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為什麼魚鰾對魚的沉浮並不起決定作用(2 / 3)

4.鯨的頭上為什麼有個大“水柱”

鯨是哺乳動物,與魚不一樣,它不是用鰓而是用肺呼吸的。長期對水中生活的適應,使得它們的鼻孔向後移動到了頭頂上,形成了一個或兩個噴氣孔。

鯨在水下時,鼻孔能自動關閉,呼吸道和嘴部隔開,水不會流進肺裏。當需要呼吸換氣時,它就浮到海麵上來,先從頭頂上的噴氣孔,也就是外鼻孔向外呼出肺裏用過的充滿了水蒸氣的空氣。由於它們的力氣特別大,噴出的氣體和水蒸氣頂起一股股海水,形成了一個個又高又大的“水柱”。鯨有大有小,噴氣孔有一個或兩個,噴起的水柱也就有高有低、有粗有細了。

5.鯨魚為什麼要“集體自殺”

1980年6月30日,58頭巨頭鯨遊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特裏切裏海灘上“集體自殺”,鯨魚巨大的身軀在海灘擱淺後,呼吸窒息,全身痛苦地猛烈抽動,其場麵十分悲壯。鯨魚為什麼要“集體自殺”?科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次聲是迫使鯨魚走向絕路的罪魁禍首。

次聲是一種頻率較低,人耳聽不到的聲音,一般認為是低於20赫茲的震蕩波。在自然界,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極、光放電、火山噴發、地震、海嘯和台風等都會產生強烈的次聲波。科學家分析,一旦次聲波增強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破壞鯨魚的聲納定向係統。

那麼,為什麼會導致這麼多鯨魚集體遇難的悲劇呢?這和鯨魚億萬年的種群生活有關。一旦有一頭鯨魚遇難,它便會發出求救信號,使同伴迅速趕來救助。而隻要有一個同伴未脫險,其他鯨都不會離開。

二、飛魚為什麼能飛

燕鰩魚,俗稱飛魚。其胸鰭長而寬可伸展到尾部,飛魚就是利用這一對特別大的胸鰭來“飛翔”的。實際上,飛魚並不會飛,隻能叫做滑翔。當飛魚接近水麵時,它將胸鰭緊貼身體,用尾部強有力的下尾葉急速打水,產生一種強大的衝力,推動身體衝出水麵,隨即展開胸鰭,迎著海麵上的氣流向前滑翔。

飛魚生活在熱帶、溫帶地區海域,在我國沿海常見。飛魚的飛,主要是為了避敵逃生。當它受到水下凶猛生物的侵襲時,能以每小時40多千米的速度迅速飛出水麵。當風力適當時,能夠在離水麵四五米的空中滑行二三百米。

飛魚以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本身肉味鮮美,能鮮食或製成鹹幹品。

1.大馬哈魚為什麼忘不了回鄉之路

大馬哈魚生在河裏,長在海中,是出了名的“長途旅行家”。我國東北黑龍江是大馬哈魚的產卵地之一。當大馬哈色夫婦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後,便耗盡能量與世長辭。一百多天後,小魚從卵中孵出,來年春天,它們告別故鄉,順流而下,出黑龍江口,繞過庫頁島,穿越千島群島,橫渡鄂霍次克海,來到日本東北部的大洋中生活。四年以後,每年八九月間,大馬哈魚性成熟時,它們又成群結隊從外海遊向近海,進入江河,涉途幾千千米,溯河而上,一路艱辛返回出生地。

大馬哈魚跋涉幾千千米,離鄉三四載,為什麼仍知途識路?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在距離西雅圖灣15英裏的地方,有一條丫形小河,每個河汊中都居住著一個大馬哈魚的家族。當這一年大馬哈魚返故鄉時,科學家們捕撈了一些魚,給其中一半魚的鼻子塞上了棉花,並在魚體上做了標記,然後把所捕撈的魚在小河汊下遊放掉。結果,被塞住鼻孔的魚東碰西撞,找不到出生地了,而未被塞住鼻孔的大馬哈魚卻順利地返回了故鄉。

原來,大馬哈魚能夠長久地記住自己故鄉的土壤、植物、動物或其它氣味,然後,用嗅覺來尋找這些氣味,重返故鄉。

2.鮟鱇為什麼陰盛陽衰

生活在大洋深處的鮟鱇雄魚很小,雌魚很大,一般雄魚的體長僅是雌魚的十幾分之一,體重是雌魚的千分之一。人們曾經捕到一條1米長的雌鮟鱇,而附著在它身上的雄魚隻有2厘米。鮟鱇雄雌個體相差為什麼會如此懸殊呢?

原來,這應該歸咎於雄鮟鱇的“早戀早婚”。鮟鱇魚的卵一經孵化,幼小的雄魚就深怕找不到“對象”,立即去找雌魚。一旦找到,雄魚就用口咬住雌魚,附著下來。有的附著在雌魚的頭上,有的附著在雌魚的腹部,一條雌魚身上,常附著數條雄魚。雄魚附著後,就將它的口和雌魚的皮膚愈合在一起,血肉相連。從此,雄魚完全靠吸收雌魚體內的營養,過著寄生生活。漸漸地,雄魚除了精巢組織繼續長大以外,其他的器官一律停止發育,最後完全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