少人以“鯀死三年,剖腹出禹”,臆料其名應為“禹山”。

秦雋揚所置身的竹製小涼亭這個竹亭,是羽山的駐守軍在昨日匆忙趕建的。距羽山大營不過二裏。小涼亭周圍幾十尺範圍內的竹叢、樹林都給清理一空。放眼望去,視野倒還算開闊。

雖近巳時了,亭前的山野荒徑之間,卻不見半個腳客、樵夫。隻是時不時地能看到一身錦羽的雉雞此起彼落地在四處覓食。

秦雋揚的身邊隻有侍女錦兒一言不發地在一個小炭爐前,照料著燒煮的茶水,時不時地給他麵前的空杯添上熱茶。錦兒低眉順眼地跪坐在那兒,眼角的餘光卻一直停留在秦雋揚的身上。

她很是不解,覺得越是相處的久了,倒反而越琢磨不透秦雋揚的心思。阿郎時常嘲笑嶽參軍長“做作”,可他自己何嚐不是如此呢?

“阿錦!你可知此山該是喚作“禹山”還是“羽山”?秦雋揚看著雉雞突然開口說道。

方才秦雋揚一直在頻頻地餟著滾燙的茶水,掩飾心中的緊張和焦慮,錦兒心裏一清二楚。這沒頭沒腦的一句問話,讓她呆了一呆,俯身回答道:“兒不甚知!”

“應是叫羽山!羽山可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啊!”秦雋揚似乎頗為感慨,說起來滔滔不絕。

“許多古文獻著作中都有殛鯀的記載,《虞書?舜典》、《史記?夏本紀》、《山海經》、《左傳》、《東周列國誌》等古文獻及著作中也指出羽山在海州境內的東海,如《舜典》注:“羽山在東海祝其縣西南。”《元和郡縣誌》、《通典》均載:“羽山在朐山縣。”

“哦!原來羽山之名,千年之前就有了!”錦兒故作驚訝。其實在她心裏,這山到底叫什麼名字,肯本不打緊。阿郎這次輕騎簡從地來羽山,是重責在身。方才看他還有幾分緊張,怎麼突然考究起山名來了?難道是書看的太多了。。。。。。?

“羽山多野雉。《禹貢》載:‘海岱及淮惟徐州……蒙羽起藝……羽畎夏狄。“羽畎,羽山之穀也。夏狄,狄雉之羽,可為旌旄者也,羽山之穀出焉。’說明羽山是以進貢美麗的野雉翎而得名。”秦雋揚指著飛來飛去的野雉笑道。

“阿郎真是淵博多才!兒受教不淺!”錦兒斂禮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