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辟蜀道李白放歌,疏洛河宗元揮毫(1 / 3)

蜀道是唐代朝廷開辟的入蜀官道,係國道大動脈。起自京師長安,穿寶雞,越秦嶺,過兩當,西行至徽縣,又向南過劍門關入蜀。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皆走此道,繁盛之極。唐明皇為了讓他的的寵妃楊貴妃吃到四川涪陵的新鮮荔枝,驛差沿著蜀道,晝夜兼行,往京城傳送。天寶年間,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楊國忠、楊貴妃隨玄宗西逃,於馬嵬坡被誅後,玄宗又南逃川蜀,在徽縣小駐。玄宗走的就是蜀道。

蜀道乃隴蜀之脊,山高路險。最艱險者有三處,一曰秦嶺鳥道,二曰青泥嶺,三曰劍門關。青泥嶺為蜀道中最艱險者。既有秦嶺的高峻,又有劍門的險惡,更有難以想象的崎嶇和泥濘。

青泥嶺古道在今徽縣嘉陵江畔,似一座巨峰衝天而立。從縣城到青泥嶺隻二十公裏,山山相隨,峰峰疊起,層層拔高,把青泥嶺托舉在藍天白雲裏。崎嶇的山道,終年籠罩在茫茫雲霧中,迂回曲折,盤來盤去,行人整日在泥濘中跋涉,艱苦異常。在青泥嶺古道設驛站兩個,之北為青泥河上的青泥驛,之南為嘉陵江畔的虞關驛,雖為偏僻小鎮,卻繁盛之極。

青泥嶺俗稱鐵山。鐵山雄奇超凡,意象百態。山上寺廟林立,鬆濤起伏,曲徑通幽。廟內有鐵鍾,鑄有銘文《鐵山鑄鍾記》,對鐵山和青泥嶺記述較多。碑曰:“鐵山在城南四十裏,雙峰卓起,時出雲雨,其色似鐵,因以得名。劉子羽謂蜀口棧道之隘,即此焉。自上而下的十裏,路僅容足,步步險絕。懸崖清泉湧出,深可十餘丈,環腹有洞九,石門一。其下為太平庵、虞關。青泥嶺、嘉陵江,林壑奇峭,我徽一大觀也。”

秦漢以降,河池為入蜀的門戶,而青泥嶺則為蜀地天然屏障。公元34年,劉秀南下入蜀,蜀王公孫述遣將踞守河池,漢軍敗退。617年,薛舉於秦隴起兵反隋,遣子仁越率兵入蜀,於河池天險被太守蕭瑀擊退。

盛唐時期,許多文人墨客頻繁往來於青泥嶺,對青泥嶺的高峻險絕感歎不已,吟詩作歌,以抒發自己激越的心境。

韋應物,唐代著名詩人。於天寶間曾過蜀道,夜宿嘉陵江邊的驛站。在驛站吟《嘉陵江聞水聲寄深上人》詩一首,對嘉陵江驛站的自然風光和驛站的閑適靜穆給予真實而生動的描繪:

鑿崖池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

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韋應物早年在宮廷中當過“三衛郎”的差使,狂放不羈。後應舉進士,曆官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他的詩在藝術上達到非常純熟的地步。

元稹所寫《青雲驛》一詩,以青雲驛喻青泥驛。全詩洋洋480字:

岧嶢青雲嶺,下有千仞溪。裴回不可上,人倦馬亦嘶。願登青雲路,若望丹霞梯。

謂言青雲驛,繡戶芙蓉閨。謂言青雲騎,玉勒黃金蹄。謂言青雲具,瑚璉雜象犀。

謂言青雲吏,的的顏如珪。懷此青雲望,安能複久稽。攀援信不易,風雨正淒淒。

已怪杜鵑鳥,先來山下啼。才及青雲驛,忽遇蓬蒿妻。延我開蓽戶,鑿竇宛如圭。

逡巡吏來謁,頭白顏色黧。饋食頻叫噪,假器仍乞酰。向時延我者,共舍藿與藜。

乘我牂牁馬,蒙茸大如羝。悔為青雲意,此意良噬臍。昔遊蜀門下,有驛名青泥。

聞名意慘愴,若墜牢與狴。雲泥異所稱,人物一以齊。複聞閶闔上,下視日月低。

銀城蕊珠殿,玉版金字題。大帝直南北,群仙侍東西。龍虎儼隊仗,雷霆轟鼓鼙。

元君理庭內,左右桃花蹊。丹霞爛成綺,景雲輕若綈。天池光灩灩,瑤草綠萋萋。

眾真千萬輩,柔顏盡如荑。手持鳳尾扇,頭戴翠羽笄。雲韶互鏗戛,霞服相提攜。

雙雙發皓齒,各各揚輕袿。天祚樂未極,溟波浩無堤。穢賤靈所惡,安肯問黔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