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建佛寺名播漢唐,鳳凰山創始莫考(1 / 2)

唐代,儒、道、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佛教的發展已達到全盛時期,寺院之多,僧徒之眾,令人目不暇接。

據《釋氏通鑒》記載,唐有寺院44600之多,僧徒之數26550.佛教勢力太大,信徒人數太多,足以危及統治;佛徒不納租稅,有損國家收入。唐武宗曰:“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更足以勞民傷財。會昌五年(845)策動限佛,“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四萬餘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傾,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佛事之盛,由此見之。

隴南佛寺遍及全境,或依山而建,或寄洞而立,或顯於名山勝水間,或藏於深溝巨壑中,盛況空前。今禮縣紅河鄉草壩村有一寺院,唐貞觀二十三年賜額“昭玄院”。該院規模宏大,建築群落拉開五裏長廊,有和尚300餘人。及至宋代,朝廷三次賜額,即建隆元年賜為“妙勝院”,大觀元年賜“惠應殿”,宣和三年賜“伴祥殿”。有出土《南山妙勝廨院碑》佐證。這些寺院既是人們祈福拜佛之地,又是文人墨客賦詩留名的去處,多有勝跡可尋。

位於成縣廟灣村南鳳凰山的睡佛寺,始建於漢代,因修建在鳳凰山上,古稱鳳凰山寺。唐之後改名大雲寺,俗稱睡佛寺,是隴南最早的佛寺之一,有漢代摩崖石刻為證。據《輿地勝記》載:“大雲寺石碑,在成州鳳凰山上,去州七裏,創始莫考,殿後崖上存刻字雲:漢永平十二年。”永平十二年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漢武帝開辟西域道路之後,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東漢孝明帝夜夢神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前,於是派遣使者張騫、羽林郎將景泰、博士弟子王遵等至大月國,抄取佛經四十二章,由白馬馱回洛陽,漢明帝因此立白馬寺於洛陽。睡佛寺始建於明帝永年十二年,當與中國最早的白馬寺同時,是甘肅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佛寺。又據《元一統誌》載:漢永平十二年重修鳳凰山寺。唐哀帝天祐四年,又修經閣崖,勒石為碑;經閣崖上刻有“梁天同九年”字樣。唐代的鳳凰山寺,已很有些名氣,梵宮橫空,朝鍾暮鼓,為佛家勝地。鳳凰山寺改大雲寺是有些來曆的。唐武則天時,右都長安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4卷,上表朝廷,言太後武則天乃菩薩下世,要代唐為帝。武則天臨朝後,頒示《大雲經》,修建大雲寺。鳳凰山寺遂改名大雲寺。大雲寺俗稱睡佛寺者,因寺內有一尊巨大的睡佛,故而得名。

睡佛寺橫臥於鳳凰山東側。三麵淩空,勢如刀臂,直立的懸崖斷壁間有一條長長的石徑,被叢林覆蓋。過了石徑雲棧,便是睡佛寺。睡佛寺藏在巨大的溶岩石窟中,主窟高闊恢宏,大氣磅礴,可容千人,與主窟相連的是一道長廊式偏窟。

主殿為菩薩殿,供奉著菩薩及唐僧、悟空之類的佛像,有天然石缸常年積水不涸,甘甜清涼。香火極盛。偏殿為睡佛殿。巨大的睡佛安然地躺在香案之後的佛床上,神態寧靜,安祥慈善。眼簾半張半闔,似笑非笑,似媚非媚,和藹中透著幾分威嚴,給人一種高大神秘的感覺。寺內的雕梁畫棟,飛簷琉璃都深藏在穹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