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的盛行,吸引著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來隴南拜佛作畫。
東漢時,武都郡太守馬融曾在今成縣的廣化村設降帳台,授徒眾生。唐代,在降帳台故址修建佛寺。佛寺右側有靈穴仙窟,吳道子在仙窟中留下一幅觀音畫像,成為佛家至寶。宋代有人將吳道子觀音畫像刻在石碑上。清《成縣新誌》載:“唐吳道子畫碑斷兩截,中傷其手,自前明傳來僅存上截。國初,有儒童肄業於寺,乃從砌石中尋出下截。”保存下來的畫碑合為一碑,後人或攝影,或臨摹,成了吳道子珍貴的傳世佳作。
吳道子是唐代鼎盛時期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後世稱“畫聖”“畫祖”。漫遊至洛陽時,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擅畫佛道人物,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道宗教壁畫三百餘間。蘇東坡評價說:“道玄畫人物如燈取影,逆來順往,傍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語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有餘,運斤成風,古今一人而已。”吳道子觀音畫碑,頭束雲髻,麵部圓潤,神態安靜慈祥,衣紋線條簡單流暢,栩栩如生。
西和又有佛孔寺,在西和東邊的佛孔村。佛孔寺依金鼎山而建,為丹霞地貌,高約四百餘米,形似魏晉名窟“麥積山”,有“小麥積山”之稱。崖上大小石窟十餘處,主峰鑿有上下四層石窟,排列各路神仙。底窟尤深,殿宇森嚴。窟前依勢建廟,錯落有致。唐代石窟,有兩當的董真庵石窟,窟長約30米,寬25米,窟內有佛道雕像數十尊。董真人用大半生開鑿而成,其間食鹽就吃了三石二鬥。黃花寺石窟為兩當摩崖石刻文化,在黃花縣遺址靈官峽中。建於隋末唐初,為兩層樓式建築,規模宏大,僧侶曾達300多人。寺中碑文載:“年食鹽100擔,粟3萬擔”。是甘肅東南及陝南的佛教活動中心。
佛教在隴南的傳播和盛行,使隴南文化發生了些許改變。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隴南文化的統治思想。佛寺的興起,佛學思想直接或間接地滲入儒家思想之中,儒家思想唯我獨尊的統治地位受到衝擊。隴南文化隨之增加了新的成分。佛寺的興建,使建築藝術發生了些許改變。許多寺院造型獨特,建築壯麗,裝飾華美,具有莊重感和神秘感,對隴南的建築藝術是有影響的。石窟造像的興起,雕琢上增加了新成分。雕琢佛像是一種新藝術,有用鐵鑄成的,有用石鑿成的,有用石灰膠成的,有用木雕成的,其雕琢之精,裝飾之美,工藝之複雜,是前所未有的。繪畫上的影響是明顯的。寺壁都要繪畫,或在牆壁上畫,或在木門上畫,或在紙上畫,皆為佛像或佛家故事,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非同一般的中國畫。對文學方麵的影響也不能低估,特別是大量佛教故事的傳播,不僅對文人的文學創作有影響,尤其對民間的傳說、故事以及口頭文學影響較多。隨之產生了一批寺院的建築者、雕琢者、繪畫者,以適應不斷興起的寺院建築和石窟造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