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飛人大眼雄北魏,北周名臣列二趙(1 / 2)

晉代之後,南北朝對峙達200餘年。重勇武,惜文才,一大批智能之士走上仕途。北魏驍將楊大眼,北周名臣趙煚、趙芬,皆隴南俊傑之士,名列史冊。

楊大眼,武都氐豪楊難當之孫,卒年不詳。仇池國滅亡後,楊難當逃北魏,子孫皆入北魏為官。大眼少有膽氣,習武勤功,自成一家。勇敢敏捷,奔跳如飛,人稱“飛人”,莫之能比。孝文帝南伐,令尚書李衝典選征官。大眼自告奮勇,請求出征。李衝未許。大眼說:“請讓我表演個絕技吧!”便出長繩3丈許,“係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觀看者皆為之驚歎。李衝佩服地說:“千百年來,還未見有跑得如此快捷的人。”遂用為征伐軍主。大眼左右顧盼同僚說:“吾有今日之絕技,猶如蛟龍得水,非一日之功,自此一舉,不複與諸君齊列矣。”南征後,每戰勇冠六軍。因功遷為輔國將軍、東荊州刺史。

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楊大眼率軍南征南梁之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因久攻不克,免官徙至營州為兵。永平中,複為中山內史。高肇率兵征蜀,楊大眼以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淮、肥,以聲援高肇。每戰必克,凶勇異常,得勝而還。因功遷光祿大夫、平東將軍。返回京師,“人慕其雄勇,觀者如市。”死於知荊州任上。

史書說,楊大眼善射騎,裝束雄竦,環甲折旋,見稱當世。撫巡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自為將帥,身先士卒,衝突堅陣,當其鋒者,莫不推拉。淮泗、荊、沔之間,聞有童兒啼者,恐之雲:“楊大眼至。”無不即止。當世雄其饒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出為荊州刺史,荊蠻不敢複為寇盜。

楊大眼識字不多,但善於學習,常叫人給他讀書,坐而聽之,悉皆記識,人稱頌之。發布露告,親自口授,出口成章,竟無廢辭。死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存有石刻《楊大眼造像記》。據《楊大眼造像記》載:楊大眼的飛人絕技,是“誕承”了先輩的家風,曆經長期艱苦的鍛煉,才達到“挺超群”的境界。楊氏家庭長期占山為王,為了生存,跋山涉水,東征西戰,形成了快速敏捷的技藝。《北史》列入楊大眼傳。大眼生3子,曰甑生、領軍、征南,皆潘氏所生,氣度有父風,後逃奔南梁。大眼妻潘氏,善射騎。大眼討蠻酋樊季安等,潘氏坐於幕中謀劃軍事,披甲戴盔,談笑自若。楊大眼對左右說:“此潘將軍也。”後女婿趙延寶告潘氏留居洛陽時有不軌之舉,被楊大眼所殺。又娶元氏。

有楊華者,楊大眼之子,乃3子之一也。據《梁書·王神念傳》載:“有勇力,容貌雄偉,魏胡太後深寵之。華俱禍及,率部曲來降,累著戰功。曆官太仆卿、太子左衛,封益陽侯。”所謂禍者,因大眼子向元氏索要大眼所遺印授,意欲承襲父職。元氏不許遂開棺搜取,受到趙延寶厲聲訓斥,趙延寶被征南射死,元氏跳入水中逃命,征南欲射殺之,被甑生勸阻。征南兄弟“俱禍及”,將大眼屍體移出,逃往南梁。楊華,或為征南也。據傳,楊華曾與夫人上仇池山省籍。

趙煚(532—599),字通賢,天水西縣(今禮縣)人。祖父趙超宗,北魏河東太守。父趙仲甑,魏尚書左丞。

趙煚自幼喪父。十四歲時,見人盜伐父親墓旁樹木,便號啕大哭不止。被送至官府,見魏右仆射周惠達時長揖不拜,哭訴著自己孤苦的身世。周惠達以趙煚不凡而遭遇不幸,深表同情。趙煚刻苦讀書,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善謀略,有見識。西魏文帝詔其為相府參軍,隨其攻城陷地,多有戰功。洛陽攻陷後,請求留守以安撫流亡百姓。率部與南齊作戰5次,屢戰屢勝,斬獲甚多。因功封平定縣男,後遷中書侍郎。

北周閔帝時,任趙煚為陝州刺史。蠻族首領向天王攻占北周信陵、秭歸二郡,趙煚奉命討伐,收複二郡。蠻族首領鄭南鄉乘安蜀城連降大雨,城牆毀塌,聯絡南陳將吳明澈,準備襲擊安蜀城。趙煚有意不修複城牆,以麻痹敵人,暗中卻派人聯絡另一支蠻族部落首領向武陽,勸其趁虛攻擊鄭南鄉。鄭南鄉聞訊急忙撤軍回救,安蜀城之圍遂解。趙煚率軍與陳將吳明澈交戰16次而獲勝,因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又遷戶部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