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元二年(759),杜甫寓居同穀,適逢好友讚上人在大雲寺當和尚,“異縣逢故友”,往來頗多。別離同穀時,杜甫寫了《別讚上人》詩與讚公互勉:
百川日東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
讚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還為世塵嬰,頗帶憔悴色。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是身如浮雲,安可限南北。
異縣逢舊友,初忻寫胸臆。天長關塞寒,歲暮饑凍逼。
野風吹征衣,欲別向曛黑。馬嘶思故櫪,歸鳥盡斂翼。
古來聚散地,宿昔長荊棘。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
《別讚上人》傳遞了當年大雲寺的盛況。讚上人在京城時與杜甫為摯友,因仕途中的坎坷,無奈西行於大雲寺落發為僧。杜甫與讚上人同為落魄之士,自然心境的苦衷都壓抑在心頭。該詩就是這種摯友情誼的生動表現。杜甫初寫自己漂泊無定的生活遭遇,次寫異地遇舊友的情緣和交往,最後寫難舍難離的心境,並互為勉勵。“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衰年相遇,又匆匆別離,隻有發出“出處各努力”的感歎。
香山是西和、禮縣之間著名的風景名勝,為兩縣天然連體屏障。香山寺殿,規模宏大,曆代均有增補。以觀音殿為中心,依次欞星門、玉皇殿、鍾鼓樓,還有寮房和隱士觀星宿、望仙氣的亭台。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至端五節前後,遊人雲集,盛況空前。望仙台是觀勝尋仙的去處。晴朗的晚上,登臨觀星台,但見河漢迢遙,星光燦爛,令人神馳。白天,站在望仙亭,觀十裏雲海,看日出日落,奇麗的晨曦,深沉的暮色,悄然消融於浩渺的天宇。登上青石壘砌的“天梯”,山峭崖陡,心驚膽寒。一崖峭然聳立,孤撐如掌,闊不到一丈見方,高約三丈,名曰“舍身崖”,相傳為漢末西峪國王三公主妙善墜崖舍身處。
據傳,三國時期,西峪國有個姓妙的莊王,前妻康氏死後,又娶卞氏為續。卞氏陰險毒辣,為了篡權奪位,先害死妙莊王,後又縱火燒毀了三女兒妙善隱居的白雀寺。寺內360名僧人無一幸存。妙善被赤、沙、童、吉等四位方神救出,保駕香山。從此,妙善在香山結茅布道,驅除邪魔,普度眾生。一天,妙善正在崖畔凝神,突然,一隻白兔從她眼前跑過,向崖邊竄去。妙善急忙撲救白兔,不幸墜入深淵。妙善遺蛻成仙之後,她的軀殼被弟子們安葬在懸崖上。這個峭立的孤峰也就稱為“舍身崖”了。眾僧人在舍身崖修建廟宇,把妙善塑成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轉世,供後人世代敬奉。白雀寺是一座遠近聞名的佛教香火勝地。古寺一進兩院,布局嚴謹,造型獨特,工藝精巧,和那幾株獨立的古柏相映相輝,渾然成趣。山門兩側有鍾鼓樓,樓前有左右廂閣。殿宇屋蓋皆以灰筒板瓦飾之,山頂正脊有玻璃龍吻,重脊飛鳥走獸,形象逼真,如走如飛。簷柱、鬥拱施以彩繪,殿梁二龍騰飛,門楣山水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