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魚的上下遊動,是靠魚鰾的作用,其實這是錯誤的。
魚鰾的真正功能十分有限,隻是幫助某種魚留在某一個一定的水層一一就是留在魚所排開的水的重量等於它本身的重量的那個水層。魚的沉浮,主要靠鰭。
當魚用鰭使自己下沉到比這個水層更低的時候,它的身體由於經受從水那一方來的很大的外來壓力,就要縮小,並忖對鰾施加壓力。這時候被魚排開的水的體積減小了,被排開的水重量也變得比魚的體重小了,於是魚就會往下沉。它下沉得越低,水的壓力就越強,魚的身體就被壓縮得越小,也就更要往下沉。在魚用鰭的力量使自己往上升的時候,魚體擺脫了一部分外來的壓力,魚鰾要從裏麵把它撐大起來,體積增大了,也就向高處浮了起來。魚體升得越高,它的身體就脹得越大,也因此越會繼續往上升。魚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的沉浮,可以說是身不由己的。
因為魚鰾的壁上並沒有能夠主動改變自己體積的肌肉纖維,所以魚是根本不會自主地脹大和縮小自己的魚鰾的。
現在你該明白了,決定活魚沉浮的,與其說是鰾,倒不如說是鰭。
一、漆黑一片的深海魚的眼睛還管用嗎
我們知道,深海中的光線十分暗淡。把膠卷底片放到100米深處,一小時後才能完全曝光。而在1700米的深度,即使曝光兩個小時,底片也沒有反應。生活在1500米以下的深海魚類,幾乎享受不到日光的照射,那麼,它們的眼睛還有什麼用嗎?
有!深水魚類的眼睛有著獨特的構造。為了適應這種無光的環境,深海魚的眼睛往往長得特別大。例如,胸狗母魚類的眼睛約占整個頭部的1/4?1/3;而燈籠魚的魚眼竟占了頭部的1/2。它們的瞳孔形狀也奇特,變得又細又長,這樣有助於提高它們的吸光能力。特別有趣的是三叉槍魚幼體的眼睛,它的眼睛長在兩個長長的肉柄上,從而開闊了視野。銀斧母狗魚還生長特殊的發光器,使視網膜長久處於刺激狀態,提高了對光的靈敏度,以便在黑暗的海底看得遠。
1.深海動物為什麼抗得住強大水壓
生活在深海之中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頂住強大的水壓自由自在地生活呢?為了解開這個謎,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個密封的玻璃管注入空氣,外麵包上一層絨布,將它放在一個銅管中,再給銅管注人一定壓強的空氣,然後把它放到3700米深的海水中。當科學家們把銅管從深海中拉上來的時候,銅管被壓癟了,銅管中的玻璃已經化成碎片。看來,在深海中生活的動物並不是依靠堅硬的外殼來抗壓的。深海中的動物大都皮肉相當柔軟,而且骨骼結構變化很大,呈膠狀,它們大多沒有堅硬的外殼。那麼,它們是靠什麼來抵抗海水強大的壓力強呢?原來它們的表皮滲透性很強,海水可直接滲透到它們的細胞中,這樣就使身體內外的壓強得到平衡。這就是它們能經受強力的原因。
2.鯨為什麼喜歡與航船結伴而行
鯨喜歡與航船結伴而行,主要是為了解癢,使皮膚感到舒服。鯨的身上容易生長一些寄生蟲。鯨身上棲息著大量的鯨虱,專吃鯨的血液;還有一種蠕蟲,身體的前端鑽入餘的皮膚可達5~7厘米;就連一些藻類也在鯨身上生長。像灰鯨的顏色,就是由於寄生蟲太多造成的。可以想象,鯨身上棲息這麼多寄生蟲,能不感到刺癢?!平時,人們常見到一些鯨遊到海岸邊,在沙灘的鵝卵石上滾來蹭去的,這就是為了解癢。鯨遇上航船,常常跟隨航船,在船的龍骨、舷邊蹭來蹭去,也是為了解癢。另外,航船濺起的水花、帶動的水流,作用於鯨的身上,使它的皮膚感到很舒服。其次是鯨出於好奇心而伴隨航船。再則是鯨類都有乘浪前進的嗜好,這是因為它們在快速航船的船頭附近遊動,在浪花的作用下,能減小水的阻力,加快遊動速度。
3.藍鯨為什麼被稱為“獸中之王”
在動物王國中,恐龍早已滅絕。現如今,最龐大的動物該是大象了吧?瞧,這頭非洲象,肩高3.5米,體重足有7噸!但是,如果與海洋中的藍鯨相比,大象就顯得渺小了。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遍布世界各大洋。藍鯨最大的有30多米長,體重170噸,僅它的舌頭就比一隻大象還要重。它的力氣很大,可以與火車頭匹敵,當它擺動粗大的尾巴時,功率可達500匹馬力。有一次,一艘27米長的現代化捕鯨船,用鯨叉捕到一頭雌藍鯨,想用兩台主機全速後退把它拽住,可是這頭藍鯨竟拖著捕鯨船向前跑了8個小時,行程90多千米。藍鯨是胎生動物,繁殖季節,它們在波湧連天的大洋中產仔,仔獸一出生就有7米長、7噸重,一天體重可增加100公斤左右。到了六七歲,幼鯨完全成熟,也可以生兒育女了,它的壽命約為20~30年。藍鯨嘴裏沒有牙齒,上顎兩側生有兩排板狀須,像篩子一樣,所以又叫須鯨。它最愛吃磷蝦,覓食時,大嘴一張,大量小蝦隨海水魚貫而入,然後它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中擠出,把蝦留在嘴裏,舌頭猛地一動,便全部吞人腹中。據說,一頭藍鯨每天能吃四五噸磷蝦。