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佛教得到迅猛發展。當時盛行的佛教宗派禪宗,倡佛性,重功德,主張富貴人家出資出財,造像建塔,以積功德,鑿窟造像空前興起。甘肅境內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臨夏炳靈寺石窟、安西榆林窟、肅南馬蹄寺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西和法鏡寺石窟、武山木梯寺石窟、慶陽北石窟、涇川南石窟,都是從這時起開鑿雕塑的。在甘肅最早營造的12個氣勢雄偉的石窟中,法鏡寺石窟名列第九,曾經是甘肅佛教全盛時期的重要象征之一。
長道鎮北恃祁山,南控塞峽,為西和縣北大門,著名的法鏡寺石窟開鑿在塞峽。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陸續鑿塑石窟佛像,延至唐代。造像規模宏大。現存南崖15窟,北崖16窟,造像13尊,為珍貴石雕藝術。
杜甫南下同穀路經塞峽時所寫《法鏡寺》詩,讚美了法鏡寺的勝景。杜甫詩中描寫的法鏡寺是唐代窟前建築。後移五台山。窟前山崖尚留石龕3處,雕有三世佛石像,居中的釋迦牟尼像高約6米,和藹可親,莊重肅穆。
西和之南有八峰崖石窟。八峰崖由八座競勢爭高的峰崖組成,峰峰入雲,如群仙聚會。西峰,雄奇壯美,高嶺橫天,獨立於八峰之間。峰腰有天然岩穴,有懸空棧道相連。八峰崖石窟就建造在西峰上。據殘存遺跡及民間傳說推知,石窟始建於魏晉南北朝的仇池國時期。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出現了10多個相互割據的國家政權。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都把佛教作為自己維護其統治的工具而大力推崇。仇池國王楊茂搜信奉佛教,曾建寺於八峰崖下的寺灣村,後因大雨衝毀,佛寺便移至八峰崖岩穴中。南北朝是石窟造像極盛時期,石窟當建於北魏敦煌千佛洞石窟前後。後經唐朝增建,初具規模。宋、元、明、清各代連續擴建,遂成為規模較大的古代石窟建築。
石窟為兩層14龕,原有殿宇14間,造佛200餘尊及部分壁畫。這些造像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其中佳作迭出,不減於名山大窟作品。上層十龕的彌勒佛,高4米,豐滿、充實、魁偉,麵掬笑容,臉挺堅毅,顯示出一種內在的力量。三世佛及其泥塑,其造塑、神韻、服飾、繡花,不失為雕塑珍品。
小佛造像,多用佛家故事。每個故事造像,神態活潑,造型優美,情節生動,刀法熟練,栩栩如生,飄然欲動。“八仙過海”故事,其衣著、服飾、儀容、風姿,暗示出一種驅邪除惡的精神,氣勢不凡。正在捉迷藏的一對稚童,一個雙手捂蓋著另一個的眼睛,而另一個則一手扶膝,一手上舉,似要掙開,天真活潑,稚趣盎然。窟中塑像,姿態千秋,表情各異,或站或坐,或伏或臥;或低頭沉思,或昂首遠眺;或孤心祈禱,或回首相應;或喜,或怒,或善,或惡;或動,或靜,或智,或愚,每尊佛像,都好像在述說著自己的心事,縱觀著凡間的沉浮,人世的禍福。透過曆史煙雲,透過宗教迷霧,讓人們看到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創造。
徽縣佛爺崖石窟,位於水陽鄉姚家山村。石窟之側為南禪寺,後毀於天火。佛爺崖呈饅頭狀,石窟鑿於北麵石岩上,坐南麵北。高4064米,寬8米,自東向西雕刻跌坐大佛4尊,小佛14尊。正壁大佛高1.92米,跌坐於圓蓮坐上,麵相豐腴,神態慈祥,微帶笑容,體態自然。大佛左右上方,各有一浮雕跌坐小佛,高60厘米。右壁1號大佛高1.1米,2號大佛高1.41米,左壁大佛高1.1米,均跌坐於蓮座上。這些石佛,或正目向前,或側目前視,或舉首遙望,或低眉俯視。形象生動,神韻各異,滿壁風動。石窟略呈平頂,前簷立麵上,東西兩側各有浮雕6尊跌坐小佛,高18厘米,風化嚴重。立麵邊緣有臨空建築遺跡,方形椽孔,曆曆可見。佛爺崖是古代白水路通道。據初步考證,石窟佛像具有南北朝北周造像特征,與鄰近的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及四川石窟造像較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