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記載了天下十道所貢之物,其中的隴右道凡二十有一州,東接秦,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隴右道,隴南亦在其中。“賦:布、麻,貢:麩金、礪石、碁石、蜜、蠟、蠟燭、毛毼、麝香、白氎,及鳥獸之角、羽、毛、皮革”。今徽、成、康、武、文等地,是古代我國絲綢生產的主要產區。南北朝時就以出產綢、絹而著名。
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使一些地方官在利澤百姓之後,有心境修池建亭,造福縣城。
天授中(690—691),司府丞裴守貞受命複查舊案,因違背武則天旨意,貶為汴州司馬,又遷為成州刺史。裴守貞來成州時,當為盛世,他在成州政不務威嚴,注重實事,開辟蓮湖,深受吏民擁護。由成州調往寧州時,送者數千,出成州境而送者猶不止。
裴公蓮池,今仍為成縣縣城的瀏覽勝景。唐昭宗大順年間(890),節度副使劉崇魯述重建水亭,立有《唐刺史劉公重修水亭記》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的《蓮池亭碑記》,對裴守貞始建蓮池及橋亭有生動的描繪:
夫蓮亭者,唐成州刺史裴守貞所創建也。裴公治成時,觀斯肥概,遂鑿池引水,建亭其上。環亭種蓮,以供賞玩。每夏月曛風,葉舒圓蓋,花綻長簪。斯時也,聽四起之菱歌,噴荷香之十裏,壯濂溪之偉觀,映六郎之粉麵,公登亭歡笑,水天一色,群鷗鷺而侶魚蝦,熙熙間殃不覺隴頭間又有一小西湖也。
這段文字追憶了蓮池初建時令人陶醉的情景。撰者從裴公建蓮池想到了為官之道。“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清乾隆四年(1739),又重修蓮池橋亭,立《重修蓮池亭記》碑:
成州八景,裴公蓮湖實勝且近雲。公諱守貞,稷山人,唐高宗時知成州。
政通人和,乃於治西偏,鑿塘引水成湖,湖心建亭,環亭植蓮,夾岸樹桃柳,
榜曰:湖山飛閣。為橋,前“雲錦”,後“霞漪”。每夏秋間,綠衣漾波,香風滿座,遊魚逐萍藻下上,公時集僚屬觴詠其間,極一時勝事。
裴公蓮池,雅名裴公蓮沼。占地20畝,其中湖麵15畝,分東湖、西湖。湖中建湖山堂和連體遊廊,湖山堂是一座矗脊攢頂的八角亭,俗稱“蓮亭”,有扶椅供遊人賞荷觀景;南北二廊有杆欄護依,南曰:“雲錦”,北曰:“霞漪”。整個橋亭,飛簷高翹,雕梁畫棟,華蓋楚楚,熠熠耀眼。
開元至至德間,上祿縣三位縣令頗有德政,被吏民們傳頌。開元間,柴希言自溢陽尉升任上祿縣令,任內以廉潔受到稱譽。天寶中,郭瞻以永康縣尉升任上祿縣令,任內有顯著政績。至德中,郭百陽任漢源縣令,為政恭謹認真,講求實際,受到好評。
立於漢源縣衙的《漢源縣令廳壁記》碑,記錄了上祿縣改漢源縣的曆史蹤跡,追念了已去的三位父母官為治理上祿和漢源留下的美政。撰文立碑者為漢源縣令於邵。天寶十五年(756),上祿縣改為漢源縣,取西漢水源頭之意。漢源縣“南牙蜀門,東豁雍疇,西走連跡,北逾大漠”,有其要衝之險。撰者以為,作為漢源縣令,絕非等閑之輩。“故有獄市之煩,夫億之費,上資郡府,下用臨恤”,隻有堅守正道,始終如一,才足以幹事;隻有廉潔謹慎,不貪不沾,才足以率人。“清靜”,則可以不煩擾百姓,“忠恕”,則可以處處為百姓的疾苦著想。要當好漢源縣令是不容易的。於邵由此而想起為那些已去的父母官立碑。這就是前麵提到的以清白聞名的柴希言,以甚有能事的郭瞻,以居官恭謹的郭伯陽。漢源縣令於邵雖然沒有提到自己,但是,褒揚前者就是激勵後者。大概於邵在任漢源縣令期間亦頗有政聲吧,不然何以在離任時想起為別人立碑呢!有這樣一批地方官,隴南的事情一定會辦好的,盛唐離不開好官的治理。
隴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又屬西陲邊壤之地,朝廷往往將那些降職之臣貶官於此,即使那些以暗告而發跡的人,也動輒派來隴南為官。
武德九年(629),朝廷發生了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與長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六月四日,世民先發製人,設伏兵於玄武門,乘太子建成、齊王李元吉入朝,突發襲擊。世民射死太子建成,尉遲恭殺死元吉。東宮和齊王府的衛隊,聞訊猛攻玄武門,世民率衛隊拒戰,並迫使李淵立世民為太子。李淵傳位世民,自稱太上皇。“玄武門之變”事出有因。世民弟李元吉暗告李世民近臣左一馬軍總管程知節,高祖李淵聽其言,使程知節出任康州(同穀縣置)刺史。程知節與李世民密謀說:“大夫去左右手矣,身欲久全,得乎?知節以死不敢去,願早決計!”程知節遂留京參與“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臨朝,遷程知節為右武威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