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南橘北枳(2 / 2)

秦雋揚見她虛應故事,隻得打消想向她說教的念頭。訕訕地回頭望著遠處,繼續他的神遊。

秦雋揚確實不喜歡嶽星明的那種淡定、從容。所以譏之為“做作”。他認為嶽星明作為幕僚長,遇事應該在第一時間、毫無掩飾地說出自己的判斷,為主帥提供參考方案。

如果每個幕僚長都像傳說中的諸葛亮那般“做作”,看著主帥驚慌失措,卻在一旁搖著鵝毛扇微笑不言。最後在苦苦追問之下,才摸出幾個錦囊來。。。。。。

那到底誰該來做“當家人”才更合適?等到“大功告成”那一日,這樣的幕僚長將何以自處?

當然這還不是最危險的。世人對於“老成持重”者,頗多溢美。這就導致無數思慮遲緩者,總是喜歡等到最後才開口,把他人的意見“總結”成自己見解,掠得“思慮周詳”之美名。

還有非常多人擔心言談獲罪而附眾。甚至一味地揣摩上意。若是主帥失察,重用了這樣的“老成持重”者,那是非闖大禍不可。

秦雋揚性格張揚,遇事著於神色,論事先吐為快。在蔡州時沒少被秦宗權誡斥過,直到執掌海州後才逐漸省悟過來。作為決策者,“做作”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有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個人的性格、氣質往往在嬰幼兒時就已經形成,幾乎不可能更改。所以有“三歲看到老”這麼一句老話。

但秦雋揚來到了海州,一直都在挑戰別人眼中的“不可能”。

華夏民族的祖先說:“聖賢”、“英雄”都是天生的。

他認為這根本就是放屁,雖然他對華夏民族的祖先尊崇的五體投地。但祖先們千百年的經驗,又怎麼可能置四海、曆千年依然是真理?

他對“聖賢”之類的不感興趣,但部下能多些“英雄”人物,還是很不錯的。

他認為“英雄”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他自己兩世為人,而氣質截然不同,就是最好的例子。

每個人在兒時都有自己的“英雄”夢!隻是隨著年齒的增長,客觀環境把這顆“英雄”的種子愈埋愈深。秦雋揚讓作訓司做的就是激勵將士,把他們內心的那顆種子挖掘出來,精心嗬護,使它生根發芽。

“我們每個人都是冠軍!”這句話過於雷人,盡管秦雋揚深信不疑,但還是沒告訴任何人。他隻是在作訓司的營門手書了一塊匾額:

——南橘北枳——

他想告訴自己的部下:再好的種子,也需要合適的土壤。他們以前的平庸,隻是沒有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而已!

如今的他們,經過一次次循序漸進的訓練,一場場勝仗的洗禮,即便以前是個懦夫,遲早也會成為一個“英雄”,隻要他們再努力那麼一點點的話。

相比把“農民”培養成“英雄”,把自己由一個突將培養成合格的領袖,並不見得要難上多少。

“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泰山崩於前而不動”這是一個領袖必須具備的能力,這其實也是“做作”,但這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秦雋揚相信自己可以慢慢地培養起來的。

秦雋揚大老遠地跑到這荒僻之地,是為了等一個人。雖然他也覺得此人的作用,說是將會關係到海州軍的興亡衰敗也不過份。但他作為海州軍的決策人,不能不控製自己的情緒。

約他來這詳談的是沂州刺史呂全真!

時間緊迫,由不得互相間的使者來回折騰了。呂全真要求雙方主將隻帶個隨從相見,不可謂沒有誠意。

海州軍也表現的非常有誠意,秦雋揚自持己部的動員效率和機動能力遠勝諸藩鎮。在態勢未明時,絲毫未曾向羽山和懷仁增兵。這也讓呂全真異常滿意。

誠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利益!呂全真的約會,自然是想聽聽海州能開個什麼樣的價碼來換取沂、密二州的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