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元二年(759),杜甫為避“安史之亂”,自長安西行秦州,十月又南下隴南,經禮縣,過西和,寓居在成縣的飛龍峽。月餘後途經徽縣,去了四川成都。杜甫在隴南留下數十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篇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變化,從中也窺見“安史之亂”期間隴南的曆史麵貌。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生於河南鞏縣。青年時代,正是唐朝高度繁盛的開元時期。20歲後,曾漫遊吳、越、齊、趙。天寶五年(746)來到長安,這時唐王朝已經開始走向衰敗,但表麵仍保持著虛假的繁榮。在長安困處十年,因朝廷腐敗,幾次應試而不得誌,生活頗為艱難。“安史之亂”暴發後,杜甫帶著一家人逃難。天寶十五年,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管,奉玄宗使,由蜀中赴靈武冊立肅宗為帝。杜甫投奔肅宗,不幸途中被叛軍捉住,解送長安。長安經過叛軍的殺戮洗劫,慘不忍睹。半載之餘,逃出長安,曆盡艱辛,到了鳳翔。唐肅宗給了他個左拾遺的官職。後因房管為人所讒而罷相,杜甫舍命營救,險些論罪,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肅宗幹元二年(759),關內大旱,饑饉難耐,他毅然棄官,帶著妻子和兩個子女,一個弟弟,舉家西遷。
戰亂、饑饉和政治上的不得誌,把杜甫推到了社會的底層。他親身經曆了統治者的腐朽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使他成為我國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同穀之行是杜甫生活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也是他在詩歌創作上最有成就的一段時間。
杜甫在奔赴同穀的路上,頂著蕭瑟的秋風,輾轉進發,留下十多首紀行詩,是他行旅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
路經禮縣鹽官時,寫了《鹽井》一詩,讚井鹽生產的盛況,歎嗟地方鹽官“自公鬥三百,轉致斛六千”的貪贓行徑。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
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鬥三百,轉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歎嗟,物理固自然。
在西和縣寫了《寒峽》《法鏡寺》《青陽峽》三首詩。這三首詩通過景物描寫,抒發行路的艱辛,把家愁國難亂世民憂種種複雜而深厚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
路經長道祁家峽時,麵對岸絕天寒的峽穀,在《寒峽》詩中感歎“此生免荷役,未敢辭路難”的境遇和“我實衣裳單”的窘迫:
行邁日悄悄,山穀勢多端。雲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
寒峽不可度,我實衣裳單。況當中冬交,溯沿增波瀾。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役,未敢辭路難。
法鏡寺在西和五台山上,以石窟造像著稱,景象尤吸引人。杜甫在《法鏡寺》詩中說他“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可是當他“神傷山行深”時,卻為法鏡寺“愁破崖寺古”的景象所陶醉。對法鏡寺風光的描寫入木三分。
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
嬋娟碧鮮淨,蕭摵寒籜聚。回回山根水,冉冉鬆上雨。
泄雲蒙清晨,初日翳複吐。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
拄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冥冥子規叫,微徑不複取。
西和南境有青陽峽,群峰聳立,峽高穀深,不見天日。杜甫在《青陽峽》詩中對青陽峽“南行道彌惡”“天窄壁麵削”的峽穀險道震驚不已。
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岡巒相經亙,雲水氣參錯。
林迥硤角來,天窄壁麵削。溪西五裏石,奮怒向我落。
仰看日車側,俯恐坤軸弱。魑魅嘯有風,霜霰浩漠漠。
昨憶逾隴阪,高秋視吳嶽。東笑蓮華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壯觀,已謂殷寥廓。突兀猶趁人,及茲歎冥莫。
這三首詩,讚歎祖國壯美山河,而隴南的峽穀險道更讓他心驚欲絕,感歎不已。杜甫滿懷憂國憂民的悲憤,顛沛流離,攜家遠行,可是當他目睹了奧秘無窮,豐富多采的隴南形勝後,一種抵製不住的激情奔湧而出。每首詩立意卓然,大氣包舉。行旅之艱難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杜甫的紀行詩,不僅抒發感情,摹寫物象,同時時時不忘災難深重的國家和人民,表現了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乃至對朝政的評擊。《龍門鎮》和《石龕》就是這一類詩。《石龕》:
細泉兼輕冰,沮洳棧道濕。不辭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門雪雲隘,古鎮峰巒集。旌竿暮慘澹,風水白刃澀。
胡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爾遠戍人,山寒夜中泣。
《龍門鎮》是杜甫步入同穀境後的第一首詩。該詩記述了龍門鎮行路的艱辛,寄托詩人對朝廷在遠離戰場的龍門鎮屯兵戍守的不滿,並表達了對戍卒的同情。一二聯描寫行路的艱辛。三四聯寫守衛在龍門鎮關隘的士卒,兵刃鈍澀不揚,軍威不振的情景。五六聯發出感歎:叛軍屯兵洛陽,卻為何在這裏設防!龍門鎮在成縣府城,一說在西和坦途關。坦途關古稱龍門鎮。《龍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