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創了中華民族無比的輝煌,從貞觀到開元的100年間,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族人行數千裏,可以“不賚食,取給於路”;“四方豐稔,百姓殷富”。
盛唐時期的隴南,除西北邊陲遭遇過吐浴渾的騷擾外,很少受到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得到重大發展。《資治通鑒》說:“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此時的隴南,農業、手工業、商業、采礦業、交通,都有大的發展。
屯田在隴南興起。成州有3屯,武州有1屯,岷州有2屯,每屯平均耕種麵積為50頃。唐朝實行府兵製,軍事與農業相連。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兵士就是農民,農民就是兵士。戰時為兵,閑時為民。唐初,隴南邊陲吐浴渾不斷侵擾。中唐之後,吐蕃又重兵壓境,威脅著唐朝的統治。朝廷將領軍府改稱折衝府,全國設折衝府634個,以防外患。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幹所養刺客紇於承基,告發太子謀反,詔廢太子為庶人,以紇於承基為祐川府(今宕昌理川)折衝都尉。祐川為邊陲前哨,在祐川設折衝府,必然要以大軍屯駐。屯田遂起。成州、武州、岷州的屯田都是兵屯之田,戰時守邊,閑時耕田。與吐蕃結盟後,成州屯兵數萬,大規模開展屯田,又開辟嘉陵江支流洛河漕運,以濟成州軍需之不足。
唐朝還在隴南修鑿棧道,疏通要津,以供軍需民用。
開元元年至十二年(713—724),漢陽郡太守趙承奉詔修築南龍門峪(今西和壇土關)棧道。十年竣工。龍門峪在今西和縣石峽古道上。峽窄崖陡,猶如山門,石峽河夾在兩山之間。曆代在此設關戍守。摩天懸壁上鐫刻“碧峰插天”四字。武則天以趙承聰慧能幹,詔令他修築這條棧道。壇土關雙石寺北崖發現了一方摩崖石刻,記載了趙承修築龍門石道的情況。石刻雲:
路泛墊,隘吞湮。郡南陽衝,蜀門之陬,控仇池之險要。自開鑿十年,方阻。國之要津,為人之登臨,空連白雲而懸垂危梁,跨道青而是。勞駟騎,弊征軒,淒傷路隅,歎息江島。我太守趙承委,上聞天聰。啟乎新路,郵堂清閑,朱崖以延,敞牧野以而傍按。於是,詢黃儉,鼓路以蹈之,蠢蠢黎人,以愁歌以樂之。恭成頌雲,或旌社事。
頌曰:我太守兮化融,坐甘棠兮易舊,布仁風兮列郡,蒼生歎兮暮,越水登山兮辟新路,不弊艱危,人勞於轉辦理。冰壺挺操,霜鏡疑似。刻石雕文兮,千秋萬歲兮奉揚德間!
《新路頌》序雲,坦途關古道,夾在峽穀的路基,河水溢出路麵,阻塞通道。岸壁上懸掛的危梁,笈笈欲墜。這裏是漢陽郡南的咽喉,是秦隴入蜀的孔道,是控扼仇地的軍事要塞,係國之要津,地位極其重要。開元時,武則天以趙承聰慧,詔其重建。延伸崖棧閣,拓寬懸空立柱。開鑿十年方得竣工。頌辭是對趙承功德的讚頌。
交通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繁榮,鹽業、種植業、采礦業,以及養殖業、手工業,發展很快,商貿市場遍及城鄉。
鹽官的井鹽生產日盛一日。井鹽的開采和銷售均為官辦。幹元中,杜甫途經鹽官,所見井鹽生產規模很大。“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搰搰,出車日連連。”既供民用,亦供軍用。
經濟作物品種繁多。後漢時,武都即出蜜、漆。氐人“俗能織布,善種田”。唐代,許多特產被列為貢品。《元和郡縣誌》載:“階州,開元貢花椒。”《藝文類聚》載:“蜀椒久服之頭不白,寒者熱,熱者輕,輕者重,出武都,色赤者善。”陰平的橘柑、核桃,稱為上乘。《新唐書·地理誌》載:“文州陰平郡,土貢橘子。”“陰平胡桃核大而皮脆,急捉則碎。”種桑植棉已遍及白水江、白龍江兩岸。《新唐書·地理誌》載:“棉綢,文州貢。”從漢代起,普遍養豬、牛、馬、驢、騾,形成鹽官等較大的騾馬交易市場。武都(洛峪)為全國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紡織成為重要的手工業。
礦業開采遍及白龍江、嘉陵江流域。《通典·食貨典》載:“懷道郡,貢麩金十兩。《元和郡縣誌》載:“宕州,開元貢麩金。”“兩當,有銀。梁泉,有銀,有鐵。”“雄黃出宕昌、武都者為佳,塊方數寸,明徹如雞冠,或以為枕,服之避邪惡。”武都以石膽上貢。
隴南藥材早有盛名,貴重藥材往往上貢。武州貢品有蜜蠟、羚羊角,文州、鳳州有麝香、蜜蠟,成州有鹿茸、防葵、狼毒。宕州有朱砂。《元和郡縣誌》載:“斫花山,在(懷道)縣東北八十裏(今宕昌境),出朱砂、雄黃,人常采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