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隋文帝興內攘外,薛舉兵盤踞徽成(1 / 2)

楊氏氐族政權和梁氐羌族政權滅亡後,隴南全境為北周所有。楊堅把持北周朝政,將周宗室子孫殺戮殆盡,迫周禪位,以隋代周,自稱隋文帝,建都長安。先後滅掉南朝的梁、陳,建立起統一的隋朝集權帝國。東西9300裏,南北14815裏,版圖之大,頗為可觀。隋朝初建,麵臨三大問題。其一,如何發展生產,以足民食;其二,如何管理官吏,以禦腐敗;其三,如何抵禦外患,以固國防。

楊堅采取了諸多興國強民之策,頗得吏民讚譽。隴南亦受其益。

為防權力重迭,罷天下諸郡,以州縣統之。隋初,隴南的宕昌(治今南陽)、甘鬆(治今舟曲峰迭)、祐川(治今理川)、永都(即武都)、武階(治福津)、蘆北(治長鬆即文縣)、兩當(治兩當)、廣化(治河池)、廣業(治同穀)、仇池(治上祿)、漢陽(治長道)諸郡皆廢。置迭州總管府,廢宕州總管府,隴南的西南州縣多數歸迭州總管府所轄,西北諸州縣歸秦州總管府所轄。數年之後,複置漢陽(治上祿)、宕昌(治良恭)、武都(治將利)、河池(治梁泉)4郡。

以功重用舊吏,除仕途之弊。宇文珍,北周宕州刺史,子宇文弼為禮部上士。鄧至國時,弼曾奉使說鄧至諸羌歸順,前後降服三十餘部。隋文帝以功封平昌縣公,入為尚書右丞。隋煬帝繼位後拜弼為刑部尚書。西縣人趙芬,少有辯智,頗涉經史。其父趙演,北周秦州刺史。隋文帝拜趙芬為尚書左仆射,與王誼共修律令。開皇元年十月,新律頒行,罷除了酷刑梟轘之法及鞭法。三年正月,頒行新修禮律。北周鳳州(治河池)刺史李惇及其父孝穆有功於周,嫡孫李筠由此襲李穆爵位,拜儀同。

休養生息,廣設糧倉,又疏通運河,以濟南北糧運之急。京師設包廩,州設州倉,社設義倉,以備不及。所謂社倉,即豐歉調劑也。據《隋書》《食貨誌》載:隋文帝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獲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窖儲之。每年收積,勿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有饑饉者,即以此穀賑給。一時間,社會安定,百姓富積。開皇十六年(596)正月,因連續大旱,莊稼無收,饑荒遍野。朝廷詔諭:秦、迭、成、康、武、文、宕、岷等州社倉開倉賑民,並於當縣安置。二月,又詔社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1石,中戶不過7鬥,下戶不過4鬥。使災民渡過荒年。

抵禦外患,以息邊境之急。擾亂隋朝邊境的外族,西部有吐穀渾,北部有突厥,東北部有高麗。

吐穀渾國,其地東西三千裏,南北千餘裏。南北朝時,吐穀渾多次侵擾宕昌。隋初,不斷攻打岷、宕二州,以圖內犯。開皇三年(583)四月,吐穀渾攻臨洮郡(治今岷縣境,包括今岷縣、迭部、宕昌),洮州刺史皮子信戰死,汶州總管梁遠擊走吐穀渾。之後又多次侵犯,叛服無常。隋朝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突厥,無暇分兵吐穀渾。隋文帝楊堅對吐穀渾暫取防撫的政策,盡量將其穩住。開皇六年,吐穀渾王誇呂欲廢太子,太子欲謀執誇呂降隋,向隋邊吏請兵求助,秦州總管王弘請朝廷派兵接應。楊堅未許。吐穀渾太子被誇呂所殺。杜燦請乘吐穀渾內亂出兵攻伐。楊堅的態度是“任其自拔”。還以光化公主嫁給吐穀渾王世伏。煬帝繼位,吐穀渾常來探訪國家消息。《隋書》載:“朝貢發至,而常訪國家消息,上甚惡之。”煬帝乃與歸順的鐵勒合力進擊,大破其眾。吐穀渾王伏允遁逃,部落來降者10萬餘口。

高麗都於平壤,“每相侵奪,戰爭不相。”隋文帝統一中華後,高麗首長湯,大為不安,於是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大業十一年(615)十月,隋煬帝發兵北伐突厥,繼征高麗。時,突厥兵10萬圍煬帝於雁門,蕭瑀建議罷征高麗,專攻突厥。煬帝不聽。雁門關解圍後,煬帝以瑀動搖軍心為罪名,被貶為河池郡守。初,蕭瑀以外戚有才行,曾事煬帝於東宮,累遷至內史侍郎,委以機務。由於蕭瑀秉性剛直,多次冒犯煬帝的旨意,煬帝對他逐漸疏遠起來。此次“轉征高麗”的建議隻因與煬帝的旨意相悖,故而以“動搖軍心”之罪被貶,且令他即日起程。隋煬帝與高麗前後有四次較大的戰事,竟沒有一次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