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為我國東漢時創立的傳統宗教,尊奉老子為教祖,稱太上老君,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唐初曾把道教定為國教,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置崇玄館,把《道德經》和《莊子》《列子》定為士子必讀書。道教崇拜的對象是神和仙,認為神仙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所謂神者,天神、地祇、人鬼,無所不包。所謂仙者,主要指神話了的赤鬆子、鬼穀子、張天師、許真君、陳摶老祖以及後來的東遊記中的八仙等道教人物。這些道教人物,深居山間石洞,飄忽於天人之間。在道教看來,人的壽命不完全由“天”決定,經過修煉可以延年增壽,永遠擺脫塵世的疾苦煩擾。如果修煉有恒,日久天深,可以登清虛之境,成為神仙,所謂“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歸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
曆史上,隴南地區道教影響深元,道觀、神廟較多。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隴南兩當人,他修煉的洞穴在兩當縣靈官峽的登真洞。
八仙是指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他們的故事唐代就有記載,尤以張果老記述為多。
登真洞,又名張果老洞。《全唐詩》第八百六十卷錄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
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索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遺蹤掩紅塵。
詩後附小傳曰:“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山登真洞往來。”《鞏昌府誌》載,兩當縣東,“兩山秀聳,一名南岐,一名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南有登真洞,相傳唐張果登真處。”《大明一統誌》載:“登真洞在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山,乃張果登真之所。洞高1丈,深100尺,有水自頂注入石池,俗為石鼓洞。”
宋魯公《題登真洞》詩雲:“三千行滿未駿鸞,閑臥空山不計年。雲鎮洞門清如玉,石流甘液冷飛泉。青驢去踏紅塵裏,白鶴來歸玉柱前。試看高真樓隱處,此中疑蔚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山。”宋兩當縣令王令圖《題登真洞》詩雲:“偶因公事便,仙島亦追遊。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名猶在,丹砂事已休。雷聲驚石鼓,瓊乳開靈秋。便知塵凡回,超然物外儔。”現存北宋政和二年十一月五日所立《題登真洞詩》碑刻一方,又有南宋中統五年所立《重修三清閣碑》,詳細記述了張果老在登真洞修煉的事跡和修複三清閣的始末。還發現詩言誌碑和《宋故崔公墓誌銘》。墓誌銘中有張果老之珍貴記載:“邑之東有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張果老先生隱居處也。”
當地百姓有口皆碑,說張果老有一白驢,外出雲遊時,倒騎在驢背上,可日行千裏,不騎時折疊起來,裝在袖筒裏。有藏頭詩為證:“張君到處留遺蹤,果否仙翁驢倒騎。老者相傳少者說,洞中曾見有殘棋。”
張果老,名張果,老為尊稱。唐武則天、唐玄宗時人。是人不是神。終身修行,博學識廣,不屑仕途,性情古怪,頗多傳奇。善賦詩,又有《陰符經玄解》一部。他的事跡載入《舊唐書》《明皇實錄》《新唐書》及明代《八仙出處東遊記傳》《初刻拍案驚奇》等史書中,皆以神仙記之。《全唐書》說,張果老名聞天下,“天後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擢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又據載,唐玄宗派臣裴晤去請他,已齒落發稀。進京後,瞬息間又變成奇鬢皓齒,勝似壯年。玄宗要把女兒嫁給他,張果老笑而拒之,遂倒騎驢雲遊四方,以勸化世人。
《宋故崔公墓誌銘》記載說,北宋末年,兩當邑書崔熙親自赴京都求封張果老及洞祠。先封其洞為“登真洞”,封其祠為“集體觀”。後封張果老為“衝妙真人”。張果老在民間尊位很高,或建祠,或立像,或扮角,或彈唱,皆以神仙奉之。
張果老洞在靈官峽的鸑鷟(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造字:前為上“獄”下“鳥”,後為上“族”下“鳥”)山,峽穀兩岸,山巒重疊,森木蔥濃,如入仙境。那片一望無際的白皮鬆林,從山底直插山頂,總麵積達1800多公頃,約52萬多株,給鸑鷟(造字:分別上“獄”“族”下“鳥”)山增添了無盡的情趣。張果老洞就藏在這萬木叢中的懸崖斷壁間。崖下清幽穀深,碧波澄澈,崖上畫廊淩立,亭台臨空,整個山穀顯得寧靜、凝重、肅穆、清純,猶如返璞歸真的仙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