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長期為吐穀渾和宕昌羌族所占,民俗落後,迷信盛行。隋初,朝廷重視對中原文化的傳播,把移風易俗視為地方官吏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不遺餘力。開皇九年,駕部侍郎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州包括今岷縣、宕昌。岷州百姓畏疾忌疫,一人有病,全家躲避,病者多死。公義命將病人全部抬至府第,暑月疾病流行時,病人達至數百,府第廳廊皆滿,公義親設一榻,居處其間,日夜親為探視,以俸祿請醫購藥治療。病人治愈後,召其家人喻之曰:“若相染者,吾死久矣!”病人家屬皆慚愧感激。其後,凡有病者,病人家屬守在病人身邊侍養治療,拋棄病人之舊俗由此改變。岷州境內呼公義為慈母。
隋朝國勢強盛,但隻存在18年即被大規模的農民暴動所推翻。隋煬帝繼位後,驕奢淫蕩,施行暴政,激起天下人反對。一曰,專製過於黑暗。阿庾奉承之輩日見親近,而忠良剛直之人屢受排擠。刑部尚書宇文弼,因說煬帝荒淫廢政而被殺,激起天下人怨恨,被誅戮的還有開國功臣高穎、賀若弼等。二曰,擾民過於煩苛。修運河,不堪其苦。廣通渠自長安至潼關,征用秦隴百姓100萬之眾,隴南盡在其數,能生還者隻七八十。修永濟渠,“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修通濟渠,“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100餘萬……又發淮南民10餘萬開邗溝。”建宮殿,耗民驚人,僅修築洛陽東宮一處,“每月役丁二百萬人。”用兵之擾民,使“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搜刮之擾民,使“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天災流行,僅山東、河南大水淹沒30餘郡,民相賣為奴婢。
在農民暴動的衝激下,李淵舉起反隋大旗,起事太原。
李淵,隴西成紀人。做過幾個州的刺史、太守。大業十二年(616),煬帝南巡江都,以李淵為太原留守。農民暴動遍及全國,群雄四起,李淵起事後,很快有部眾3萬餘人,入長安時已達20餘萬眾。十三年五月,李淵受封唐王,已操有半壁江山。麵對群雄割據的局麵,他東征西伐,南入北出,劍鋒所指,銳不可當。
金城(今蘭州)校尉薛舉,是稱霸隴右的起義首領。強悍善射,武藝超群。正值隴右饑荒嚴重,農民起義軍如蜂飛起。薛舉於金城起兵反隋,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封子仁果為齊公,少子仁越為晉公。岷山(今白龍江及洮河上遊地區)羌酋鍾利俗擁眾二萬投薛舉部,薛舉兵力發展到13萬。大業十三年,薛舉在金城稱帝。其子仁果攻克秦州(今天水),薛舉改以秦州為都城,隴南北部諸州縣盡為薛舉所有。薛舉遣幾路軍馬大舉用兵,與李淵並爭天下。其子晉王仁越率兵向劍門以攻取川蜀,進至河池,以圖打開入蜀大門,被河池太守蕭瑀擊退。
是年三月,煬帝在江南被弑。五月,李淵於長安稱帝,改武德元年,始為大唐。
唐高祖李淵命秦州人薑謇與竇軌安撫隴右,薑、竇出散關,下河池、漢陽,恰遇薛舉,竇軌被戰敗,李淵召回薑謇,任其為員外散騎常侍。十二月,李淵子李世民大破薛舉於扶風。丁酉,河池太守蕭瑀及漢陽郡(今西和漢源)相繼歸唐。唐以蕭瑀為禮部尚書、宋國公。李世民又率薑謇、竇軌進軍隴右,行至長道,與薛舉交戰於祁山,薛舉勢盛力強,李世民敗還。薛舉病死,仁果繼立。李世民以勁旅出其不意襲擊仁果,薛軍大敗,仁果率百官出降。
武德元年(618),武都、宕昌等郡皆降於唐,整個隴南為唐所有。唐朝以漢陽郡置成州,同穀縣置西康州,宕昌郡置宕州,武都郡置武州。陰平郡改為文州,河池郡改為鳳州。二年,置秦州總管府,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蘭、宕、撫等12州,歸秦州總管府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